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腾冲市2017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7一、选择题(本题共24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 元世祖诏立“中书省”总理全国军务,所谓“中书政本也,军国之务,大小由之”,不仅总管内外,而且也统辖六部,三省制变成名副其实的一省制。
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由三省向一省的转变()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B.有效防止重大决策的失误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力图解决宰相专权的问题2.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的变化情况。
对出现该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经济中心地位使吴江县集市增多 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市镇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江南城市发展 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3.下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
表中数据变化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省区嘉靖至万历顺治至雍正乾隆至道光集市数集市数集市数直隶132 527 537陕西(关中)143 238 264江西459 545 976福建(不含台湾) 131 205 511广东/ 1270 1959C.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4.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
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5.中国古代晚期思想也是符合世界潮流的,如黄宗羲的“贵不在朝廷,贱不在草莽”,这一观点体现了()A.变集权为分权,变专制为自制 B.主张治天下皆决于学校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工商皆本6.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2月20日(2012年)与到访的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刘志伟等人举行会谈,在提到日军“南京大屠杀”时河村隆之表示,“的确存在常规的战斗行为,但我认为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过。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认定关键取决于()A.认识事实的态度 B.掌握直接史料和证据C.国际社会的定论 D.后人的总结和认识7.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猪尾巴”,视为封建余孽。
这说明()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8.1900年《东南商报》记载,汉口“乡间老成妇女子,特购入棉纱,以自织成其所好土布,余剩则卖却”。
汉口乡间的现象反映出()A.耕织结合更加紧密 B.自然经济趋向瓦解C.西方经济掠夺加剧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9.1939年12月,英国的民间团体“中国运动委员会”开办了一个专门出售中国珠宝、丝织品、扇子、瓷器以及儿童玩具的市场。
这一活动也得到《泰晤士报》很大的帮助。
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手工业制品享誉英国B.欧战爆发英国急需中国物资C.英国各界掀起援华抗日热潮D.中国抗战引起国际社会关注10.康有为认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今世之学者,非偏于此即偏于彼,徒相水火,难能成才。
”“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
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
其意图是: ()A.以“中西会通”否定中国传统儒家文化B.以“中西会通”宣传西方近代政治思想C.彻底否定“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观念D.完善“中体西用”思想以维护传统体制11.1878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出行前与法国沟通,提出公使女眷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
法方表示接受,眷属往来,敬礼有加,面绝不干预跳舞宴会。
这主要反映出()A.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异” B.政治斗争决定中外礼仪C.中国外交官对西方礼节缺乏了解 D.纲常名教扼杀女性独立12.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和关羽的“义”,《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
此类小说()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C.折射了当时社会价值观 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13.下图是1801年和1841年英国的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占其国民总收入比例的变化示意图。
此示意图反映了()A.工业革命激化了工农矛盾 B.英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落后C.英国正向工业社会过渡 D.英国已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14. 一种观点将英国工业革命归因于市场的发展。
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和英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不相上下,而在市场宽度(远距离商品贸易开展情况)和深度(不同地区价格差异的标准差)上,中国似乎更胜一筹。
上述论证过程能够说明()A.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 B.工业革命应该发生在中国,而不是英国C.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 D.英国工业革命由多种复杂因素促成15.下表(左)为欧美18~19世纪大事表(部分)。
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说明,符合历史实际的是()A. 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阶段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条件已成熟C.工业革命没有增加财富反而加剧矛盾 D. 此时期历史发展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16.美国1787年宪法第六条规定:“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含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1792年第十条修正案规定:“本宪法所未授与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均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之。
”这表明美国的政治体制()A.有效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 B.加强了各州的自主权C.构建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体现了联邦制原则17.1867年,英国国王批准了国会提出的一项改革法案:每年缴纳地租12磅以上的租佃者和每年收入5磅以上的土地所有者,都有选举权;城市中一切房东和每年交房租满10磅,能缴纳济贫税并在某一选区住满一年的房客,都有选举权。
该法案的通过()A.消除了英国选举制度的弊端B.保障了真正意义上的普选权利C.促使间接民主转向直接民主D.使英国的代议制民主不断完善18.罗斯福在某次《就职演说》中曾说:“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训练有素而又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
”这里他主要是强调()A.企业应该公平经营 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C.对经济进行控制调节 D.权力的制衡原则19.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后,采取国有企业私有化、控制货币、削减公共开支等措施进行经济改革,使英国经济情况逐渐好转。
下列对这些改革措施的解读,最全面准确的是()A.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减轻负担C.减少国家干预以克服“滞胀” D.通过私有化政策刺激资本家投资20.在1953-1964年期间,苏联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1.175亿吨,比1945-1 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62%。
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1 960年初,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 B.农业的调整与改革C.“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D.推行“物质利益原则”21.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合作打破了地域相邻概念,实现了跨洲、跨洋的区域合作。
不同区域经济集团之间也展开了连横合作。
南锥体共同市场与欧盟之间开始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区,而东盟与欧盟外长会议之间就政治、经济问题的探讨业已制度化。
这说明()A.经济区域集团化有导向全球化的趋势B.“冷战”后的世界经济获得加速发展C.经济合作的地域障碍日渐消失D.经济区域集团化已经名不副实22.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
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2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
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A.文艺复兴自由的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的追求真理B.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C.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D.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24.布罗代尔认为,科学的历史若从一定的距离来看,就像从一种普遍的理性解释向另一种普遍解释的缓慢过渡。
每一种解释因新的资料猛烈地与之抵触而突然被推翻。
于是另一种假说便会被提出,这种假说又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
下列最符合这一论断的是()A.亚里士多德力学—哥白尼日心说—牛顿经典力学B.亚里士多德力学—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C.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D.基督教神创论—拉马克早期进化说—达尔文进化论第II卷(非选择题)二、主观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25题20分,第26题17分,第27题15分,共52分)2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道德家们将中国声消苗绘为一个大家庭,他们的家庭价值观念延伸到社会领域。
像朝廷一样,中国的家庭也是等级森严、父权至上和专断独裁的。
父亲是一家之主,并且将家庭的领导地位传给长子。
国家将对祖先的崇敬作为儒家礼教的内容加以推广,子女的孝道是家庭价值的基石。
中国家庭的社会,据推测,已扩展成一个父系血缘群体,如宗族。
在家庭内部,儒家的道德标准是妇女要服从男子的权威。
中国的父母们重男轻女,女孩被家庭看作社会和经济的负担。
明清两朝,加在女性身上的父权权威大概比中国任何时期都要严厉。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材料二在14世纪末24世纪初,近代学校的创办实际上表明政府已经取代家庭承担教育的责任。
因此,当国家干涉家庭关系时,家族社会的政治支撑也就土崩瓦解了。
在晚清和早期共和时代的新法典中,已承认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等。
外国商品的涌入和1895年以后外国人在中国设厂生产方面享有特权,给国内手工业和农业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被剥夺饭碗的手工业者和农民离开家乡进城谋生,同时也摆脱了家族和家庭对他们的控制,旧的家庭关系瓦解了。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庭关系的基本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试析为什么明清两朝“加在女性身上的父权权威大概比中国任何时期都要严厉”?(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晚清家族社会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
(6分)(3)近代家族关系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现代化模式的什么特点?(4分)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