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模拟试卷第Ⅰ卷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1.《春秋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
年钧以德,德钧以卜。
”(【注】无适:没有嫡子。
钧:均等。
)这段记载说明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D.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2.“随着商业和(罗马)帝国的发展,生活日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能再满足需要……”为了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万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
因为万民法A.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的专横和特权B.内容侧重于急需的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C.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法原则D.能较好地理顺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3.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北京故宫B.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D.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会址——革命圣地延安4.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道:“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立刻清楚地理解他的话。
……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
’”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A. “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C.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 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5.1947年6月,美国政府官员提出:“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帮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这是符合逻辑的。
”为此,美国A.重建资本主义金融体系 B.援助西欧实现经济复苏C.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推动欧洲走向经济联合6.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宗法关系的疏远7.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
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B.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C.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8.“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这句名言出自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之口,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
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弗里德曼的理论被普遍认可的背景包括①美国开始了“新经济”的经济增长模式②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状态③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和日本的挑战④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取得了一定效果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9.有人在评价北美自由贸易区时说: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中既存在着美加之间的“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着美、墨与加、墨之间的“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而且此二者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有别于欧盟或其他区域经济集团,看起来有些“另类”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
这里的“新”主要是指A.三国的合作向政治一体化发展 B.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C.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10.“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明清进步思想彻底批判儒家文化B.明清进步思想主张实事求是C.明清进步思想批判继承儒家文化D.明清进步思想反映平民需求11.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
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
”这表明他主张A.以法治保护宗教自由 B.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C.废除封建财产私有制 D.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第Ⅱ卷1.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本卷共3题,共56分。
12.(21分)近500年来,人类历史加速发展,迥异于此前缓慢变化的漫长历史年代。
有学者认为:在这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500年中,“世界史的消长,其核心取决于‘国家能力’的强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我国历史也进入到了一个承古萌新的转折时代。
在社会思想方面,“民本思想是先秦以来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潮之一,它与尊君论相反又相承,共同构筑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理论基石……然而,至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时代氛围和批判思想的氤氲涵化,为传统的民本思想提供了一次更新的机会……我们把明末清初涌现的政治理念称之为‘新民本’”。
引自冯天瑜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1)比较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与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的不同。
(4分)材料二近500年来,“国家能力”的消长很大程度取决于国家的海上实力。
英国在近代历史上长期居于首屈一指的世界强国的地位也是与英国的海上实力分不开的。
(2) 依据 16至 18世纪的历史,分析英国是如何扩展其海上实力的?这种实力对英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用如何?(8 分)材料三 19世纪以来,中国和西方国家相比,国家能力此消彼长,深入影响着世界格局。
经济实力是国家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
近代中国与西欧 GDP 变化对照表作者:A. 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3) 依据统计图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近代中国经济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5 分)材料四 20世纪后期的时代特点,一是国际关系体系相对稳定。
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民族解放运动基本结束,殖民体系瓦解,主权国家林立,各国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国际形势在逐渐从政治革命转向经济竞争。
二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对立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从激烈的冲突、对抗性竞争向交往合作性竞争方式转变。
引自依据黄凯锋主编《历史与现实的交响---改革开放三十年专题研究》(4)近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与这种形势相应,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做出怎样的决策?(4分)13.历史上欧洲曾是战争最频繁的地区,其极端表现是两次世界大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4分)材料一:有关欧洲形势的历史漫画:(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时期欧洲的什么历史现象?(2分)从图片可知法德处于欧洲大陆矛盾的中心,简述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法德两国的百年恩仇。
(6分)材料二:图1是欧洲的宣传画;图2阴影部分反映的是某国际组织的发展过程图1 图2(2)观察图1、图2,二战后,欧洲却一反千百年的历史常态,引发人们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思考。
以“法德和解——和解的力量远大于仇恨”为主题,评述20世纪以来法德和解之路。
(16分)14.(20分)一个民族或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对于相应的地域或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有深刻的影响。
“祖宗之法”是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西方的“政治文化”则呈现不同的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之为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宋代士大夫们在谈及材料三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
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
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
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康有为对待“祖宗之法”的看法并简要评论。
(8分)历史参考答案:CDDAB CCCDC Bl2.(21 分)(1) 先秦时期:孟子提出 “ 民贵君轻 “ 的思想 ,(1 分) 主要目的是维护君主的统治。
(1 分)明末清初 :抨击君主专制 ,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1 分)主张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1分)(2) 海上实力的扩展 : 利用大西洋航路中心得有利条件 , 进行对外贸易和殖民掠夺。
(2 分)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 , 取得海上霸权。
(2 分)影响 :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引发资产阶级革命;(2分)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资金和市场条件。
(2分)(3)状况 :始终停滞不前, 从 GDP 领先西欧到大幅度落后。
(2 分)原因 :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1 分)长期战乱的影响(1 分)晚清和民国历任政府的搜刮。
(1分)(4)形势:殖民体系瓦解,从政治革命转向经济竞争。
(1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抗转向合作与竞争。
(1分)决策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实行对外开放。
(2分)13.(1)历史现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斗争。
百年恩仇:19世纪中期,法国阻挠德国统一导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被迫割地赔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法国力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德国被迫签订《凡尔赛和约》;1940年德国进攻法国,法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参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
(6分)(2)背景:政治上:二战后德国战败被分区占领,进行了根除法西斯的民主改革,吸取战争的教训,法国受二战重创,西欧普遍衰落;外交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