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史记·殷本纪》中引孔安国云:“至人以人事观殷,大龟以神灵考之,皆无知吉者。
”《尚书·盘庚》云:“肆予冲人,非废厥某,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
”这反映出商朝( B )A.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C.商业贸易的相对发达D.自然崇拜有广泛影响25.宋代的人口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同的,南方增长极快。
南宋末年,临安府九县人口达到124万,尚不包括不下十万人的军队,以及为数众多难以统计的流动人口。
而同时期,伦敦只有2万人,巴黎有4万人,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也不过10万人口。
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C )A.政治中心东迁的趋势B.多子多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C.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D.小农经济较之庄园经济更稳定26.人民日报最近刊文《清正官场须远离圈子文化》,批评有些领导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交化”。
在历史上唐朝的牛李党争、北宋的新旧党争、明末的东林党争、清末的帝后党争,其共同的恶劣影响是( B )A.恶化政府与群众关系B.内耗中加深政治危机C.经济发展陷入困境D.社会陷入动荡不安27.恽代英在《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中指出:“二百年来,几无时或息,然终以满清势强,很难成功。
及鸦片战争后,满清为外人屈服,人民看破了满清,觉得他已毫无力量,所以乘机起来想打倒他。
”这里提到的“人民”应指( A )A.太平天国起义军B.义和团拳党势力C.资产阶级维新派D.武昌起义革命军28.下表为晚清时期清政府财政收入变化情况(单位:百万两白银)。
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农业税始终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B.苛捐杂税日益沉重,人民苦难加深C.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D.卖官鬻爵越来越严重导致世风日下29.康有为声称“凡西人所号长技,我中人千数百年皆已有之”;梁启超断定议院、议员及其产生和议事,实中国古制。
据此推断,康、梁两人( A )A.意在以复古为旗帜谋求思想解放B.仍然未突破“中体西用”的桎梏C.所秉持的主要思想存在本质不同D.借“西学中源”说弘扬传统文化30.《正在老去的农村》一文描述了21世纪初中国农村的情景,其中描写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缺少人耕种的农田”以及“破败的房屋”等内容不禁使人深感农村的变化。
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 C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B.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调整C.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D.中国农村即将逐步地消失31.人类跨人了近代的门槛,资本主义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是近代前期生物学发展缓慢、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其主要原因是( A )A.教会的禁锢B.社会需要较少C.缺乏科学人才D.科研资金缺乏32.美国没有童年,而且自独立之日起不到两百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腾飞,不仅在世界经济领域独占鳌头,而且成长为世界上少有的超级大国。
美国腾飞的制度保障主要是- ( B )A.国际贸易的制度化B.三权分立的国家政体C.市场竞争原则的制度化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33.“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但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革命的过程中,却曾经有着和平发展的可能,该阶段大致处于( B )A.一战爆发后二月革命前B.二月革命后七月事件前C.《四月提纲》后七月事件前D.七月事件后十月革命前34.苏联著名艺术家涅伊兹维斯特内曾经设计了一块半黑半白的墓碑,该墓碑“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
据此推测这块墓碑属于( C )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勃列日涅夫35.霍布斯鲍姆在《革命的年代》中写道:“他们并不相信18世纪自负的机械唯物主义(以牛顿以及布莱克和歌德这两个吓唬人的家伙为代表),……因而,我们不能指望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合情合理的批判。
”文中“他们”为代表的作品( A )A.反映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B.创作手法怪诞C.真实地描写了社会现实风貌D.集中表现自我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起来后,加之城乡差别逐渐显现和自然灾害的出现,农村一些人员开始向城市流动。
1957年前后,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
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
1957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
1958年,国家就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
材料二由于经济“大跃进”的需要,大批从农村招工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
粮食高产的泡沫吹破之后,严重的经济衰退,导致国家被迫精简城市人口,大量城镇居民被强制向农村迁移。
“文革”前期,户籍迁移的主要流向是城市户口向农村的迁移,主要表现是两个人群的户籍迁移:其一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其二是城市“反动分子”。
“文革”爆发后,大批被打倒的干部和以前曾被确定为“反动分子”的人被发送到农村。
农村到城市的户籍迁移制度逐渐固化。
据统计,1949年我国仅有136座城市,至“文革”结束时近30年时间才增加至191个,平均每年增加不足2个。
“文革”刚刚结束后的几年,国家户口迁移政策依然没有明显变化。
不过,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政策。
各地相继放松了对下乡知识青年因病、残和困难回城的限制,这个时期从农村转回城镇的知识青年有650多万人。
国家还出台了老职工子女“顶替接班”政策,进一步开大了“农转非”的口子。
据统计,从1978~1983年,5年内全国办理子女顶替约有900万人。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国家城市化进程建设,城乡经济十分活跃,城市第二、三产业相当兴盛。
此时,国家粮食生产丰足,粮食供应已与户口脱钩,农村人口进城经营工商业活动的人员数量很多,要求在城市落户的呼声非常强烈。
“到1992年上半年,全国几乎每一个省份都出现了交钱办理城镇户口现象。
据公安部对全国17个省区950个市(县)的不完全统计,共办理收费‘农转非’户口248万人,每个户口收费从2千元到4万元不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现代中国户口迁移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材料四据有关学者测算,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劳动力流动对GDP的贡献率超过了20%。
而越是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他们的贡献率就越高。
目前,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诸多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主力军,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将对拉动投资、消费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不仅如此,将更多的农村人口纳入城镇,还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放开户籍限制释放经济活力》(1)结合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1958年国家出台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原因。
(10分)(2)结合上述材料,评析户口迁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5分)40.(1)原因:农村劳动力流失,阻碍农业集体化进程;(3分)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依靠农业提供原始积累;(2分)新兴的工业城市容纳力有限。
(3分)(2)评析:经济模式是户口迁移制度的基础。
(3分)改革开放之前,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经济,(2分)在一些建设上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经济发展缓慢,长期被粮食问题困扰着,(2分)因此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户口迁移政策长期没有变化,农村人口被牢牢地限制在农村。
(2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计划经济逐渐退出,(2分)城乡经济繁荣,(2分)国家逐步放开了户籍限制,扩大城市化进程,释放经济活力。
(2分)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王朝的灭亡既有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
秦王朝建立后不仅不思休养生息,反而修阿房宫、筑骊山陵墓、建长城、伐南越、戍五岭、徭役、兵役极度的繁苛,再加上它又专任法家,以严刑峻法治天下,从而其兴也暴,其亡也暴。
但是这一历史的必然性,却并不是自行实现的,而是经由秦末农民战争才得以完成。
正像贾谊概括的那样“一夫作难而七庙堕”。
这一作用显然带有许多的偶然性,如“遇雨失期”,九百戍卒中有个陈胜存在,乃至戍守渔阳的遥远,大泽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等,但是,恰恰是这一事件完成了秦朝灭亡的历史必然,而秦朝灭亡的“必然”也就是以这些“偶然”的具体形式而得以实现。
——摘编自王晓菊《何谓历史学》根据材料表述,概括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的关系,苛请结合中国近代史史实加以论述。
(12分)41.(1)关系:历史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现;(2分)历史的偶然中蕴含着历史的必然。
(2分)(2)史实论述:论点:依据“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在中国近代史中选取主题,表述成句。
(2分)史实:结合选取的主题,论证“历史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现”;(2分)结合选取的主题,论证“历史的偶然中蕴含着历史的必然”。
(2分)(史实准确,表述成句,只写出名词不得分。
)(3)逻辑表述:(2分)史实论述范例:中国民主革命由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完成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分)中国近代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帝反封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纷纷拿起武器,先后开展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为中国近代化做出了努力和贡献,但都没能改变中国的历史地位。
(2分)这当中虽然受到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如外部环境的恶劣,历史人物个人素质,性格等。
但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因其自身局限而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2分)44.(15分)【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35年4月蒋介石在贵阳督剿红军时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立国民经济建设实施大纲案》。
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定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计划投资267100万元,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生产,以满足国内需要。
当年就按计划筹办茶陵铁矿、高坑煤矿、大冶、阳新、彭县铜矿、中央钢铁厂、江西钨铁厂、中央无线电机制造厂、中央电瓷制造厂等。
1937年又筹备开发云南锡矿、四川金矿、湘潭天河煤矿、灵乡铁矿、四川油矿、水口山铅锌矿等。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历史影响并从近代化的角度说明这场运动的结果。
(9分)44.(1)背景:经济基础薄弱;国共对峙政局动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渐起;日本侵华使民族危机加重。
(6分,答出3点即可)(2)影响:发展了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一定程度上为全面抗日奠定了物质基础;对中国近代化有着深远影响,符合中华民族利益和人民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