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运动专题训练(含答案)(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发射人造卫星是将卫星以一定的速度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场一般选择在尽可能靠近赤道的地方,如图1所示.这样选址的优点是,在赤道附近()A.地球的引力较大B.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图1C.重力加速度较大D.地球自转角速度较大解析:为了节省能量,而沿自转方向发射,卫星绕地球自转而具有的动能在赤道附近最大,因而使发射更节能.故选B.答案:B2.某同学设想驾驶一辆由火箭作动力的陆地太空两用汽车,沿赤道行驶并且汽车相对于地球速度可以任意增加,不计空气阻力,当汽车速度增加到某一值时,汽车将离开地球成为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航天汽车”,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R=6400 km,取g=10 m/s2)()A.汽车在地面上速度增加时,它对地面的压力增大B.当汽车离开地球的瞬间速度达到28 440 km/hC.此“航天汽车”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最小周期为1 hD.在此“航天汽车”上弹簧测力计无法测量力的大小解析:汽车受到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和重力,在速度增加时,向心力增大,则重力减小,对地面的压力则减小,选项A错误.若要使汽车离开地球,必须使汽车的速度达到第一宇宙速度7.9 km/s=28 440 km/h,选项B正确.此时汽车的最小周期为T=2πr3 GM=2πR3gR2=2πRg=5 024 s=83.7 min,选项C错误.在此“航天汽车”上弹簧产生形变仍然产生弹力,选项D错误.答案:B3.(2010·上海高考)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为a.设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1,在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处由地球引力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g2,则() A.g1=a B.g2=aC.g1+g2=a D.g2-g1=a解析:月球因受地球引力的作用而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对月球引力产生的加速度g 2就是向心加速度a ,故B 选项正确.答案:B4.某星球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9倍,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一半,若从地球表面高h 处平抛一物体,射程为60 m ,则在该星球上,从同样高度以同样的初速度平抛同一物体,射程应为( )A .10 mB .15 mC .90 mD .360 m解析:由平抛运动公式可知,射程x =v 0t =v 02h g, 即v 0、h 相同的条件下x ∝1g, 又由g =GMR 2,可得g 星g 地=M 星M 地(R 地R 星)2=91×(21)2=361, 所以x 星x 地=g 地g 星=16,x 星=10 m ,选项A 正确.答案:A5.把地球绕太阳公转看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平均半径约为1.5×108 km ,已知万有引力常量G =6.67×10-11N·m 2/kg 2,则可估算出太阳的质量大约是(结果取一位有效数字)( )A .2×1030 kgB .2×1031 kgC .3×1030 kgD .3×1031 kg解析:题干给出地球轨道半径r =1.5×108 km ,虽没直接给出地球运转周期的数值,但日常知识告诉我们,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5天,故周期T =365×24×3 600 s =3.2×107 s.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G Mm r 2=m (2πT )2r ,故太阳质量M =4π2r 3GT 2=4×3.142×(1.5×1011)36.67×10-11×(3.2×107)2 kg ≈2×1030 kg. 答案:A6.两颗靠得较近的天体叫双星,它们以两者重心连线上的某点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因而不至于因引力作用而吸引在一起,以下关于双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它们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与其质量成反比B .它们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其质量成反比C .它们所受向心力与其质量成反比D .它们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与其质量成正比解析:双星的角速度相同,与质量无关,A 不正确.不管双星质量大小关系如何,双星受到相互的吸引力总是大小相等的,分别等于它们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C 不正确.对于双星分别有G Mm L 2=Mω2R ,G MmL 2=mω2r ,R ∶r =m ∶M ,D 不正确.线速度之比V ∶v=m ∶M ,B 正确.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8分,每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7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7.(2011·淮安模拟)有一宇宙飞船到了某行星上(该行星没有自转运动),以速度v 接近行星表面匀速飞行,测出运动的周期为T ,已知引力常量为G ,则可得( )A .该行星的半径为v T2πB .该行星的平均密度为3πGT 2C .无法测出该行星的质量D .该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2πvT解析:由T =2πR v 可得:R =v T 2π,A 正确;由GMmR 2=m v 2R 可得:M =v 3T 2πG ,C 错误;由M =43πR 3·ρ得:ρ=3πGT 2,B 正确;由GMm R2=mg 得:g =2πv T ,D 正确.答案:ABD8.关于地球同步卫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运行速度大于7.9 km/sB .离地面高度一定,相对地面静止C .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比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大D .向心加速度与静止在赤道上物体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解析: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GMm r2=m v2r ,v =GMr ,即线速度v 随轨道半径r的增大而减小,v =7.9 km/s 为第一宇宙速度即环绕地球表面运行的速度;因同步卫星轨道半径比地球半径大很多,因此其线速度应小于7.9 km/h ,故A 错,因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同步,即T 、ω相同,因此其相对地面静止,由公式GMm (R +h )2=m (R +h )ω2得:h =3GM ω2-R ,因G 、M 、ω、R 均为定值,因此h 一定为定值,故B 对;因同步卫星周期T 同=24小时,月球绕地球转动周期T 月=30天,即T 同<T 月,由公式ω=2πT得,ω同>ω月,故C 对;同步卫星与静止在赤道上的物体具有共同的角速度,由公式a n =rω2,可得:a 同a 物=R +hR ,因轨道半径不同,故其向心加速度不同,D 错误.答案:BC9.如图2所示,a ,b 是两颗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人造卫星,它们距地面的高度分别是R 和2R (R 为地球半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 、b 的线速大小之比是2∶1B .a 、b 的周期之比是1∶22 图2C .a 、b 的角速度大小之比是36∶4D .a 、b 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是9∶4解析:两卫星均做匀速圆周运动,F 万=F 向,向心力选不同的表达形式分别分析,由GMm r 2=m v 2r 得v 1v 2=r 2r 1=3R 2R=32,A 错误;由GMm r 2=mr (2πT )2得T 1T 2=r 13r 23=2323,B 错误;由GMm r 2=mrω2得ω1ω2=r 23r 13=364,C 正确;由GMm r 2=ma 得a 1a 2=r 22r 12=94,D 正确. 答案:CD10.我国未来将建立月球基地,并在绕月轨道上建造空间站.如图3所示,关闭动力的航天飞机在月球引力作用下向月球靠近,并将与空间站在B 处对接,已知空间站绕月轨道半径为r ,周期为T ,万有引力常量为G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图中航天飞机正加速飞向B 处B .航天飞机在B 处由椭圆轨道进入空间站轨道必须点火减速 图3C .根据题中条件可以算出月球质量D .根据题中条件可以算出空间站受到月球引力的大小解析:关闭动力的航天飞机在月球引力作用下向月球靠近,引力做正功,航天飞机的动能增加,即速度增加,所以A 正确;航天飞机在B 处进入圆轨道,必须减小速度,所以B 正确;由G Mm r 2=m 4π2T 2r 可求出月球质量M =4π2r 3GT 2,所以C 正确;由于空间站自身的质量未知,因此没法算出空间站受到月球引力的大小,所以D 不正确.答案:ABC三、计算题(本题共2小题,共计30分,解答时请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1.(13分)(2011·江阴模拟)如图4所示,阴影区域是质量为M 、半径为R 的球体挖去一个小圆球后的剩余部分.所挖去的小圆球的球心O ′和大球体球心间的距离是R 2.求球体剩余部分对球体外离球心O 距离为2R 、质量为m 的质点P 的引力. 图4解析:将挖去的球补上,则完整的大球对球外质点P 的引力F 1=GMm (2R )2=GMm4R 2 半径为R2的小球的质量M ′=43π(R 2)3·ρ=43π(R 2)3·M 43πR 3=18M补上的小球对质点P 的引力 F 2=G M ′m (52R )2=G 4M ′m 25R 2=GMm 50R 2因而挖去小球的剩余部分对P 质点的引力 F =F 1-F 2=GMm 4R 2-GMm 50R 2=23GMm100R 2. 答案:23GMm100R 212.(17分)1990年5月,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将1965年9月20日发现的第2752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其直径为32 km.若该行星的密度和地球的密度相同,则对该小行星而言,第一宇宙速度为多少?(已知地球半径R 1=6 400 km ,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v 1≈8 km/s)解析:设小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为v 2,其质量为M 2;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v 1,其质量为M 1,则有G M 1mR 12=m v 12R 1G M 2mR 22=m v 22R 2 且M 1=ρ43πR 13M 2=ρ43πR 23得v 2v 1=R 2R 1 所以v 2=R 2R 1v 1=166 400×8 km/s =20 m/s. 答案:20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