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秀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研究

优秀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研究

确定 经过初选、教练员问卷筛选、统计学筛选和经验筛 选后,最终确定的优秀棒球竞技结构模型(见表5)。
第24卷
张一兵,等:中国优秀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研究
第3期
表5中国优秀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注:*号表示得分均值和标准差。
3讨论 棒球运动是将形态、机能、心理、智力、力学、素
质、技术和战术等能力集于一身的综合的运动项目。 它对于运动员各方面能力要求之高是其它运动项目 难以比拟的。棒球运动是场上9个人各自发挥协同 配合共同作战的产物,它是集田径运动跑、跳、投和 球类运动项目特点于一身的,集体项目中个人技术 发挥的组合,是攻守双方在体、技、战、心、智等竞技
*收稿日期:2006-12-24;修回日期:2007.02.2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子课题(2001BA904舶1—15) 作者简介:张一兵(1958一),男,山东济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运动员选材及骨发育;席翼(1962.),男,天津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 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体运动能力与健康适应的分子生物学;谭思洁(1957.),女,北京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 运动处方与运动员机能评定。
of嘶Iling objective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thletic ability of the topnotch baseball players.On the other hand,it will provide
for鼬k她the p1驴.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ex system
将原始数据分为形态指标、机能指标、专项素质 指标、专项技术指标和心理指标5大模块进行主成 分分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数为共同因子数。 计算相关矩阵R。以主成分分析法并配合最大变异 法行正交转轴,得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为各 主成分命名,原则上取各各主成分中因子载荷最大 的指标作为此因子的代表,如若需要取其它指标时, 应考虑彼此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以保证选取指标的
场员形态选择臀厚/身高、胸/身×100、身高、前 臂围/上、指距一身高5个指标;机能选择10峰功、 场员疲劳指数、背力/体重3个指标。专项素质选择 (5—25)×5 m跑、一垒跑、全垒跑、棒球掷远4个指 标。专项技术选择击球动量最大、传球最快、传球得 分三个指标。棒球投手和场员的1l项心理指标全 部是相同的,因棒球运动在比赛中,投手和场员所处 环境同样都要承受强大的压力,只是运动员个体承 受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每一个上场队员都要练就良 好的心理素质。 2.3中国优秀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指标的
topnotch baseball
K留words:Topnotch baseball players;athletic ability;structural model
近年来,我国棒球运动蓬勃发展,拥有专业队 10多支,高校队伍100多支。而且,我国在2003、 2004和2005三个赛季成功举办了中国职业棒球联 赛。这是我国第7个开展职业联赛的项目。联赛必 将迅速推动我国棒球运动的发展,并为国家体育总 局提出的在2008年奥运会上力争进入前6名提供 了有力的保证。
万方数据
1.4数理统计 数理统计由SPSS 10.0软件包处理,投手与场
员的均值差异采用t检验方法。 在选择选材指标体系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用
SPSS的Factor过程,以Principal Components法,对特 征值大于1.0的公因子进行提取。经因子旋转后, 得到各公因子内各指标的因子载荷,并由此确定竞 技能力每个围度中的指标。
中国优秀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研究+
张一兵,席 翼,谭思洁,和 平,姜达维,严 丽,孙延林,孟凡林,刘松波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天津300381)
摘要:研究选择了代表中国最优秀棒球运动水平的国家队、省市一级队主力队员123人。经过专家访谈和教练员 经验筛选,得到优秀棒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构组成,在经过对组成中各项指标的测试和统计学处理,最终确定了 中国最优秀棒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此模型一方面将为优秀棒球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发展提供训练的目标 系统,另一方面为优秀棒球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的确立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优秀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另外,台湾地区棒球运动水平较高,从主、客观因素 方面对棒球运动员的形态、生理机能、力量素质、心 理特质、专项智能等选材方面的研究为数不少。但 是,以往的许多研究偏重于对投手的技战术分 析[1_3J,而疏忽对其它环节的测试与评价。因此,从 选材的角度来说尚缺乏有意义的资料。目前,由于 在世界范围内棒球运动开展程度远未达到普及水 平,因此,其相关的研究工作也较为不足。我们这次 在棒球项目中,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专项素质、专 项技战术调查、测试、实验的大样本研究实属首 次【4l。它对2008奥运储备高质量、培养高竞技能力 的棒球人才,有的放矢、有步骤、有控制地实现中国 棒球运动项目在奥运会上的争光计划有着重要的作 用;同时填补国内棒球运动选材和育材研究的一项 空白,并对棒球优秀运动员的选材和育材具有长远 的实际意义。
Research on Structural Model of Athletic Ability of Topnotch
Chinese Baseball Players
Yi一慨,XI 珊ANG
Yi,TAN Si-jie,HE Ping,JIANG Da-wei。YAN li。SUN Yan-l_/n。MENG Fan-lin。LIU Song-bo
·8万4·方数据
第24卷
张一兵,等:中国优秀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研究
第3期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术独立的不同位置,需要制订不同位置的运动员指标 模型,故本文研究将模型对象分为“投手”和“场员”两
1.1研究对象
组群体。实测人数134名,依据总课题组要求,对测试
研究对象为包括国家队在内的8支专业棒球 对象中的小年龄队员6名、低水平队员5名进行经验剔
万方数据
能力要素方面的全面较量【2|。棒球运动最终是以得 分的多少定胜负。而得分取决于进攻的击球和跑 垒,防守是阻止对方得分的手段,双方在制约与反制 约中求胜。竞技棒球运动曾被称为是投手和击球员 的竞赛…I。因此,投球和击球的对抗充分体现了棒 球运动的竞技特点。
·85·
第24卷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第3期 Nhomakorabea相对独立性。选取指标时,除首要考虑因子载荷数 值和相对独立性因素外,经验与教练员问卷的重要 性不可忽视。
表2棒垒球运动员高级选材测试指标体系
手身体形态特征指标的筛选,经SPSS统计处理,将 身体形态特征指标旋转后得出指标因子载荷矩阵 表。如表3(棒球投手)所示:第1主成分一体重围 度因子,第2主成分一身长围度因子,第3主成分一 肢体长度因子。
第24卷第3期 2007年5月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V01.24 No.3 May 2007
运动技术与训练
文章编号:1001.747 X(2007)03.0084-05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848.1 19
2结果与分析
2.1测试指标体系的确定 测试指标重要性调查:请专家根据本人多年的
专业知识和经验为以下指标的重要性打分,5分为 非常重要,4分为较重要,3分为重要,2分为一般、1 分为不重要。总之,分数越高说明该指标在棒球竞 技结构模型中的重要程度越高,越接近0分说明该 指标的重要程度越低。原则上对平均得分低于3. 00和标准差高于1.00给予剔除。经过教练员问卷 的筛选,最终确立了选材测试指标。 2.2测试指标体系的统计学筛选
从20世纪70年代我国棒球运动重新恢复起, 曾经有棒球界的许多工作人员、爱好者、运动员和教 练员们,就已经重视到了棒球运动员的选材方面的 问题。80年代初期,国内棒球界的工作者们撰写了 一些有关棒球运动员选材方面的专题论文及综述。 2000年,徐莉、严丽、冯红等曾对100多名我国优秀 棒球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体能水平、素质水平、技术 水平等进行了较全面的测试研究,从不同的方面为 我国棒球运动员的选材提供了较客观的参考依据。
(1)形态指标系列:上臂松紧围、前臂围、腕围、 大腿围、小腿围、踝围、胸围、颈围、身高、指间距、上 肢长、手长、下肢长、小腿长、跟腱长、臀厚、髋宽、肩 宽、体重、体脂率、BMI。
(2)机能指标:上肢爆发力、下肢爆发力、上肢爆 发力耐力、被动反应能力、反应与移动综合能力、承 受运动负荷能力。
(3)专项素质指标:一般耐力、折反跑、1垒跑、 全垒跑、棒垒球掷远、灵敏性和柔韧性。
表3棒球投手形态主成份分析的主要因子特征
表4棒球投手形态主成分分析的主要因子载荷
击球动量
1—3垒投准
传球球速
传球动作速度
投手直线球投准(投手)

客观实测指标
投手曲线球投准(投手)


投球的线路变化和控制能力(投手)

球的速度(投手)

判断来球能力
安打能力
传杀能力
理解战术能力
主观评价指标
灵活应变能力
every iIxkx of the composition,we
finally defined structural model of athletic ability of topnotch Chine眈baseball players.This model will,on one hand,provide
(Sports Science Department of Tianj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T'umjin 300381,China)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