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测试卷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测试卷(含解析2015高考一轮复习)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1.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化中的(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是顺其自然,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应是道家思想。
2.儒家学说提倡“为仁由己”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强调的是( )①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②知识、美、善的修养都要靠“己”③由个体到群体去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④个人的社会责任感A.①②③ B.①②④.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 D解析“为仁由己”是说“为仁”靠的是自己的追求,并不是说人人都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3.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他们批判的是( )A.儒家的“仁政”思想B.墨家的“兼爱”思想.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答案 B解析孟子:“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大意是:眼中没有父母、君上的人(违反儒家礼仪道德的人),犹如畜生豺狼。
司马迁:“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大意是:如果天下都按这些思想做,那么就没有尊卑差异了。
他们都在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
4.韩非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效。
”他主张( )A.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国家D.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从材料中“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可以看出,强调加强中央的权力。
再结合人物“韩非”,可以得出D项正确。
5.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到:“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
……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材料反映的荀子的思想主张是( )A.主张“以德服人” B.主张“性恶论”.主张“施仁政于民” D.主张“性善论”答案 A解析由材料中的“以德兼人者王”看出,荀子强调君主治理好国家的上策是“以德服人”,故A项正确。
材料讨论的是治国策略而非人性问题,B项错误;、D两项都是孟子的思想主张。
6.学了“百家争鸣”的有关历史后,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其中说法不恰当的是( ) A.小张:数学老师学期初就制定规,并严格执行,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B.小王:语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者风范.小李:外语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涉,无为而治,深得老子真传D.小代:物理老师很会摆架子,特别注意师道尊严,招人讨厌,这是庄子的做法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对“诸子百家”主张的掌握。
道家追求自然和精神自由,所以D项不是庄子的做法。
7.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答案 A解析这三位思想家的主张都是希望稳定秩序,让人民安心生产,这是与当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分不开的。
故选A。
8.《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著作,题干中认为皇帝治理国家需要与天意相符,如果与天意不同那么天下就会大乱,所以作为统治者,必须与天意相符,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对皇帝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其余三项均与题干意思不符。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9.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理解。
由“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化走向”,得知这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其它三项是错误的,所以选A。
10.三国时期的佛事活动,仍以译经为主。
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是支谦和康僧会。
康僧会在他编译的《六度集经》中大讲“恻隐心”、“仁义心”,而且还极力主张“治国以仁”,认为“为天牧民,当以仁道”。
除了这些治国牧民之道以外,经中还大力提倡“孝顺父母”,歌颂“至孝之行”。
康僧会明显受到( )A.道家思想的影响B.儒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D.墨家思想的影响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中“仁义心”、“治国以仁”、“为天牧民,当以仁道”、“孝顺父母”、“至孝之行”等信息,可以了解到康僧会提倡仁、礼等思想,明显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11.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D.君主的地位是可动摇的答案 D解析材料指出如果人君无道,天将出灾害以谴告之,这典型地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这一唯心主义思想,故A项正确;董仲舒借“天人感应”学说,劝“天子”施行仁政,这一点是对先秦儒学“仁”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故B、两项正确;董仲舒的思想本质上是为维护君主统治服务的,故D项错误,当选D项。
12.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
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荀子提出“人之性恶”答案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理解。
由材料中“地方”“诸侯”等关键词可知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侧重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防止地方权力过大。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强调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排除A项。
“民贵君轻”强调的是君臣关系,排除B项。
“人之性恶”强调的是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排除D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大一统”,与防止地方势力膨胀的精神实质一致,故选项。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原因。
答案(1)孔子:“以德治民”;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2)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践效果。
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情况下无法实施。
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
因为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
14.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没有得到统治者重视。
到了秦朝,儒家思想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但从西汉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同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1)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
(3)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1)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建议实行“焚书”,控制思想,实行化专制政策。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
(3)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
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实现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