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一、知识体系二、知识梳理(一)、王朝更替(历史发展的线索)1、原始社会:元谋人——北京人——原始农耕文化时期—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期—尧舜禹时期2、朝代沿革:上古三代(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统一——两汉(西汉、新、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北宋、南宋)、夏、金并立——元——明——清(二)、封建国家的统一与分裂1、三次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时期2、四个结束长期分裂而完成统一的朝代;秦、西晋、隋、元3、九个统一的朝代;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三)、主要政治制度:1、禅让制(原始时期)2、世袭制(夏启开始)3、分封制(西周开始)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秦朝开创,清朝结束。

(1)理论来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君主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理论,主张“法治”(商鞅—法之不行,自上犯之)(2)建立:秦朝(秦始皇)——①最高国家统治者称“皇帝”;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②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官职。

③地方实行郡县制。

④“焚书坑儒”,加强文化专制。

(3)巩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隋朝开创,唐朝完善的)(5)加强:北宋(宋太祖)——限制武将权力“杯酒释兵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地方分裂因素,加强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行省制度(7)顶峰:明清: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措施:①明太祖时废行省制度,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②明太祖时,罢宰相,废宰相。

③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制度(“票拟”、“批红”),皇权空前强化。

④明太祖时,文字狱开始。

清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措施:①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②康熙、雍正、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如:秦朝、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如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又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如元朝的民族融合。

消极作用:①专制容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如秦朝暴政。

②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束缚了文化。

如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文字狱”。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如明清时期。

不同阶段作用不同: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后期,主要是消极作用。

(四)、重大改革与变法:1、战国——秦国的商鞅变法:内容: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一国,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政治:三长制;经济:均田制;迁都洛阳;汉化政策。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古今中外历史上一些重要的改革与变法革新的事件: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978年开始的邓小平改革开放、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罗斯福新政、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等等。

(思考哪些是成功的,哪些不成功,哪些改变了社会性质,哪些没有等等)(五)、六个清明治世:1、西汉——文景之治(文帝,景帝)2、东汉——光武中兴(光武帝刘秀)3、唐朝——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4、唐朝——武周政治(武则天)5、唐朝——开元盛世(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6、清朝——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六个时期的共同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等。

形成的一些共同原因——君主的开明;制定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开明的政策(如减轻刑罚,轻徭薄赋、善于用人等)(六)、重大战争:1、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蚩尤部落)2、牧野之战(前1046年,武王伐纣)3、以少胜多的战例:巨鹿之战(BC207年,项羽——秦,“破釜沉舟”)官渡之战(200年,曹操——袁绍,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208年,曹操——孙刘联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4、清朝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巩固统一的战争:(西藏、平定大小和卓等)5、明清抵抗击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时雅克萨之战等等(七)、评价重要历史人物: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忽必烈、明太祖等。

(要用正确的史学观点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评价:积极影响: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科技和社会进步。

古代经济史线索(一)古代重大经济决策和调整:1.战国: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变革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形成。

2.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兴修水利工程灵渠。

3.西汉: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统一铸五铢钱。

4.唐朝: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5.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商业繁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6.元朝:重视发展农业,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开通两段新运河,开辟海运。

7.明朝:引入甘薯、玉米、花生、马铃薯和向日葵等作物。

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8.出现康乾盛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江南迅速开发;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北方战祸频繁、社会动荡,而南方地区相对安定;②由于战祸,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很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⑤南方自然环境较北方优越,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同时南方的海外贸易也优于北方。

(三)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①行业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从战国时期开始,手工行业不断增加。

其中,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的部门。

如在纺织业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

在矿冶业方面,也随着技术的改进分化成为采矿、冶炼等工业部门。

②地区分布广,生产规模大。

制陶和丝麻纺织业几乎遍布全国,制瓷业分布于中原和江南各地,煤的产地很多,而且生产规模巨大。

③从经营的方式来说,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

在明代中叶以后,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经济部门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农业是基础,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因为有了足够的粮食才能使更多的人从事手工业生产,才能够为手工业生产提供原料,才能够提高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又进一步刺激人们对商品的需求。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充足的商品,市场适应了交换的需求而出现,市场和货币的出现,有利于商业的繁荣与发展,也方便了农业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流,更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①政策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②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不仅利于人民安居乐业,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③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④各民族各地区和中外之间经济文化技术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训练一、选择题1、我国古代便利了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的著名水利工程是(A)A.灵渠B.江南河C.秦渠D.都江堰2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D)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③“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④“苏湖熟,天下足”。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③④3据古代文献记载和大量出土文物考评,我国使用货币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

货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交子②秦半两钱③五铢钱( D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②③①4宋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巨大发展,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A)A.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B.南方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C.南方四川地区出现交子D.宋朝时期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来源:中教网]5新疆和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行政区域是在( B )A、西汉和唐朝B、西汉和元朝C、西汉和清朝D、东汉和元朝6迁都是国家大事,必定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历史上为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而迁都的帝王是( C )A盘庚B周平王C北魏孝文帝D明成祖7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含义是( D )。

A封闭关口,固守疆域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C增设关税,加强管理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8.清朝大兴“文字狱”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都是(B)。

A镇压人民反抗B巩固君主专制C摧残古代文化D压制知识分子9.丞相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丞相制度存在的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开始于秦朝,废除于明朝B、开始于汉朝,废除于明朝C、开始于秦朝,废除于清朝D、开始于汉朝,废除于清朝10.下列属于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而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②设立军机处③建立厂卫特务机构④八股取士⑤迁都北京⑥废除削藩政策( C )A.②④⑤⑥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③⑥11.明朝时期官吏战战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胆,这是以下哪个机构的设置所产生的后果( A )A、厂卫特务机构B、三司C、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12.以下对科举产生、发展、废止的脉络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C )A、创立于秦朝,完善于隋唐,僵化于明朝,废除于戊戌变法期间B、创立于汉代,完善于隋唐,僵化于明清,废除于1905年C、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僵化于明清,废除于1905年D、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僵化于宋元,废除于新中国成立后A.王朝的振兴B.中华的荣耀C.东方的曙光D.帝国的彷徨14.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君权,统治者设立了一些机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