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四类特殊句式的翻译文言特殊句式虽然在高考中不是每年必考,但是临场事实上无法回避。
不少考生因缺少特殊句式意识而出现强行翻译的情况。
因此,在二轮复习中,考生最需要在翻译的“老君炉”中不断炼就准确判断特殊句式的“火眼金睛”,重点解决那些临场翻译中最不应该忽视的句式问题。
【例题引路】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万宝常,不知何许人也。
妙达钟律,遍工八音。
造玉磬以献于齐。
又尝与人方食,论及声调时无乐器,宝常因取前食器及杂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大为时人所赏。
然历周洎隋,俱不得调。
开皇初,沛国公郑译等知乐,初为黄钟调。
宝常虽为伶人,译等每召与议,然言多不用。
后译乐成奏之,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曰:“此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上不悦。
宝常贫无子,其妻因其卧疾,遂窃其资物而逃。
宝常饥馁,无人赡遗,竟饿而死。
将死也,取其著书而焚之,曰:“何用此为?”见者于火中探得数卷,见行于世,时论哀之。
(选自《隋书》)(1)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大为时人所赏。
译文:答案(万宝常)用筷子敲击,定其音调的高低,五音配齐,敲击起来,和乐器一样音调和谐,被当时的人大为赞赏。
得分点“谐于丝竹”,介宾短语后置句,译时提前;“为……所”,被动句。
(2)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曰:“此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译文:答案隋文帝叫万宝常来,询问他这首曲子可不可以,万宝常说:“这是亡国之音,难道是陛下您该听的音乐吗!”得分点“不”,通“否”;“此亡国之音”,判断句。
(3)何用此为?译文:答案还用这些干什么?得分点“何……为”,固定句式。
2.(2012·四川,有删改)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贺钦,字克恭。
钦少颖敏,取《近思录》读之,有省。
成化二年以进士授户科给事中。
因亢旱上章极谏,复以言官旷职召灾,自劾求退。
会陈献章被征来京师,钦听其论学,叹曰:“至性不显,真理犹霾,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即日上疏解官去,执弟子礼事献章。
既别,肖其像事之。
其学专读《五经》、《四书》、小学,期于反身实践,主敬以收放心。
有来学者,辄辞之曰:“己尚未治,何以治人?”既而从游者甚众,磨砻淬厉,成其器业。
如是者十余年,虽不出户庭,而达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弘治改元,用阁臣荐,起为陕西右参议。
正德四年,太监刘瑾括辽东田,东人震恐思乱。
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聚众劫掠,顾相戒曰:“毋惊贺黄门。
”钦闻之,往谕曰:“若等吾乡人也,今不幸至此,然吾窃为若等忧,镇城兵不即至耶,如之何?”众初汹汹,至是知悔,罗拜而泣呼曰:“吾父也,愿教之。
”钦曰:“惟不杀人,祸可解。
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
良民何畏焉?”未几,有言镇城军果至者,众复噪曰:“贺黄门无嫚语。
”环跪钦里门。
钦曰:“吾固知有是也。
城中扰攘至此,镇城焉得不发兵?兵虽至,尔等不杀人,必宥尔,无恐。
”众散去,乱遂定。
(节选自清光绪五年《镇海县志》卷二十一《人物传二·明一》)(1)世即用我,而我奚以为用?译文:答案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得分点“即”,连词,译为“即使”。
“奚以”的正确语序应为“以奚”,意为“拿什么”。
“为用”中间省略了“世间”,意为“为世间所用”。
(2)而达官贵人闻风仰德者,莫不躬拜床下。
译文:答案但是听说过他、仰慕他的高风亮节的达官贵人,没有不亲自来到他家里拜见他的。
得分点“……者”,定语后置;“床下”,代指其家;句意通顺。
(3)若等吾乡人也,今不幸至此,然吾窃为若等忧,镇城兵不即至耶,如之何?译文:答案你们都是我的同乡,现在不幸到了这种地步,然而我私下里为你们担忧,镇防官军马上就会到来,怎么办呢?得分点“若等吾乡人也”,判断句;“窃”,私下里;“如之何”,固定句式;句意通顺。
(4)守臣激变,民则无辜,能止杀以待命,尚不失为良民也。
良民何畏焉?译文:答案地方官吏激起变乱,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是安分守法的百姓。
安分守法的百姓有什么害怕的?得分点“无辜”,没有罪过;“尚”,尚且;“何畏”,宾语前置;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贺钦,字克恭。
贺钦小时候非常聪明灵敏,取了《近思录》来读,有不少感悟。
成化二年,凭借进士的身份被授予户科给事中。
因为天下大旱,上表极力进谏,又认为自己作为言官荒废职守,招致灾害,所以自己弹劾自己,请求辞官。
恰逢陈献章被征召来到京师,贺钦听他谈论学问,叹息道:“真正的性情是不显露的,真正的道理如同埋在地下,世间即使要用我,然而我拿什么为世间所用呢?”当天就上奏疏辞官而去,用弟子侍奉老师的礼节来侍奉陈献章。
分别以后,画了陈献章的画像来供奉。
他学习专门研究《五经》、《四书》、小学,期望投身实践,以恭敬来约束狂放之心。
有来向他求学的人,他就推辞说:“我自己尚且还没管好,怎么去教育别人呢?”不久,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磨炼激励,成就他们的才能学识。
这样过了十几年,虽然他足不出户,但是听说过他、仰慕他的高风亮节的达官贵人,没有不亲自来到他家里拜见他的。
弘治改元,因为阁臣的推荐,他被起用为陕西右参议。
正德四年,太监刘瑾在辽东强占民田,辽东人民震惊恐惧都想着叛乱。
义州又因为守官贪婪残酷首先激起了民变,不少人聚众抢劫掠夺,但是他们互相告诫说:“不要惊扰贺黄门。
”贺钦听说后,去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我的同乡,现在不幸到了这种地步,然而我私下里为你们担忧,镇防官军马上就会到来,怎么办呢?”众人一开始还气势汹汹,到此时才知后悔,于是众人围着贺钦拜倒在地,流泪喊道:“您是我们的父亲,请您教教我们怎么办吧。
”贺钦说:“只有不杀戮,祸患才可以免除。
地方官吏激起变乱,百姓就没有罪,能不杀戮而等待命令,还算得上是安分守法的百姓。
安分守法的百姓有什么害怕的?”不久,有人说镇防军队果然到来,众人又一起喊道:“贺黄门没有说轻侮骗人的话。
”于是众人又环跪在贺家庭院之中。
贺钦说:“我本来就知道会这样。
城中这样扰乱,镇防官怎么能不发兵镇压呢?官兵虽然到来,你们不杀人,就一定会宽恕你们,不要害怕。
”众人散去,变乱于是平息。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初,帝即位,诏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
濂(指传主宋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
给事中李侃等请诘天下有司违诏故。
濂恐事败,乃言:“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译文:(2)始夫人(指苏轼之母)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
”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
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
(司马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
译文:问题反思:在主要的几种特殊句式中,你最善判断的句式是哪种?为什么?你最判断不准、译不好的句式是哪种?打算如何解决?答:【问题剖析】(1)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剖析“载”字译为“记载”,未尝不可,但最好结合语境活译为“写明”。
该句译文最大的问题在于句式;因句式误译,该译文在上下文中无法讲通。
可能对“何资”这类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缺乏语感,可能对“用”这个本该作名词却译作介词的字理解不够,导致句式特点未译出。
参考答案银两、布匹和丝绸,诏书上没有写明(可以免除),如果一概减免,国家开支依靠什么?(2)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
剖析该译句有两处错误:一是“业”字漏译,原句“嫁娶振业”是四个并列动词,“业”是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二是定语后置句未译出,原句“之穷者”属典型的定语后置句,翻译时未辨识出。
参考答案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使他们有产业。
【破解之道】特殊句式这个小考点平时考试中涉及不多,考生除对特别明显的句式能译出外,对其他稍复杂的句式往往会因忽略而丢分。
原因多样,但一个主要原因是句式意识不强,尤其是不会通过语言标志词译准特殊句式。
事实上,只要能辨识出特殊句式,译准不成问题。
辨识特殊句式,除结合文意外,强化根据语言标志词辨识特殊句式这一方法意识也十分重要。
译出特殊句式,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特殊句式为前提的。
1.审题时要具备“语言标志意识”。
特殊句式一般都有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则”等作标志,被动句多以“为”“见”“于”等作标志。
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些标志词。
2.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省略句。
总之,平时要多积累,在审题时方能激活原有记忆,借助上下文语境进行辨别。
【趁热打铁】下面的小文段涵盖了多种文言特殊句式,请对画线句子的句式特征作判断,有语言标志词的指出来。
岳飞诉冤①岳飞者,南宋抗金名将也。
②为奸人秦桧所杀,③魂赴天庭,④诉冤于灵霄殿。
飞曰:“⑤吾事君以忠,事亲以孝。
⑥以血肉之躯往来于刀林箭雨之中,未敢自恤?⑦任人唯才是举,用事唯命是从。
⑧扶社稷于将倾,拯生灵于涂炭,⑨士民之有识者,云集麾下。
绳兀术,捣黄龙,迎二帝有回矣。
心之竭诚,人神共鉴。
⑩孰料忠而被谤,信而见疑,⑪为奸人害,如是正气不张,⑫则良善何恃?”帝命拘桧,庭杖而死。
答:答案①者……也,判断句②为……所,被动句③省略“于”,省略句④于,状语后置句(也称介宾短语后置句) ⑤以,状语后置句⑥于,状语后置句⑦唯……是,宾语前置句⑧于,状语后置句⑨之……者,定语后置句⑩被,见,被动句⑪为,被动句⑫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句【重点把握】一、走出句式翻译中的常见误区【边练边悟】下面均是考生在句式翻译方面存有问题的译文,请从句式的角度予以分析、改正。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误译:哪里在于公子你能对别人的困境感到着急啊!问题:原句是个主谓倒装句兼宾语前置句,译文未译出这两个句式。
改正:公子能够解救人危难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啊?2.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2009·浙江)误译: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我不肯给他们啊。
问题:未译出原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改正:别人拥有的(字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
3.母归,但见女(指养女叶限)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2010·天津)误译:后母回来后,只见叶限抱着庭中的树睡觉,并不为之担心。
问题:未译出原句“亦不之虑”宾语前置的特点。
改正:后母回来,只见女儿(叶限)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史记·刺客列传》)误译:太子和宾客知道这件事的,全都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来送他。
问题:“宾客知其事者”是个定语后置句,未译出。
改正: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全都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来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