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 课时检测及章末测验

2021-2022学年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 课时检测及章末测验

第四章地貌1、常见地貌类型 (1)2、地貌的观察 (7)章末综合测验 (12)1、常见地貌类型基础练习“醉美多彩贵州”是贵州省的旅游宣传标语。

贵州省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

据此回答1~2题。

1.“中国南方喀斯特”形成的自然条件是()A.炎热多雨的气候B.寒冷干燥的气候C.岩浆岩广布D.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2.“中国南方喀斯特”常见的地貌景观是()A.角峰B.沙丘C.峰林D.风蚀蘑菇解析:1.A 2.C第1题,喀斯特地貌不仅要石灰岩广布,而且还要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在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的地区以亚热带气候为主,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第2题,“中国南方喀斯特”常见的地貌景观有峰林、溶洞等。

角峰是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沙丘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

读某河流三角洲沉积岩(物)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

3.造成该地区地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蚀作用B.流水沉积作用C.风化作用D.板块运动4.岩层的新老关系为()A.a层最老B.b层最老C.c层最老D.一样老解析:3.B 4.C第3题,根据三角洲沉积岩(物)分布示意图可知,岩层是河流泥沙沉积作用形成的。

第4题,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是先沉积的岩层(底层)年代古老,后沉积的岩层年代新,故c层最老,b层次之,a层最新。

下图是某地区的等高线图(单位:m)。

读图,回答5~6题。

5.该地区的盛行风是()A.东南风B.西北风C.西南风D.东北风6.此处地形可能分布在我国的()A.云贵高原B.塔里木盆地C.四川盆地D.珠江三角洲解析:5.B 6.B第5题,根据图中等高线分析,该地貌为沙丘。

图中沙丘的西北侧坡缓,所以该地的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第6题,沙丘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降水稀少的西北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

如图是厦门市鼓浪屿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

据此回答7~8题。

7.形成“鼓浪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是()A.海浪侵蚀B.风化和风蚀C.冰川侵蚀D.流水侵蚀8.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A.岩洞B.岩礁C.沙滩D.海蚀崖解析:7.A8.C第7题,根据题干可知,“鼓浪石”是海浪拍打形成的,为海浪侵蚀作用。

第8题,海水堆积作用会形成沙滩地貌。

9.某大学地理系一班的学生,利用暑假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下图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海南的三亚进行的,你认为他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________图。

(2)学生乙自豪地说:“这次考察,我是全班同学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

”据此,你认为他绘制的应是________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学生丙说道:“我这次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 ℃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了。

”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主要由什么地质作用形成的?(4)在E图中画出当地盛行风向。

解析:A、B、C、D、E图依次是风蚀蘑菇(风蚀地貌)、海蚀柱等(海浪侵蚀地貌)、角峰等(冰川侵蚀地貌)、三角洲(流水堆积地貌)、沙丘(风积地貌)。

第(1)题,“海南的三亚”是关键信息,这里靠海,海浪侵蚀地貌最常见。

第(2)题,“最高海拔”是关键信息,从五幅图中判断应为C,冰川侵蚀地貌最常见。

第(3)题,“暑假”和“冒着高达40 ℃的高温”是关键信息,说明这里是炎热的内陆沙漠地区,风沙地貌最常见。

第(4)题,坡较缓的一侧是盛行风的来向。

答案:(1)B(2)C冰川侵蚀作用(3)A和E。

A是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E是沙丘,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4)画图略(风向箭头为从右向左)。

提升训练石林地貌主要形成于石灰岩地区,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下图示意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丙—乙—甲2.石林地貌发育过程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有()A.地表水资源变丰富B.地形变得更加平坦C.交通运输建设便利D.旅游资源更加独特解析:1.D 2.D第1题,石林地貌属于喀斯特地貌,其形成过程是:首先因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然后石灰岩因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受流水溶蚀作用地表变得高低不平,随着流水侵蚀程度的增加,地表形成山峰与山谷,地表水下渗量增加,最后,流水溶蚀作用进一步加剧,地表形成孤立峰林,地下形成暗河,形成典型的石林地貌。

第2题,石林地貌发育过程中地表水下渗量增加,地表水资源变得短缺,地表变得更加高低不平,交通运输建设受地形地质影响,建设困难增加。

石林地貌发育形成喀斯特地貌,成为独特的旅游资源。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

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图。

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风蚀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A.偏东风B.偏南风C.偏西风D.偏北风4.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A.风速快B.植被多C.坡度缓D.降水多解析:3.C 4.B第3题,根据风蚀的形态,风蚀坑分布在沙丘西侧,迎风坡一侧风力侵蚀能力强,推测该地盛行偏西风,背风坡一侧侵蚀弱,应以沉积为主,不会形成风蚀坑。

第4题,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植被多,减弱风速,利于沙尘沉积。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据此回答5~6题。

5.图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B.由西向东倾斜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D.由北向南倾斜6.该地区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气候持续性变暖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D.地壳阶段性下沉解析:5.C 6.A第5题,由图中古海岸线曲线的时间变化特点及等高线的变化规律,可推知图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第6题,该地区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经历了图中显示的①②③④共四个位置,海平面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在②③古海岸线有贝壳堤,贝壳堤的形成过程说明当时海岸线较稳定,所以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1)说明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碎屑物质堆积的原因。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分析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

(3)分析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土壤层较浅薄的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从坡度、流速变化,导致碎屑物质堆积描述洪积扇的形成过程。

第(2)题,甲地洪积扇与其他洪积扇相比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这与河流流速、携带物成分等均有关。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除了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故土层薄。

答案:(1)坡度骤减(或水流分散);水流流速减缓,搬运能力降低。

(2)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河流较长;河流流速慢(搬运能力弱)。

(任答两点)(3)沉积物(成土母质)以砾石为主,细碎物质较少;土壤发育条件差。

2、地貌的观察陕西靖边波浪谷是北方典型的丹霞地貌,由一种在内陆盆地发育的红色砂岩形成。

读该地区地貌景观图,完成1~2 题。

1.图中地貌景观观察方式主要属于()A.站在高点总览全貌B.观察河谷状况C.测量其坡度大小D.明确地质状况2.图中地貌景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岩石风化和冰川侵蚀B.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C.岩石风化和生物作用D.风力侵蚀和冰川侵蚀解析:1.A 2.B第1题,读景观图可知,该图属于站在该景观的高点,对其总体状况进行了解。

第2题,由于该地处于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交界处,因此其地貌是在数千万年的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下才显露出来的地貌类型,故B 正确。

观察地貌时,应选择最佳的观察地点,按照一定次序观察地貌。

下图为延安宝塔及附近景观图。

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最佳的观察地点是()A.延河大桥B.延安宝塔C.延安宾馆D.延河游船4.在最佳地点向四周望去,视野内主要的地貌为()A.河流地貌B.风沙地貌C.黄土地貌D.冰川地貌解析:3.B 4.C第3题,观察地点应选择在地势较高处,且四周没有遮挡物。

读图可知,延安宝塔位于山顶,地势高,视野开阔,故B项正确。

第4题,延安位于黄土高原上,视野内主要的地貌为黄土地貌,故C项正确。

某学校地理游学小组,通过野外地貌观察绘制了以下地貌景观素描图。

读图,回答5~6题。

5.①②两图分别是()A.山地鞍部B.陡崖盆地C.山地盆地D.陡崖鞍部6.若图②地形位于我国新疆天山以南,通过地貌观察发现该地形区内的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坡度()A.小B.大C.一样大D.无法确定解析:5.C 6.A第5题,读图可知,图①中间高四周低,为山地;图②四周高中间低,为盆地。

第6题,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缓,坡度小。

如图是地理观察小组绘制的某地形的立体图。

读图,回答7~8题。

7.A、B、C、D四名同学对该立体图转绘正确的是()8.①处地形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