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门画派 讲解词

吴门画派 讲解词

讲解词姑苏笔墨开篇语:东南胜地,吴楚佳境。

姑苏古城,物华天宝,自古以来,吴地钟灵毓秀,不仅孕育出如诗如画的山川风致,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才子精英。

他们饱蘸江南笔意,挥洒写意人生。

有明一代,中国画坛人才济济,硕果累累。

从明初以戴进为首的院体浙派,到明末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诸家流派纵横画坛,一辈辈画家执笔唱和、写意激情,使得群贤毕至、集结成派的文化景观贯穿始终。

在众多的书画派别中,吴门一派以其名家迭出、佳作频举尤为引人注目,在中国画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代中叶以后,吴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吴门画派应运而生,名家名作多如泉涌。

“吴门四士”━━沈周、文徵(zheng)明、唐寅、仇(qiu)英代表了鼎盛时期的最高成就,而其后的陈淳、文嘉、钱榖(gu)诸人也能继承前贤衣钵,在各自的丹青世界畅意挥毫,将一幅幅精品呈现当时,遗留后世。

南京博物院80余幅吴门画派精品,带着融融春意,将为大家呈现出一个五百多年前风姿绰约的俊俏江南。

让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去认识那一群传说中的风流才子,体味那一段梦幻般的绮丽时光。

正文:无论是姑苏还是吴门全部都是苏州的别称。

吴门画派简称吴派,它形成、崛起于明代中期的苏州地区。

因苏州为古吴都城,有吴门之称,而其主要代表人物,也就是被称为吴门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均属吴郡(今苏州)人而得名。

吴门画派的艺术精髓在于出新意于法变之中,奇妙理于豪放之外。

?背景:【时代背景:经过元末的动乱,明代的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控制与赋税征收,使得吴越之地苛政甚巨,人民苦不堪言。

而文化上的高压政策也令吴中著名的艺术家如陈汝言、王蒙等人先后受到迫害。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复兴,吴门一地发生巨大变化,文坛画坛名家辈出、名作纷呈,吴门画派的横空出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发展背景:吴门画派作为历史上出现的一个艺术流派, 经历了酝酿、兴起、繁盛和衰落几个阶段。

明初至天顺年间是该画派的滥觞期。

这一阶段, 苏州地区在经历了元末战乱之后, 经济、文化虽未完全复苏, 但作为江南的鱼米之乡和人文荟萃之地, 这里仍是诗人、画家活动的中心。

著名者有被称为吴门画派前驱的王绂、杜琼、刘珏、陈汝言、沈良琛、沈恒吉等人, 他们继承元代赵孟兆页和元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的文人画的传统, 并将文人画的衣钵, 通过父子、师生、亲友关系的渠道, 递接传授。

由于他们的辛勤耕耘, 终于在明代中期, 使文人画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明成化至嘉靖年间是吴门画派的炽盛时期, 也就是沈周、文徵明、孙艾、谢时臣、文嘉、陈淳、钱彀、陆治等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画家活动的岁月, 先后将近一百年。

明末, 虽然吴门派画风代有传人, 且画家人数也不少, 只是已缺少创造性, 多囿于前人成法, 气格渐趋卑弱, 吴门画派至此而日见衰微。

吴门画派的勃兴和它所取得的成就, 既开启了明朝一代绘画的新风, 又给以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明代中期以后?吴派?逐渐取代宫廷绘画和?浙派?的地位,在社会上、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当中受到重现。

】首先为各位介绍的是周臣(1405-1496)和他的画作,也许各位不很熟悉这位画家,但如果提到他的两个弟子,您一定听说过,就是鼎鼎大名的唐寅和仇英。

周臣擅长画人物和山水,画法严整仔细。

他的人物画,古貌奇姿,绵密萧散,各具意态。

这边欣赏到的是他的代表作:《柴门送别图》,描绘一文人携琴访友后,主客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明月早已挂在高空,船工也已在船头熟睡,直至客人快要上船了,他还未酲来,说明主客送别时间之长,友谊之深。

也许主人在“劝君更尽一杯酒”,毕竟“相见时难别亦难”,周臣用无声的画作,将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描绘的淋漓尽致,展现出一股浓浓的人情味。

而接下来要为您介绍的则是“吴门四士”之一的沈周(1427?1509),同样,他又是吴门派的开宗大师。

沈周出身富于收藏的士大夫世家,见多识广,从小耳濡目染,培养出了深厚的文学艺术才能。

沈周一生不仕,仅“以丹青以自适”。

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诗文书画都有很高造诣。

沈周画法主要取法元人黄公望、吴镇等人,上溯董源、巨然及北宋诸家。

作品大多反映画家对大自然真切而生动的感受,反映出画家开阔的胸襟、丰富的想象力。

沈周以82岁高龄去世,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作品,影响巨大,成为?吴派?的鼻祖人物。

沈周画作以简练浑厚、苍劲雄健的粗笔画见长,绘画兼收并蓄, 作画路子较宽, 人物、山水、花鸟无不精通, 而山水、花鸟成就尤为突出。

这幅《玉楼牡丹图》是他80岁时的作品,沈周60岁之后,他的作品走向成熟。

这一时期,他继续追踪元四家,尤其醉心于吴镇。

汲取吴镇淋漓多变的墨法, 坚实雄劲的笔法, 使粗笔山水更趋于雄健苍劲, 凝重浑厚。

他把吴镇的粗豪与黄公望的松秀、王蒙的灵动和马夏的刚健、米氏云山的浑融等有机地融为一体, 以元人笔墨用宋人丘壑, 终于形成了他那“粗枝大叶”而又“天真烂发”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在笔墨形式上, 变元人的“软中带硬”为“刚中有柔”, 加强了用笔的“骨架”作用, 同时又克服了浙派的过分外露和霸悍之气, 更显得朴质雄浑。

本该是雍容华贵,很艳俗的牡丹,在沈周的墨色渲染下竟然也显得清新脱俗起来。

曾今有人这样评价沈周,“我家沈先生不是凡人, 是神仙中人。

有一百个我加起来, 也抵不过他。

”说这句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沈周的得意门生,同样是“吴门四士”之一的文徵明。

文徵明(公元1470-1559年)是苏州地区文坛画界继沈周而起的领袖人物,也是?吴门画派?中影响最大的人。

他出身官宦之家,富有文学才能和书法才能,是明代的书法大家之一。

早年文徵明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被录取,不再求仕途,致力诗文书画艺术创作。

54岁时他被荐进京,深感官场的黑暗和仕途险恶,后以足疾为由上疏求退,返回苏州,专力于诗文书画。

文徵明一生过着平静优裕的风雅名士生活,主要精力从事艺术活动,作品表现文雅幽静的审美情趣。

文徵明比沈周的年寿更长,作品数量多,流传广。

他晚年名望极高,家人子弟、门生私淑众多,大多也以诗画得名于世。

文徵明从学沈周,并吸取赵孟頫、王蒙画法,以缜密工致、文静清秀古雅的细笔画著称。

绘画创作以山水为主,画法有工细与粗率两种,题材内容大体可分为临仿前人或描绘具体环境景物等。

文徵明的山水画内容多表现幽雅深静的自然境界,其中的人物点缀多是逃避现实而陶醉于山水的?高士?,反映了他作为?文人雅士?的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

如此的题材内容,加上平稳构图,苍润秀雅的笔墨,使其山水画显示出秀丽典雅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认为有?翩翩文雅之趣?。

他的这幅作品《古木苍烟图》是他仿倪云林的画作,似倪云林的《雨后空林图》。

近景浅渚坡石之上写古木六株,尽显荒疏古寂之气,颇似倪云林的《六君子图》;一水相隔的中景坡石之上,几间房屋掩映在树丛之中,有房却无人影,一派冷寂气象,似隐士之居所;远景绘石山、飞泉。

这幅画作的画法虽仿,但有文徵明自家的意趣,特别是用笔趋向中锋、山石造型趋向圆形,淡化了倪画峭拔之趣。

但文征明对此画颇为自许,故题诗云:?不见倪迂二百年,风流文雅至今传。

偶然点笔山窗下,古木苍烟在眼前。

?题字瘦劲古拙,亦近倪书。

此图作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文征明时年六十一岁。

全图文征明用渴笔、淡墨绘制,笔墨在疏中求密,画面上看似简疏的笔法,却包含了多重的复笔勾皴,松秀沉稳、淡定自然。

其画皴擦多于渲染,于干淡简练中透出腴润,给人以空寂苍茫、冷逸出尘之感。

在笔墨表现上,文征明确有倪云林画中那种?似嫩而苍,似枯实腴,有意无意,若淡若疏?的韵味。

所不同的是,倪云林表现出的是隐士逸气,文征明表现出的则是文人士气。

这是因为文徵明与倪云林所处的时代不同,人生追求自然也不同,故少有倪云林的那种隐逸江湖情结。

文徵明作画一方面是为了让人们欣赏其精妙的笔墨,另一方面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文人士气。

所以,倪云林的画冷逸秀俏、孤傲清高,显现逸气;而文征明的画劲健淡雅、书卷气味浓重,展露士气。

但文徵明对倪云林?逸气?的尊崇,仍跃然出现在这幅画作上。

自古书画不分家,文徵明作画功夫了得,书法更是博飞专精的典范。

他的书法四体皆精。

楷书、行书、隶书、草书样样精通。

他的书法是在博采众家的基础之上,对古法进行了扬弃,形成自己“温纯精绝”的风格。

行书作品《行书册》和《歌诗残卷》就是他代表作,均为我院藏品。

挥洒自如又严谨整齐。

文徵明年近90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写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山水画《江南春》为他78岁所绘,是一件极成功的作品。

画面近景为数株清瘦乔木,刚刚吐出新芽,中景洲头已是桃红柳绿,淡淡远山,辽阔平静的湖面,表现出江南水乡春色明媚秀美的风光。

构图平稳,造型疏秀,用笔设色轻淡柔和,显示出文徵明绘画艺术特有的风格和情调。

画的是江南春景,更展现人的感情,表现的自然景色便是当时江南文人士大夫恬淡雅致的生活环境。

沈周,文徵明这师徒两人主要发展了元代文人画传统,注重笔墨表现,强调感情色彩和幽淡的意境,追求平淡自然、恬静平和的格调,他们的画风奠定了吴门派的基调。

接下来各位介绍的就是沈周的另一个学生,也是文徵明的好友,就是众所周知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公元1470一1523年),唐伯虎。

出生苏州城内的酒肆商人家庭。

天资聪颖,少年时便有才名。

30岁以前读书求知,热衷功名仕进。

他参加南京应天府乡试,高中第一名解元,赴京考试时却被卷入?科场行贿案?,蒙受牵连遭到革黜。

遭受到这一打击唐寅仕途无望,乃游历名山大川,之后回到苏州从事诗文书画创作,依靠卖画度日,生活作风更加放荡不羁。

他在图章中自题?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鄙薄和对封建礼教的嘲弄。

唐寅的性格行为与文徵明不同,坎坷的遭遇使他的诗文书画流露出傲岸不平之气。

他既继承了周臣的部分画风,又见闻广博,文化修养丰富,所以他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以其绘画的秀润和韵味、意境,胜于他的老师,甚至周臣都曾自叹?但少唐生三千卷书?,自愧自己的才学和绘画的格调不如自己的弟子。

唐寅画作笔法挺健细秀,墨色淋漓融和、风格谨严而清逸的艺术特色。

擅长画山水人物,写意花鸟绘画也有独到之处,全面的绘画功力为许多吴门画家所不及。

这幅《看泉听风图》,唐寅在画中描绘奇峰怪石,清风飞泉,两位高士临泉对坐看泉听风,意境空灵清旷。

画上自提七绝一首:“俯看流泉仰听风,泉声风韵合笙镛。

如何不把瑶琴写,为是无人姓是钟。

”这幅画作是画家仕途不遇,寄情山水的真实写照。

唐寅的人物仕女画,多取材于?高人韵事?,神仙故事以及官伎、歌女等。

这幅《李端端落籍图》是?幅半工半写的仕女画,描写的是文人墨客崔涯与妓女李端端之间违反名教礼法的友爱关系,在画风上,他继承了南宋仕女画明眸粉颊的院体传统,但又具有自己飘逸淡雅的风格。

他笔下的仕女都是细眉小眼,面颊清瘦,两手纤细面色苍白的弱不禁风的美人,这类人物形象与其表现的主题十分吻合,也反映了他所追求的格韵沉郁,风姿嫣然的美学趣味和这个时代的审美风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