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训练选(5)及答案

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训练选(5)及答案

2019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训练选(5)及答案一、选择题(一)(2019·瑞安模拟)图中ac、bd为两条经线,它们与两条纬线共同组成一个正方形,读图,回答1~3题。

1.若ac、bd两条经线的度数分别为100°E、90°W,则c点位于b点的()A.西南方向B.西北方向C.东南方向D.东北方向2.如ac、bd两条经线的度数分别为100°E、150°E,则ab、bd、cd、ac四条线段所取比例尺的大小关系为()A.ab<cd=bd=ac B.ab=cd<bd=acC.bd=ac>cd>ab D.ab>cd>bd=ac3.若a的经度为45°E,b的经度为135°W,从a到b最短航线的航向为()A.向东B.向北C.先向北再向南D.先向东北,再向东南解析:1.A 2.D 3.C第1题,由题意可知,ac与bd之间跨经度170度,由图可知c点在b点的西南方向。

第2题,根据在经线上纬度每相差1度,实际距离相差约111 km;纬线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也就是说,经度相差1度,高纬比低纬短,因此可知,ac=bd>cd>ab,由于ac、bd 为两条经线,它们与两条纬线共同组成一个正方形,也就是说图上距离相同,由“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可知,比例尺大小为ab>cd>bd=ac。

第3题,由题意可知,a、b经度之和为180°,在同一个经线圈上,两地之间的最短航线应是沿经线圈走,即从a先向北到达北极点后再向南到达b。

(二)(2019·宜昌三校模拟)下面图a为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示意图,图b为某地区某时气压(单位:hPa)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b所示季节()A.乙处多发洪涝B.甲处易出现台风危害C.我国北方寒潮多发D.非洲好望角温和湿润2.结合两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a中①处与图b中甲处在同一半球B.①处盛行风吹拂海水运动,形成西风漂流C.丙处风向与②处风向一致D.丁处风向与①处风向一致解析:1.C2、A第1题,图b中亚洲高压势力强大,应为北半球冬季。

此时我国北方寒潮多发;乙处降水少;甲处易出现寒潮;非洲好望角炎热干燥。

第2题,从图a中风带的风向可知,此半球为南半球,即①处位于南半球,由经纬度可知,①处位于西半球,与图b中甲处不在同一半球;①处盛行风为西北风,西北风吹拂海水运动,形成西风漂流;丙处风向与②处风向均为东南风;丁处风向与①处风向均为西北风。

(三)(2019·巢湖联考)喀喇昆仑山呈西北—东南走向,通过印度河巴基斯坦北部,向东延伸到西藏自治区北部,是世界中、低纬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区。

如图为喀喇昆仑山克勒清河流域不同坡向冰川面积的分布及变化情况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1978~2019年,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冰川()A.各坡向面积分布比较均匀B.面积越大,退缩幅度越大C.面积越小,对气候敏感度越大D.分布总面积大幅度增加2.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冰川面积在不同坡向退缩化比例不同,其中退缩比例最小的坡向是因为()A.位于阴坡,气温低B.西风环流带来降水多C.大气稀薄,光照强D.坡度小,冰川易保留3.1978~2019年,喀喇昆仑山冰川面积变化会使克勒青河流域()A.冰川堆积地貌数量增多B.山地雪线海拔下降C.河流的水量大幅度减少D.湖泊的矿物质减少解析:1.C 2.B 3.A第1题,从图中看,各坡向面积分布不均匀;图中偏北方向冰川面积分布最大,但冰川面积减少百分比最小;冰川面积的减小主要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冰川面积减少大说明对气候敏感度大,图中冰川面积分布小的减少百分比大,说明面积小的对气候敏感度大,C正确;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冰川不同坡向都减少,因此分布总面积减少。

第2题,从图中看,西北向冰川面积减少最小,原因是西北坡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B正确;冰川分布海拔高,相对于降水来说,气温对西北向冰川的形成影响弱;各坡向海拔都很高,大气都很稀薄;坡度大小从图中读不出来。

第3题,从图中看,冰川面积呈缩小趋势,冰川融化后冰川堆积地貌数量增多,A正确;冰川面积缩小,低海拔处的冰川消融,会使山地雪线海拔上升;冰川融化会使流域内的水量增多;河流水量增加,流水从山上携带矿物质进入湖泊,会使湖泊的矿物质增多。

(四)(2019·如皋模拟)如图中四个箭头方向表示自然带更替方向,读图完成1~2题。

1.四个箭头方向中,出现地方性分异现象的是()A.a B.bC.c D.d2.上述地方性分异现象出现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海陆分布C.洋流D.岩石性质解析:1.D 2.A第1题,据图可知,a、c均为随纬度不同而导致的热量差异,由此出现不同自然带的更替,遵循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为亚欧大陆东西方向因距海远近不同而导致的水分差异,由此出现不同自然带的更替,遵循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d为北美洲东西方向上自然带的更替,由于北美洲西海岸南北纵列分布的山脉,则会出现地方性分异规律,故选D。

第2题,据上题分析可知,d即北美洲东西方向上自然带的更替,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北美洲西海岸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即地形因素,A正确;与海陆分布、洋流、岩石性质等无关,B、C、D均错误。

(五)读我国不同地区粮食作物的收获期示意图,完成1~2题。

1.同一收获类型区内,相似性最大的因素是()A.降水B.热量C.土壤D.光照2.图中D地收获期早于纬度相当的B地,原因是()A.农作物生长期短B.复种指数高C.地表水短缺D.机械化水平高解析:1.B 2.A第1题,粮食作物的收获早晚,取决于生长期内积温的多少,同一收获类型区内,粮食作物成熟时间一致,说明热量差异最小。

第2题,图中D地海拔较高,热量较差,因此农作物的生长期较短,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收获较早。

(六)如图示意针对我国地势低洼积水区开发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读图,回答1~2题。

1.该农业生产模式适宜推广的地区是()A.三江平原B.珠江三角洲C.华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2.该农业生产模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A.鱼塘水质将转化为咸水B.导致严重的农药污染C.因地制宜,减轻水涝D.可降低区域整体海拔解析:1.C 2.C第1题,根据图中的农作物类型分析,小麦、玉米是北方作物,排除B、D选项;三江平原不适宜棉花生长;华北地区存在土地盐碱化问题,需要淋盐改造土壤。

第2题,该生产模式并不会使鱼塘的水变为咸水;生产过程中没有使用农药,不会导致严重的农药污染;该模式因地制宜,既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土地问题,又解决了土地盐碱化和低洼地洪涝问题,减轻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该农业生产模式对当地的整体海拔没有影响。

(七)(2019·太原一模)发达国家在经历了20多年金融自由化后,金融危机重创了其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再工业化的政策,掀起了再工业化的浪潮。

如图示意再工业化的动力机制。

据此完成1~2题。

1.再工业化使发达国家()A.新兴产业比例下降B.资源环境问题加大C.传统工业部门复兴D.实体经济地位上升2.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影响是()A.延缓制造业升级换代进程B.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C.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加大D.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解析:1.D 2.A第1题,再工业化会增加工业在国家总产值中的比重,则实体经济地位会有所上升。

图示信息显示再工业化是升级制造业,并不是简单的传统工业部分复兴,也不会使资源环境问题加大;再工业化也包含新兴产业,则新兴产业比例不会下降。

第2题,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会吸引一部分准备布局在发展中国家的先进工业转移到发达国家,则会延缓我国制造业升级换代进程,故A正确。

(八)黑河中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是甘肃省最重要的商品粮和瓜果蔬菜基地,集中了全流域90%以上的耕地和人口,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读图回答1~2题。

1.目前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水资源短缺②水土流失③植被退化④沙漠化、盐碱化⑤旱涝灾害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⑤2.该河下游弱水流段,近几十年来逐渐由常年性水流变为季节性水流,下游的湖沼湿地日渐干涸,向荒漠转变,其主要原因是()A.雪线上升,冰雪融水减少B.降水减少,气候变干C.植被减少,蒸发下渗增加D.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解析:1.B 2.D第1题,由于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发展,使得生产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加,水资源短缺,使河流下游植被退化,出现盐碱化和沙漠化现象。

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多发生在地势坡度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的东部季风区,选项B正确。

第2题,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湖泊湿地日渐干涸并且向荒漠转变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全球变暖,空气干燥,蒸发增强等),也有人为原因(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并且人为原因为主要原因,选项D正确。

二、非选择题(一)如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内的地形、地势特征。

(2)说出AB河段的河流流向。

(3)某同学在登上当地最高的朝阳峰时,看不到甲、乙、丙、丁中的哪个村镇?请简述理由。

(4)甲、乙、丙、丁四个村镇中,哪一处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更高,请说明原因。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等高线数值的大小及其变化特点可描述出其地形、地势特征。

第(2)题,根据图中指向标确定出图示区域的方位,然后判断AB河段的流向。

第(3)题,某同学在登上当地最高的朝阳峰时,看不到丁村镇,因为有山脊阻挡视线。

第(4)题,滑坡多发生于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的地区。

丁处是四处等高线最密集,坡度最陡的地方,因此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大。

答案:(1)盆地地形,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2)先由北向南流,再向东南流。

(3)丁。

有山脊阻挡视线。

(4)丁。

原因:丁处附近等高线密集,该处的山体坡度大。

13. 如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等高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水库大坝建在P处的原因。

(2)试从气候、河流水文特征两方面分析该区域建水库的原因。

(3)根据图上信息,分析图中公路选线的主要区位条件。

(4)某同学通过对该地区考察发现B地植被长势比A地好,试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解析:第(1)题,坝址通常选择在“口袋”地形的峡谷口,筑坝的工程量小,且库区蓄水量大。

图中P处符合这样的筑坝条件。

第(2)题,水库的主要作用是蓄水。

从气候分析,该地属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所以修建水库,可以在降水多的时间储存水。

从水文特征分析,河流流量大,且流量变化大,修建水库可以调节径流量。

第(3)题,从地形条件分析,图示公路线所经地区,地势平坦,工程量小,造价低;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经过城镇,客、货运量大,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