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促进我市教育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安陆市教育局局长刘宗铭办人民满意教育是我们的工作目标,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是否满意,关键在教育质量。
提升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人民满意教育的内涵具有现实性和指向性,即社会和家长对受教育者成人成才的期望,而受教育者成人成才的程度就是最根本的教育质量,也是素质教育的价值追求。
十几年前我在教育局工作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就提出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十几年后的今天,我重回教育局到学校调研时发现,有的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教育质量的认识水平要么停留在分数和升学率上,要么以推行素质教育为名而忽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认识教育质量、树立什么样的质量观?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然我们的工作将会失之偏颇。
年前,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调研。
现在我将学习和调研的体会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涉及到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
当前,不管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教育自身发展的角度,都要求我们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全国、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召开,确定“两基”任务基本完成以后,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巩固“两基”成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
我们要及时把握政策变化,转变工作思路,调整工作重心,坚持以质量为核心推进各项工作,促进基础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教育质量已成为学校竞争力的核心表现,质量高,则学校兴;质量差,生源就难以保障,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出现危机。
我们说办人民满意教育,质量不好,人民肯定不会满意,树立教育新形象,首先是在质量上树形象,一个没有质量的教育肯定不是好的教育,一个没有质量的学校肯定不是一所好学校。
在新的发展时期和新的历史要求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质量呢?现代教育教学质量应该是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教学质量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教学质量的高低,要看到好、中、差各类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不仅限于教学结果的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学全过程的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的质量。
要扭转那种只以“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论成败的片面质量观,实现素质教育的真正回归,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和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在2008年全市初中管理工作会上,我强调了要准确把握质量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谈到各级党委政府衡量教育质量、人民群众评价教育质量,主要是看高考。
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考是检验质量的重要标尺,我们评价基础教育质量也不能不看高考成绩。
要围绕高考抓质量,着眼于学生十二年教育发展抓质量,小学、初中要注重基础,培养习惯,高中要抓提高、出精品。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半成品”,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潜质,为学生高中阶段学习奠基;高中要主动与初中教学对接,抓学生的巩固提高,争取多上重点,多出精品。
高考的核心是学科质量,质量建设的重点也应该放在学科教学上。
可能有的同志会认为,这是不是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相矛盾。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也好、课程改革也好,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学科成绩不好,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科质量不高,就谈不上好的教育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绝不是淡化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绝不是要降低教育质量。
这个观点没有错,我们绝不能把抓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对立起来,也不能把抓教育教学质量与应试教育、搞“片追”混为一谈。
我们要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广泛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想,发展学生特长,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也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要有升学,就会有升学率,没有升学率,办学就会失去竞争力,这是招生制度决定的,我们不能抛弃和否定它。
我们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遵循教育规律,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在保证学生成人的前提下、在大面积提高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升学率。
不能因为强调高考、强调学科质量就认为是教育思想上的倒退,工作上回到只教几门课、只盯几个学生的老路上。
二、在学生身上如何体现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从事的是基础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要关注学生的行为能力培养,让每一名学生得到发展,让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得到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
(一)面向全体学生抓教育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是国民教育、普及教育、发展性教育。
每一位学生不求一样的发展,但都要发展;每一位学生不是同步提高,但都要提高;每一位学生不一定达到相同的规格,但都要合格。
那种建立在排斥“差生”基础上的“教育质量”,在态度、观念和方法是都是极其错误的。
要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句话扎根在我们的思想上,落实在点点滴滴的行动上。
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教育普及与教育提高的关系,而在现实中,我们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不能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问题,一些学校丢了普及的基础抓提高,丢了全体抓“尖子”,无异于空中造楼阁。
目前我市初中、职教系列学生流失率偏高,有的学校年辍学率达10-20%。
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厌学,这值得我们学校和教师反思,学生没有了,还谈什么教育质量?我们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都要树立学生就是中心的观念,要善待学生和家长,要一切为了学生。
我们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大多数,面向全体。
只面向少数尖子,尖子不仅多不起来,反而会越来越少;面向多数,尖子自然会越来越多。
我们要为教育对象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条件和受教育机会,要保证让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
只有保证了受教育对象的数量,然后才能谈质量。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抓教育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停留在教学成绩层面上,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少数学业成绩拔尖的学生身上,对那些不能很好应付“卷面”考试评价的学生弃之不顾。
尽管有些老师也会关照那些“差生”,但目的仍是“拉平补齐”,让他们尽可能“精英化”。
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倡导面向全体学生,追求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全面的教育质量观的引导下,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要把群体培养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把培养优秀人才的任务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任务统一起来,要把合格率与优秀率结合起来,在保证合格率的基础上提高优秀率。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抓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本身具有长效性特点,基础教育更是为未来打基础的教育,它的成效不可能立竿见影。
这就要求我们从长远的、终身的立场去培养学生。
因此,考察教育教学质量就更不能急功近利。
一位学者说得好:“衡量我国基础教育与美国基础教育哪一方质量好,不是看现在我们的中小学生学业成绩或中学生奥赛成绩比人家高多少,而是看二十年、三十年后我们这一代人与他们那一代人比怎么样?”所以,我们要着眼未来,要从人的可持续发展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既要着眼于传授和训练学科知识和技能,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工作中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得以体现。
(一)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
素质教育追求的质量体现为教育全过程的质量。
既要关注“终端”,更要关注“过程”;既要关注高中,更要关注幼儿园、小学、初中;既要关注某一阶段的教育质量,更要从某一较长的教育阶段来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型,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身心素质得到提高和加强。
升学率不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而是指标之一,高的升学率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而是素质教育的自然结果。
素质教育追求的质量体现为高标准落实国家课程标准与课程计划的质量。
国家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是国家意志在基础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并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才是有效的素质教育。
(二)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为第一追求。
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的综合。
在教育过程中,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行为习惯的养成的根本因素是想不想学、会不会学、能不能排除困难坚持学。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就是解决“为什么而学”和“想不想学”的问题;革新教法、学法,就是解决“会不会学”的问题;培养健康的态度、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就是解决“能不能坚持学”的问题。
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目标,就是使学生围绕理想信念逐渐成为自觉学习、科学学习和顽强有效学习的学习者。
要学习就会有负担,尤其是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必然逐步加重。
但是,所谓“负担”轻重是相对于个体的承受力大小而言的。
随着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其承载负荷的能力也会相应提升。
这样,学生就能进入主动、生动、能动学习的积极状态。
(三)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中心环节。
学生在校最多的时间是在课堂上。
课堂的质量实际上主宰着教育的质量。
放弃课堂,课外加班加点,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要立足课堂,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的培养。
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用心打造、倾心培育”。
教育投入时间有两种,一种是实际教育时间;一种是有效教育时间。
我们要回归到课堂主阵地上,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利用好有效的教学时间,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增加有效教育时间,减少实际教育时间。
从而达到时间少,负担轻的高效率、高质量之路。
(四)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重要支撑。
教育是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的互动过程。
教育质量是教师“教”的质量与学生“学”的质量的结合。
没有教师“教”的质量,教育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教”的质量实际上就是“教书育人”的质量,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既要“言传”又要“身教”。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学生走过来的,在校读书十几年,其实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
回忆我们的学生生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每个学段都有我们敬佩的老师,他们用他们的学识和人品影响着我们,是他们教会我怎样做人、做事,他们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可想而知,我们的教师肩负的责任是多么重大。
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用心打造自己的教学风格,应结合自身操作水平,树立广博、温厚、激情的教学形象;以自己深厚的人文和科学素养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影响学生;科学严谨地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用科学创新精神感召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主动完成科学认知,积极修练科学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