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数学解析汇编三十八章 动手操作型问题

中考数学解析汇编三十八章 动手操作型问题

动手操作型问题10.(2012湖北荆州,10,3分)已知:顺次连结矩形各边的中点,得到一个菱形,如图①;再顺次连结菱形各边的中点,得到一个新的矩形,如图②;然后顺次连结新的矩形各边的中点,得到一个新的菱形,如图③;如此反复操作下去,则第2012个图形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有( )A .8048个B .4024个C .2012个D .1066个【解析】本题是规律探索题。

观察图①有4个直角三角形, 图②有四个直角三角形,图③有8个直角三角形,图④有8个直角三角形,图⑤图⑥有12个直角三角形…… 可以发现规律图②→图④→图⑥→图⑧→…… 4 → 8 → 12 → 16 →……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依次增加4个,并且图形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是图形序号的2倍, 所以第2012个图形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有4024个 【答案】B【点评】对于规律探索题,关键是寻找变化图形中的不变的规律。

(2012·哈尔滨,题号22分值 6)22. 图l 、图2是两张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方格纸,方格纸中的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点A 和点B 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1)在图1中画出△ABC(点C 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使△ABC 为直角三角形(画一个 即可);(2)在图2中画出△ABD(点D 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使△ABD 为等腰三角形(画一个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网格中的作图能力、勾股定理以及等腰三角形性质. (1)可以分三种情况来考虑:图① 图② 图③以A (B)为直角顶点,过A (B)作AB垂线(点C不能落在格点上) 以C 为直角顶点:斜边AB=5,因此两直角边可以是3、4或5、20; (2)也分可分三情况考虑:以A (B )为等腰三角形顶点:以A (B )为圆心,以5为半径画弧来确定顶点C ; 以C为等腰三角形顶点:作AB 垂直平分线连确定点C (点C不能落在格点上).【答案】【点评】本题属于实际动手操作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格点这一新概念的理解能力、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掌握情况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有一定的难度,容易错解和漏解.25. ( 2012年四川省巴中市,25,9)①如图5,在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正方形方格纸中有△OAB,请将△OAB 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0,画出旋转后的△OA′B′ ②折纸:有一张矩形纸片如图6,要将点D 沿某直线翻折1800,恰好落在BC 边上的D′处,请在图中作出该直线.【解析】①如图△OA′B′即是旋转900后的图形,②折痕为直线DD′的垂直平分线EF.【答案】画图见解析BC图5图6【点评】本题是对图形变换中的旋转及轴对称变换的考查.24.(2012广安中考试题第24题,8分)(8分)现有一块等腰三角形纸板,量得周长为32cm,底比一腰多2cm。

若把这个三角形纸板沿其对称轴剪开,拼成一个四边形,请画出你能拼成的各种四边形的示意图,并计算拼成的各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的和。

思路导引:动手操作,注意分类讨论,进行长度计算问题,联系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角线互相平分,以及直角三角形中的勾股定理分别对每一种情况进行解答解析:设AB=AC=xcm,则BC=(x+2)cm,根据题意得出x+2+2x=32,解得x=10。

因此AB=AC=10cm,BC=12cm,过点A做AD⊥BC于点D,∵AB=AC,AD⊥BC,∴BD=CD=6cm,,可以拼成4种四边形,如图所示:图(1)中两条对角线之和是10+10=20(cm),图(2)中两条对角线之和是(6)(cm),图(3)中,两条对角线之和是(8)(cm),图(4)中,S△ABC=12AC×BC=12AB×OC,所以OC=AC BCAB⨯=245,两条对角线之和是245×2+10=19.6(cm);点评:几何图形的有关剪切、拼接的动手操作问题,往往多解,因此应当分类讨论,分类个数根据得出的几何图形的判定方法以及性质进行,图形的有关计算,往往联系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进行.专项四动手操作型问题(38 )22.(2012北京,22,5)操作与探究:(1)对数轴上的点P进行如下操作:先把点P表示的数乘以13,再把所得数对应的点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点P的对应点P'.点A B,在数轴上,对线段AB上的每个点进行上述操作后得到线段A B'',其中点A B ,的对应点分别为A B '',.如图1,若点A 表示的数是3-,则点A '表示的数是 ;若点B '表示的数是2,则点B 表示的数是 ;已知线段AB 上的点E 经过上述操作后得到的对应点E '与点E 重合,则点E 表示的数是 ;(2)如图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对正方形ABCD 及其内部的每个点进行如下操作:把每个点的横、纵坐标都乘以同一种实数a ,将得到的点先向右平移m 个单位,再向上平移n 个单位(00m n >>,),得到正方形A B C D ''''及其内部的点,其中点A B ,的对应点分别为A B '',。

已知正方形ABCD 内部的一个点F 经过上述操作后得到的对应点F '与点F 重合,求点F 的坐标。

【解析】(1)–3×13+1=0;设B 点表示的数为a ,13a +1=2,a =3;设点E 表示的数为a ,13a +1=a ,解得a =32(2)由点A 到A ’,可得方程组3102a m a m -+=-⎧⎨⨯+=⎩;由B 到B ’,可得方程组3202a m a n +=⎧⎨⨯+=⎩,解得12122a m n ⎧=⎪⎪⎪=⎨⎪=⎪⎪⎩设F 点的坐标为(x ,y ),点F ’与点F 重合得到方程组1122122x x y y⎧+=⎪⎪⎨⎪+=⎪⎩,解得14x y =⎧⎨=⎩,即F (1,4)【答案】(1)0,3,32(2)F (1,4)【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给出的条件列出方程或方程组,并解方程组的知识。

五、解答题(本题共22分,第23题7分,第24题7分,第25题8分)23.(2012北京,23,7)已知二次函数23(1)2(2)2y t x t x =++++ 在0x =和2x =时的函数值相等。

(1) 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 若一次函数6y kx =+的图象与二次函数的图象都经过点(3)A m -,,求m 和k 的值;(3) 设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交于点B C ,(点B在点C 的左侧),将二次函数的图象在点B C ,间的部分(含点B 和点C )向左平移(0)n n >个单位后得到的图象记为G ,同时将(2)中得到的直线6y kx =+向上平移n 个单位。

请结合图象回答:当平移后的直线与图象G 有公共点时,n 的取值范围。

【解析】利用已知条件求二次函数及一次函数解析式。

平移后的临界点讨论。

【答案】解:(1)由题意0x =和2x =时的函数值相等可知,233(1)22(2)222t t =+⨯++⨯+ 解得32t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21322y x x =-++(2)∵二次函数图象必经过点A ∴213(3)(3)622m =-⨯-+-+=-∵一次函数y =kx +6的图象经过点A∴–3k +6= –6,∴k =4(3)由题意可知,点B C ,间的部分图象的解析式为()()1312y x x =--+,13x -≤≤则向左平移后得到的图象C 的解析式为()()312y x n x n =--+++113n x n ---≤≤此时平移后的解析式为46y x n =++由图象可知,平移后的直线与图象C 有公共点,则两个临界的交点为()10n --,与()30n -, 则()0416n n =--++ 23n =()0436n n =-++ 6n =∴263n ≤≤【点评】前两问都比较简单,第三问有一定难度,考察学生对于函数图象平移的理解,以及对于直线与抛物线位置关系的运用。

此题的关键在于临界点讨论需要同学们能够表示出临界点的坐标,带入直线解析式即可得到n 的取值范围。

24.(2012北京,24,7)在ABC △中,BA BC BAC =∠=α,,M 是AC 的中点,P 是线段BM 上的动点,将线段PA绕点P 顺时针旋转2α得到线段PQ 。

(1) 若α=60︒且点P 与点M 重合(如图1),线段CQ 的延长线交射线BM 于点D ,请补全图形,并写出CDB ∠的度数;坐标为(3-n,0)(2) 在图2中,点P 不与点B M ,重合,线段CQ 的延长线与射线BM 交于点D ,猜想CDB ∠的大小(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并加以证明;(3) 对于适当大小的α,当点P 在线段BM 上运动到某一位置(不与点B ,M 重合)时,能使得线段CQ 的延长线与射线BM 交于点D ,且P Q Q D =,请直接写出α的范围。

【解析】动点问题和几何变换结合【答案】⑴30CDB ∠=︒⑵ 连接PC AD ,,易证APD CPD △≌△∴AP PC = A D B C D B ∠=∠ P A D P C D ∠=∠ 又∵PQ PA =∴2PQ PC ADC CDB =∠=∠,,PQC PCD PAD ∠=∠=∠∴180PAD PQD PQC PQD ∠+∠=∠+∠=︒∴()360180APQ ADC PAD PQD ∠+∠=︒-∠+=︒ ∴1801802ADC APQ α∠=︒-∠=︒-∴21802CDB α∠=︒- ∴90CDB α∠=︒-⑶ ∵90CDB α∠=︒-,且PQ QD =∴21802PAD PCQ PQC CDB α∠=∠=∠=∠=︒- ∵点P 不与点B M ,重合∴BAD PAD M AD ∠>∠>∠ ∴21802ααα>︒-> ∴4560α︒<<︒【点评】此题并没有考察常见的动点问题,而是将动点问题和几何变换结合在一起,应用一个点构造2倍角。

需要同学们注意图形运动过程中的不变量,此题可以用倒角(上述答案的方法)或是构造辅助圆的方法解决。

C25.(2012北京,25,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对于任意两点111()P x y ,与222()P x y ,的“非常距离”,给出如下定义:若1212||||x x y y --≥,则点1P 与点2P 的“非常距离”为12||x x -; 若1212||||x x y y -<-,则点1P 与点2P 的“非常距离”为12||y y -.例如:点1(12)P ,,点2(35)P ,,因为|13||25|-<-,所以点1P 与点2P 的“非常距离”为|25|3-=,也就是图1中线段1PQ 与线段2P Q 长度的较大值(点Q 为垂直于y 轴的直线1PQ 与垂直于x 轴的直线2P Q 的交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