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文地理学第9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人文地理学第9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二)宗教影响政治地图变化
印度政治地图变化是典型一例。印度原为 英国殖民地,内部教派林立,宗教矛盾重 重。二战后,英国为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搞了臭名昭著的“蒙巴顿方案”,按宗教 信仰不同,把印度分为以印度教为主的印 度国和以伊斯兰教为主的巴基斯坦国。
(三)宗教影响文化景观
▪ 不同的宗教区所呈现的文化景观不同,使 每个宗教文化区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泰国号称“黄袍佛国”,首都曼谷寺庙400 多座,占城市面积约1/6( );
移模式 (五)宗教影响区域经济活动 (六)宗教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功能
(一)宗教影响生态环境
• 许多宗教提倡不杀戮,对保护动植物资 源、维护生态平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宗教某些习俗礼仪也给地理环境带来不 良影响。如印度教禁吃牛肉,使神牛遍 地,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犹太教引导 早婚、多子,天主教不许堕胎,对控制 人口增长不利。
(二)宗教源地与地理环境
世界主要宗教几乎都起源于西亚和南亚。西亚和南亚位 于北纬10-40度,属干旱气候和季风气候区。“人只有靠 眼睛才能升到天上,因此理论是从注视天空开始的” (费尔巴哈),天空是容易使人产生幻想的对象。上述 地区能见度好,是观察天象的理想地区,夜晚,因温差 大所致的凉爽天气,摆脱了白天炎热给人们带来的烦恼, 人们心灵宁静,仰望苍穹,浩瀚星空和皎洁明月及其有 规律的运行和重复,使人浮想联翩,幻想有一个天堂在 星空之间,一个神灵的巨手在控制一切。
三、民族宗教
▪ (一)宗教分类 ▪ (二)民族宗教
(二)民族宗教
(1)犹太教:摩西被认为是犹太教的创始人,信奉《圣 经》(旧约),以部落神雅赫威(Yahven)为惟一的神。
(2)印度教:是印度最重要的宗教,是民族宗教中人数 最多的宗教。
(3)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以中国古代社会 的鬼神崇拜为基础,以神仙可求论诱使人们用方术修持追求 长生不死、登仙享乐为主体内容,以道家、阴阳五行家、儒 家学说为神学理论,带有浓厚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性质的宗 教。
(六)宗教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功能
世界上许多城市是由于宗教的原因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如伊斯兰教圣城耶路撒冷和麦加、天主教圣城 梵蒂冈、东正教圣城伊斯坦布尔,一切活动以宗教 为中心而展开。宗教是了解该类城市形成特点的钥 匙。
第四节 宗教文化景观
一、宗教礼仪 二、宗教建筑
一、宗教礼仪
• 宗教礼仪是规范化、程式化、制度化和戒律化的宗教行为。 • 基督教礼仪分崇拜礼仪和圣事礼仪,最普通的崇拜礼仪是每星期天的主日崇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宗教从源地向外传播、扩散。
一、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与主要宗教传播 二、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的关系 三、宗教组织 四、主要宗教的分布区
一、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与主要宗教传播
(一)移民
当某种宗教信仰者从一地迁向另一地,必然将他 们的信仰带到新的地方。
(二)传播
分为交流和转教、有组织的传教两种形式。
第八章 宗教与宗教景观
▪ 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 ▪ 宗教的传播与分布 ▪ 宗教与地理环境 ▪ 宗教文化景观
第一节 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
❖ 一、宗教的定义及其作用 ❖ 二、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 ❖ 三、民族宗教 ❖ 四、世界三大宗教
一、宗教的定义及其作用
(一)宗教的定义 (二) 宗教的作用
而同样是世界性宗教的佛教却基本上没有明显的教区。
伊斯兰教更没有传教的教士,信仰的传播多数在征服
区内实现,或通过商贸活动传播。
四、主要宗教的分布区
到目前为止,基督教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 分、南非、大洋洲等地,是世界上信奉者最多的宗教。基 督教中罗马天主教信奉者又最多。
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以及美洲,其 中信奉者以西南亚与东南亚最多。
▪ 西亚阿拉伯城乡,清真寺华丽宏伟,触目 皆是。( )
泰国曼谷的小乘佛寺
伊斯兰宗教建筑
罗马梵蒂冈教堂
法国圣米歇尔修道院与教堂
中国古庙
中国佛寺建筑屋脊走兽
(四)宗教影响人口增长、分布及迁移模式
❖ 有的宗教对人口增长起促进作用,有的相反。罗马 天主教反对堕胎在内的现代人控制生育方法,使许 多天主教集中区人口出生率高,人口分布密集。西 藏和蒙古是藏传佛教盛行地区,人口出生率低,分 布稀疏;解放前,西藏农牧民子弟必须二子有一人、 三子有二人当喇嘛或尼姑,而喇嘛和尼姑不得结婚 生育,使该地佛教越是兴旺人口增长越少。
(二) 宗教 的作
用
有组织的宗教对于人类社会既 有极大的反面作用也有强有力 的推动作用。宗教在改革社会 弊病、解除贫困、团结人民, 在促进艺术、教育和医疗的进 步上具有巨大的力量。但宗教 也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怂恿迫 害异见者,支持殖民主义和剥 削以及妇女解放。
二、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
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原始宗教: (1)原始宗教的存在并没有特定的时段,具有这一类型特 征的宗教可以出现在数千年以前,也可以存在于今天世界上的 某些部落中。 (2)原始宗教无需探讨“摇篮”或源地问题,一般认为各地 原始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大多是自生的,基本不存在一种信仰 最初在一群人中产生,然后通过思想输出传播到其他人群中的 现象。
❖ 20世纪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移到巴基斯坦,是宗 教影响人口迁移的显著例子。
(五)宗教影响区域经济活动
某些宗教教义或传统需要某种动植物,这 些动植物就随之发展起来。基督教盛行之 地猪很普遍,而在伊斯兰教地区却是禁物; 牛在印度很多,却是作为神来供养,没有 经济意义。
宗教胜地如伊斯兰教的麦加、麦地那,天 主教的梵蒂冈,佛教的拉萨等,都是重要 的旅游资源。
(4)儒教:以孔子为崇拜对象。 (5)神道教:是由日本民族原始宗教发展而来的,最初 以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为主要内容,后吸收儒教的伦理道德 观念和佛教的某些教义,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
四、世界三大宗教
1、佛教 2. 基督教 3. 伊斯兰教
第二节 宗教的传播与分布
世界上主要宗教大都是公元前5世纪——公元10世纪形成的,发源地大都集 中于亚洲西部和南部: 1、基督教和犹太教:巴勒斯坦地区 2、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西部 3、拜火教:伊朗与土耳其之间的亚美尼亚高原 4、佛教:尼泊尔与印度的比邻地区 5、印度教:南亚西部和印度河中游地区
拜,大规模的是“复活节”和“圣诞节”;佛教的两大节日是农历四月初八 的“佛诞日”、七月十五的“座恣日”,这两天都叫做“佛欢喜日”;伊斯 兰教主要有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和麦加朝觐。 • 圣事礼仪简称“圣事”、“圣礼”。天主教和东正教有七件圣事: 1、洗礼:成为基督教信徒的庄严仪式; 2、圣餐:《圣经·新约》说: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拿起饼和葡萄酒祝祷后分 给门徒说:“这是我的身体和血,是为众人免罪而合并和流出的”。天主教 和东正教认为领“圣餐”就是领受耶稣的圣体和圣血,也就分享了救世主的 生命; 3、坚振礼:教徒经过洗礼后,到一定时期举行坚定信念的礼仪; 4、告解:包括表示忏悔、告罪、补赎三部分; 5、授圣职礼:为神职人员晋升举行的仪式; 6、婚配礼:教徒在教堂按教会规定的仪式,在神父主持下进行的结婚仪式; 7、终傅:教徒生命垂危时,由神父用经过“祝圣”含有香液的橄榄油,敷擦身 体一些器官,并朗诵祈祷经文,帮助其忍受临终痛苦,赦免罪过,安心见上 帝。 • 中国佛教徒每日有“五堂功课”、“两遍殿”。 • 伊斯兰教的日常活动有“五功”:念、礼、斋、课、朝。
佛教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来自第三节 宗教与地理环境
• 一、地理环境对宗教的影响 • 二、宗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宗教的影响
(一)宗教起源与地理环境 (二)宗教源地与地理环境 (三)宗教习俗、禁忌、教义
与地理环境 (四)宗教的分布与地理环境
(一)宗教起源与地理环境
❖ 原始宗教起源于人们对地理环境事 象的恐惧(雷电、风雨、地震等) 和崇拜(山、水、土地等)。
地理环境不仅影响着宗教的宏观分布,而且影响其微观分布。 产生于西亚沙漠炎热地区的伊斯兰教轻易占领了邻近的北非、
中亚和我国的新疆、甘肃、宁夏等沙漠地区,是因为伊斯兰教 《古兰经》对天堂的描绘是绿树成荫、流水叮咚、凉风习习、 百花盛开的自然环境。南亚多属热带季风气候,农作物和树木 有明显季相变化,印度教首先因之创造了“人生有轮回,善恶 有因果”之说,后来佛教借鉴这些内容,写进自己的教义,并 运用这些观念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东南亚和南亚季风气候区。
这里大多数地区环境恶劣:沙漠、烈日、干旱等严酷的 自然环境也促使人们产生幻想,寻求精神寄托,于是, 上帝、真主等便应运而生。
(三)宗教习俗、禁忌、教义与地理环境
宗教许多习俗、禁忌、教义与地理环境有关。
如伊斯兰教主要经典《古兰经》有许多清规戒律, 其中有不吃不洁之物、自死的禽兽牲畜血液等条文, 与西亚天气炎热,食物易变质腐烂有关。
再如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禁食牛肉,与南亚地区 气候条件和人口激增有关。公元前2000年,印度人 是吃牛肉的,后来人口多了,连续干旱使大量人畜 死亡,灾后恢复和维持正常农业生产,保持一定量 的役畜是必要的,于是佛教和耆那教先提出禁食牛 肉,印度教为争取教徒也在教义中增加这一条文。
(四)宗教的分布与地理环境
(三)领土竞争
当宗教势力与政治势力合为一体时,往往会以领 土扩张的形式,将宗教信仰带到新的领地。
(四)宗教在空间的相互影响
1. 和平共处 2. 竞争
3. 排斥
基督教传播
世界上主要宗教发源地及传播路线图
二、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的关系
政治组织和政治势力是影响文化现象空间变化的一 个重要因素,政治势力的扩张与衰退往往决定着文化地 理界限的进退,在各类文化现象之中,宗教对于政治的 依附程度更高,受政治影响造成的空间变化特征也更明 显。
“天下名山僧占多”是地理环境影响宗教微观分布的典型证据。 佛教追求“自我解脱”、“自我净化”,他们总是希望到远离 尘世、僻静幽美的地方修行,以获佛果。深山老林不仅有这样 特点,且高耸的山还被古人看作通往天堂和极乐世界的捷径。 道教的“洞天福地”亦大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