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卷)2021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23单元 (加试)文言文阅读(1)

(江苏卷)2021高考语文一轮讲义 第23单元 (加试)文言文阅读(1)

第23单元(加试)文言文阅读(2021·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份断句。

(限6处)(6分)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

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

自是以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试题解读〗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断句,应该先通读那个片段,大体上弄清内容,然后再抓住一些标志性的实词、虚词或文言句式断句。

如“贵诈力而贱仁义”与“先富有而后推让”是个对举的句式,中间应断开;“故”那个虚词领起下文,它的前面应断开;“庶人之富者”与“贫者”所表达的内容前后对应,中间一样应断开。

抓住这些要点,此题断句就容易多了。

答案: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20.写出《史记》五种体例中除“本纪”、“书”、“列传”之外的其他两种。

(2分)〖试题解读〗此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份。

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类体例分工明确,“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世家”是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列传”为历代各阶级有阻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

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份,占全书的大部份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

答案:表世家21.用原文中的文句归纳齐、魏强国的经济方法,不超过15个字。

(2分)〖试题解读〗此题考查“辨析文句意义”的能力。

要抓住题目中的要求:一是要用原文中的文句,二是归纳齐、魏强国的经济方法。

作者在分析齐强国的方法时说“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可见其强国的经济方法有两个:“通轻重之权”和“徼山海之业”。

分析魏强国的方法时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可见其强国的经济方法是“尽地力”。

由此即可提炼出答案。

参考答案: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尽地力。

江苏省《考试说明》对“加考内容·文言文阅读”所作讲解是:“要求对课外一段文言材料的全数或部份断句,并回答相关问题。

”同时《考试说明》在“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这部份规定:“文言文阅读,约3题10分。

”“课外文言材料”强调了文段材料可不能来自必修或选修教材;“一段”说明了选文是比较简短的;“全数或部份断句”那么说明因文设题,不苛求断句文段的长短;“回答相关问题”说明所涉及的问题跟文言语段有着必然的联系,或是对文言语段的明白得、归纳,或是文言语段相关内容的拓展、延伸。

从江苏省近几年高考来看,文言文断句的材料均为议论文,与文言文阅读的记叙文相区别,一样要求点断6处,1处1分。

简答题属难题,与平常积存相关,设2小题,各赋2分。

一、文言文断句题1.依照“云、曰、问”等表对话关系的动词断句。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经常使用“曰”“云”为标志。

两人对话,一样在第一次问答时显现人名,以后只用“曰”,而省略“曰”的主语。

碰到对话,要依照上下文判定对话两边,以确信利用的标点。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司马迁《鸿门宴》)这段话中的“曰”分清了对话的层次。

有时在第一次问答后,不仅省略“曰”前的主语,乃至连“曰”也省去,这就须要从未省去的“曰”推出已省的“曰”的位置,从而辨明问答关系,准确断句标点。

例: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曰/否/有知虑乎/曰/否/多闻识乎/曰/否/然那么奚为喜而不寐/曰/其为人也好善/好善足乎/曰/好善优于天下/而况鲁国乎?这段话尽管多处省略了“公孙丑曰”,但从全段意义看,“孟子”那个主语的谓语“曰”未省,依照这未省的“曰”能够推出其前问句“有知虑乎”“多闻识乎”“然那么奚为喜而不寐”和“好善足乎”是公孙丑的话,明白了这一点,那么不难断句标点。

2.据文言文中的句式、固定结构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句式和固定结构能够帮忙咱们断句。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定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这些都是咱们断句时专门好的“帮手”。

例: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俭仆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史记·管晏列传》)文段开头“……者……也”是判定句,“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用“于”引进主动者的被动句。

3.据虚词的位置作用定句读。

文言文中常见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出此刻句中的虚词有:于、为、那么、而、以等。

固然,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咱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样要断句。

比如:且夫、假设夫、乃夫、已而、至假设、于是、尽管、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

例1:于是余有叹焉∕前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那么游者众∕险以远∕那么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超级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咱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虚词有:夫;置于分句句首的虚词有:以、那么、那么、而、而、故。

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9处,若是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超级之观”,这道断句题大体上能够依照找虚词的方式一次性解决了。

例2: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后尊贵者乎?(《战国策·齐策四》)从句意看,这段文字是齐使者与赵威后的对话。

威后的问话是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都是以“耶”字结尾。

在第二个“曰”字后面齐使者的话中,“岂”是表反问的副词,应放在句首,和后边的“乎”照顾,组成“岂……乎”的句式。

4.据修辞手法定句读。

文言文往往行文整齐,讲究辞章,常常运用对偶、排比、反复、对照、顶真等修辞手法,这就为咱们断句标点提供了依据。

常见的方式有:(1)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的宾语,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有“相如”“秦王”“左右”,依照这一特点,咱们能够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2)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咱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假设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荀子《劝学》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例:(2021·江苏卷)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

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那么指而可想/论怀抱那么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集〉序》)“横素波而傍流”与“干青云而直上”是个对仗的句式,中间应断开;“语时事那么指而可想”与“论怀抱那么旷而且真”也是个对仗的句式,中间一样应断开。

“孰能”作为虚词一样用在句首,应考虑断开。

抓住这些要点,此题断句就容易多了。

固然,断句的方式远远不止这些,大伙儿应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形,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断句。

断句后,还应该作些检查。

那么,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下面两种方式可供参考。

1.断句后,检查意思是不是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如此标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如此断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停顿的“也”误判为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也”了。

错断以后,“也固先乎吾”还勉强说得过去,“也亦先乎吾”就全然讲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剑”故事后有一句总结性的话,有人给断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国%教&育*@出版~网]把“以故”看做“因此”,还能够明白得,但后面的“法为其国与此同”又该如何明白得呢?因此,“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不该断开,意思是,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自己的国家与刻舟求剑的做法相同。

2.断句后,检查内容是不是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若是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认真推敲,就不够合理了。

因为“六艺经传”在那时是必念书目,因此才“通习”之,而其他的古文浩如烟海,小小年纪就“通习”了,是不可能的。

二、文言文简答题文言文简答题是考查考生在阅读、断句的基础上,对文言文相关内容的明白得。

一样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设题:1.考查文学常识。

命题者可能围绕文段中所涉及的包括作家、作品、文体、风格、文学流派等相关内容设题。

例:(2020·江苏卷)故谊太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以后,明其假设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

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

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那么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

(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何谓“春秋笔法”?〖思路点拨〗2020年考查的“春秋笔法”对学生来讲有必然难度,只是在选修教材《史记·孔子世家》中有所涉及。

原文说“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那么笔,削那么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意思是“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假设有能够和他人一路商量的,就不独自定夺。

至于撰作《春秋》,他以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门生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