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铁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钢铁行业竞争状况分析

钢铁行业竞争状况分析一、钢铁行业竞争现状分析1、钢铁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按照波特五力模型分析的观点:一个行业内在的竞争结构中,存在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行业中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新进入者的威胁、供应者讨价的能力、客户议价的能力、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

这五种竞争力量的消长趋势及其综合作用强度,决定了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和行业获利能力。

1.1 钢铁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在产业经济学中,我们根据市场集中度来衡量一个产业的竞争状况。

钢铁行业正是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特征的产业,规模较大的企业在现有市场的竞争中往往占据一定的优势,这一点在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竞争中已得到体现。

2010年底,我国钢铁行业粗钢产量5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29家,粗钢产量合计占全国粗钢产量的73%,其中100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3家,粗钢产量合计占全国粗钢产量的54%,而2009年日本前3家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就已占到全国粗钢产量的72.24%,这充分说明了我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仍较低。

在钢铁行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钢铁市场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行业集中度较低的情况下,行业内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趋于激烈:首先,在各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不少民营钢铁企业渐渐成长起来,2008年,沙钢集团钢产量在中国钢铁企业排第6位,并以销售收入1452亿元,成功登上世界500 强企业榜第444名,2010年在中国钢铁行业排名第5位,在世界500强排415名,民营钢铁企业的成长加剧了钢铁行业的竞争度;其次,国外钢铁巨头阿塞洛- 米塔尔公司先后入股华菱管线,控股中国东方,实现进军中国钢铁市场的梦想,神户制钢、新日铁等业界巨头,均已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中国的钢铁生产和销售环节,而日本三井、韩国浦项等国际知名商社和企业为扩大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分别在中国建立了27家和18家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这些加工配送中心每年分别使用日、韩进口钢材达300多万吨和200多万吨,悄然瓜分着国内的钢铁市场;第三,从目前钢铁企业市场定位上,各产线特别是先进的生产线定位相似,低端产品正常恶性竞争与高端产品同质化竞争并存,产品品种占有率均不高。

未来,企业间竞争将向全方位、多层次方向发展,我国钢铁企业将面临成本优势渐失和市场竞争格局日趋复杂的局面。

1.2 上游供应商讨价能力对于钢铁企业来说,所需原燃材料主要有铁矿石、煤炭、焦炭、废钢、铁合金等,其他配套服务包括运输、电力等,所以上游原燃材料行业对钢铁行业的影响主要是生产成本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产品价格的变化。

其中,铁矿石和煤炭是钢铁企业最重要的原料,但国内矿产资源以低品位矿为主,加工成本大,所以更多依赖进口铁矿石资源,而国际三大矿业公司对海外铁矿石的垄断,增强了铁矿石供应商的讨价能力,以致于打破传统的铁矿石长协价格机制,实行季度定价,铁矿石价格的涨价更为频繁;国内优质焦煤资源供应偏紧,我国直接用于生产焦炭的炼焦煤仍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焦煤资源的稀缺性及未来焦炭仍会保持较大需求规模的现状,使炼焦煤呈现逐步走高态势;同时,作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和高耗能行业,原料和产品的大批量进出,形成对铁路、水路运输和电力供应的极大依赖,在铁路运输和电力供应垄断情况下,钢铁企业对铁路运输和电力企业的还价能力处于弱势。

整体看,由于钢铁行业对上游自然资源掌控能力不强,在原燃材料处于卖方市场的情况下,我国钢铁行业的供应商议价能力处于强势,钢铁企业的还价能力相对处于弱势。

1.3下游用户讨价议价能力钢铁行业的下游行业主要是建筑、机械、汽车、船舶、铁路、家电等。

2010年,钢铁行业下游的需求增长较快,拉动了钢铁产品价格整体上涨,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致使钢铁产品的竞争日趋激烈。

在国家“推进节能减排”、“调整结构,改善民生”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一系列发展基调下,下游用户也都根据自己的行业特点和下游需求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汽车行业全力推进节能、轻量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船舶轻型化将是未来船体设计的主要方向,机械制造业也把目光转向发展高端制造上来,所以,目前国内钢材市场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品种不足或数量不足的矛盾,而是现有钢铁工业生产发展方式与用户转型升级的矛盾。

随着下游用户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对钢铁产品的需求也逐渐向多样化、个性化转变,目前一部分钢铁产品生产技术和标准水平已不能完全适应下游产业发展需要,下游用户小批量个性化品种的定制化需求越来越强,并逐渐倾向于低成本、高效化、高强度、减量化、耐腐蚀、环保型的产品为主要特征的钢材产品,同时,下游用户对钢铁产品的需求已不再是简单的材料供给,而是从组织生产、质量保证、技术服务到材料加工、零部件制造、物流配送,甚至资金等方面全方位的服务,现在宝钢和武钢等部分企业早已通过钢材加工配送中心,按照用户所需对船板进行二次加工并做到及时送货上门,不但为客户提供钢材增值服务,也极大地解决船板产能过剩与造船企业需求间的矛盾,但大部分钢铁企业仍未做到这一步。

除了部分市场紧缺产品外,在目前钢铁产品处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钢铁企业客户的议价能力仍处于强势。

1.4 钢铁替代品的威胁替代品是指那些与客户产品具有相同功能的或类似功能的产品。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钢铁材质的替代品层出不穷。

从最初的铝制品代替铁制框架门窗,到高密度塑料代替钢管、钢架,从高纤维玻璃代替铁门、钢板隔离墙,到超级橡胶代替钢制或铁质固定产品,200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完成的“高性能低膨胀陶瓷材料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陶瓷也将成为耐高温、耐腐蚀钢材有力的替代品,并且现在已经研制出陶瓷汽车。

这些材料具有密度低、强度高、耐腐蚀、绝热性能好等优点,在建筑装饰、饮料包装、输送管道、汽车和家电配件方面都能替代钢铁产品,可以说,整个钢铁行业都面临着很大的替代品的威胁。

但这些替代品也有自己的缺点,如铝合金和新型纤维价格相对较高,陶瓷抗碎、抗压能力差,塑料不易分解,易污染环境等,而钢铁是可再生的资源,从价格性能比看,钢铁产品相对其它材料最为经济;从生产规模看,钢铁的供给能力相对最强;虽然钢铁产品在应用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钢铁行业对环境的重度污染,易锈蚀,密度大等,但从目前材料科学发展状况来看,在可预见的将来,钢铁仍是人类社会的应用最主要的材料,没有一种材料能够全面替代钢,当前钢铁替代性竞争的压力在五力中相对居于中位。

1.5 新进入者的威胁五种力量中,“新进入者威胁”这一力量是最小的。

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钢铁行业有极高的进入障碍,规模经济效益明显。

钢铁工业是一个“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产业,从原料处理到炼铁、炼钢、轧钢的一体化生产,生产流程较长,工序较多,工艺复杂,企业的初始投资和运行投资都需要大规模的、上亿的资金投资,因而该行业不管进入还是退出壁垒很高。

其次,分销渠道难以开拓。

现有钢铁市场的分销渠道已被现有企业牢牢掌握,并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新进企业在短期内难以打开市场,将面临极高的经营风险;第三,在政策方面,国家2005年就出台了钢铁行业产业政策、明确了原则不批准新建钢铁联合企业,提高了钢铁行业的准入门槛;201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34号)提出了“2011年度前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的政策;2010年7月,工信部颁布《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从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艺装备、生产规模、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六个方面,对钢铁行业现有企业生产经营实行规范管理,作为有关部门核准或备案项目、配置资源、核发建筑钢材生产许可证、规范铁矿石经营秩序及推进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等事项的依据。

鉴于以上国家产业政策的严格规定,投资新建钢铁企业项目受到限制,所以新进入者通过投资新建钢铁厂的道理基本上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参股或控股现有钢铁企业,参与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从而达到涉足钢铁行业的目的,比如阿塞洛-米塔尔公司入股华菱股份,但对于这种投资方式而言,新进入者没有改变整个钢铁行业的生产能力。

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国内原先批准的一定数量的在建和拟建项目之外,仍有部分钢铁企业借淘汰落后之名,通过改扩建增加钢铁产品的生产能力,从而增加了钢铁市场的供应能力,加剧行业产能过剩,对现有产品造成竞争威胁。

2、中国钢铁行业运行现状钢铁行业作为一个原材料的生产和加工部门,处于工业产业链的中间位置,其发展与国家的基础建设以及工业发展的速度关联性很强,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大。

次贷危机发生后,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国内外经济产生破坏性作用,钢铁行业遭遇到需求锐减、价格暴跌的大逆转形势,呈现行业大面积亏损的态势。

为了刺激经济恢复增长,我国实施了积极的政策措施组合拳,四万亿投资计划出台、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相继发布、刺激国内消费的汽车、家电下乡等陆续实施的宏观政策推动经济逐步恢复,钢材市场需求预期增加,价格整体有所提高,而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现实,促使企业加大力度生产,产量增长较快,同时,在矿山企业垄断、需求的拉动以及通胀预期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大宗原材料价格一路走高,而油、气、电、运等价格的上涨也进一步推动了钢铁企来成本的上升,挤压了钢铁企业的利润空间。

具体来讲:2.1产能不断释放,产量持续增长,产能利用率逐年提高。

来源:《2009中国钢铁工业统计年报》,2010年数据来源于《中国钢铁工业统计月报》从三年数据来看,我国生铁、粗钢、钢材的产量均呈逐年增长的变化趋势,这是我国钢铁工业产能不断释放的结果。

据钢协统计,我国钢铁行业生产能力在2008年达到6.6亿吨,2009年新增产能5000-6000万吨,2010年新增产能3000万吨左右,而预计2011年新增产能2500万吨。

因受金融危机影响,钢铁行业大面积限产、停产,2008年粗钢产量为5.12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77%,表现为产能严重过剩,2009年产能利用率上升到81%左右,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2010年上半年,随着经济环境的好转和需求预期的不断增长,日均粗钢产量屡创新高,最高4月份日均产量185万吨,产能利用率高达90%,下半年,随着供需矛盾趋紧,节能减排政策的严格执行,多个省份限产、限电,产量的增长速度才有所放缓,产能利用率也随之下降,预计全年产能利用率在84%左右。

2.2 产销率先升后降,钢材库存高位消长,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来源:《中国钢铁工业统计月报》从近三年来看,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成品钢材的产销率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2008年产销率为99.48%,此后在国家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拉动下,钢材需求明显增加,2009年产销率升高至99.7%,2010年上半年,在经济恢复增长,国内外补“库存”需要的影响下,仍保持产销两旺的态势,但到下半年,需求不能再支撑产量的的继续高增长,同时受节能减排政策影响,产量增速下降,但从企业来说,只要有利润,生产就不会大幅减少,持续增加的供给对市场构成持续的压力,产销率也降至99.4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