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小组基本信息1调研方式:12级平面1班班级小组2调查对象:滇池3 小组成员信息及其分组方式:成员学号分工情况陈永华201203170102 策划、材料整理、制作、审核粟晓萍201203170128 材料整理与筛选、制作、审核查文竖201203170101 通过上网、书籍搜索资料、审核马康强201203170111 实地考察、取样实验、审核黄佑星201203170106 实地考察、取样实验、审核冯尚丽201203170115 实地考察、取样实验、审核李飞虎201203170108 实地考察、取样实验、审核指导教师:刘曦云班级:12级平面1班院系: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目录引言 (1)一.滇池简介 (2)二.滇池污染现状 (3)三.滇池污染成因 (4)(一)自然因素 (4)(二)工业化.城市化农业污染等人为因素 (4)四.如何治理滇池 (5)五.学习十八大精神要领来治理滇池 (7)如何维护滇池 (7)六.从我们个人中考虑如何治理滇池 (8)七.心得体会 (8)引言云南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窗口,是西南绿洲、生态屏障、物种宝库、名族文化大观园、人与子和谐相处的净土,拥有建设“美丽云南”的独特自身优势和良好机遇。
但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给我们昆明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美丽春城,幸福昆明”是我们所拥护的众望。
但是就在这十几年的发展中把我们的高原明珠“滇池”恶化的似一个硕大的臭水坑,五百里滇池多么骄傲呀!就这样被人们践踏着。
渐渐地她的声音逐渐唤醒了沉睡的市民,人们这才重视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才觉醒了对滇池的治理。
昆明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她是我们的责任,昆明市我们的春城之都让我们行动起来携手共进,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本组在五一期间带着“滇池生态环境”的问题外出对滇池进行调研学习,在调查过程中,希望我们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能提醒世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一.滇池简介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
中国云南省大湖,在昆明市西南,连同湖西侧的西山是著名游览、疗养胜地。
由构造陷落而成。
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
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
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称螳螂川,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
滇池因周围居住着"滇"部落或有水似倒流、"滇者,颠也"之说,故曰"滇池"。
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其外形似一弯新月。
东北部有一天然沙堤,长4千米,将滇池分为南北两部分,称为外湖和内湖;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886米,总面积311.338平方公里,其中内湖面积10.67平方公里,外湖面积287.1平方公里,南北长39公里,东西最宽为13公里。
湖岸线长163.2公里,面积为306.3平方公里,容水量为15.7亿立方米,上游河流主要有盘龙江、宝象河、新河、运粮河、马料河、大青河、洛龙河、捞渔河、梁王河……素称"五百里滇池"。
素有“高原明珠”之美称的滇池,是昆明风景名胜的中心。
游览内容丰富,既可环湖探访石器时代的遗址,追寻古滇王墓的踪迹,探索云南文化摇篮的奥秘;又可在岸上游览西山、白鱼口、郑和故里、盘龙古寺、官渡金刚塔等十数处名胜古迹;还可以深入环湖海口、昆明、晋宁、呈贡、官渡、黑林铺等大小城镇考察风俗民情。
滇池是我国的第六大淡水湖泊,地处长江、红河、珠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属于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长江、红河、珠江三大水系分而流之,源近流短,无大江大河水注入滇池。
滇池流域面积为2920平方公里,是昆明人口最密集、人为活动最频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分布有五华、盘龙、西山、官渡、呈贡、晋宁、篙明7个县区的40个乡(镇),2005年流域总人口332万人。
流域内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云南省的四分之一,占全市的83%。
流域内主要有二十九条河流呈向心状注入滇池,包括盘龙江、大观河、东大河、船房河、乌龙河等。
滇池位于昆明城市扩大的下游,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人口不断增加,污染物产生量增大,沿湖土地又过度开发,湖滨生态带基本消失,三百多万人居住在滇池流域,每天用水量80万吨以上,一年有毒有害的工业污水,2亿立方的生活污水注入滇池,万顷农田施用的农药残留从广泛的面源最终汇入滇池,导致九十年代滇池严重富营养化,全湖水质劣v 类,水体的使用功能受到严重限制。
滇池污染是昆明近几十年发展中的最大损失,滇池污染损害了昆明的人居环境,破坏了春城的美好形象,降低了昆明的城市竞争力。
二.滇池污染现状调查显示,2012年全年,草海和外海水质类别为劣Ⅴ类。
与此同时,草海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9.8,较上年降低4.39%,为中度富营养;外海营养状态不变,综合营养指数上升5.14%。
监测数据还表明,滇池总体水质为中度富营养,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的平均值达Ⅴ类水标准,总氮和化学需氧量指标超Ⅴ类水标准。
滇池全湖富营养化,污染严重水质为劣Ⅴ类,综合营养指数76.1,属重度富营养状态,外海水质达到Ⅴ类地表水标准,综合营养指数62.5,属中度富营养化。
主要入湖河道29条,水质大多为劣V类。
总体可概括为:水体表面漂浮大量垃圾;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蓝藻等的蔓生;滇池海岸面积缩减。
三,滇池污染成因(一)是城市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 二是滇池流域和滇池沿岸农业化肥、农药渗入雨水和灌溉用水之后产生的污水; 三是工业生产污水; 四是工业生产废弃物。
三种污水加上垃圾( 包括工业生产废弃物) 泄入滇池, 造成了滇池水质的富营养化、重金属化和毒化、臭化。
(二)、自然因素1、滇池在自然成长过程中,已进入衰老期,湖盆缩小、变浅,湖泊的自净能力较低。
滇池周边没有大江大河注入,属于半封闭性湖泊,加之年平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水质状况受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
在理想状况下,滇池水平均每四年才能置换一次。
2、滇池位于昆明城市的下游,盆地最低凹地带,除降雨补给水源外,其余补给水源均是城市生活污水经入湖河道注入滇池。
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污染物产生量也随之加大,沿湖土地又过度开发,湖滨生态带基本消失,导致九十年代滇池严重富营养化,全湖水质劣ⅴ类,水体的使用功能受到严重限制。
滇池流域又是贫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滇池本身是一个半封闭的宽浅型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进行置换,加剧了滇池水体的恶化。
(三)、工业化、城市化、农业污染等人为因素1、每个市民不但是滇池治理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滇池污染的责任者。
现在我市每人每天平均产生生活污水约150-200升,产生垃圾约1-2公斤,是滇池的主要污染物。
生活污水中包含有粪便污水、洗涤污水和废弃食物,这些生活污水包括高锰酸盐、氨氮、总磷等含量,并经过入湖河道流入滇池。
据统计仅以粪便计算,每人每天排出的粪便中含氮18.6克、磷1.74克,可以污染10吨水体。
2、农村生活垃圾、农田废弃物乱丢乱放,有些甚至还直接摆放在河道边,被雨水冲刷后经河道流入滇池,加重了滇池的污染负荷。
近年农村畜牧养殖业大量发展,农田化肥农药施用量不断增加,化肥、农药中含有的氮、磷、钾等元素经地表径流、河道沟渠流入滇池,滇池沿岸部分农田每亩化肥每年的平均施用量高达2000公斤,流域内每年农药施用量已超过100吨。
3、少数单位和个人只图眼前利益,环保意识淡漠,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没有建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偷排、乱排污水的现象时有发生。
特别是部分餐饮业不建或简单设置必要的排污处理设备,油污直排城市排水管网,给城市排水安全和滇池污染带来危害。
4、入湖河道沿岸违章建筑屡禁不止。
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入湖河道两岸建有大量违反《滇池保护条例》的违章建筑,所产生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内,流入滇池;5、昆明污水产生量为74.7 万立方/ 日,现有的8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48.3万立方,还有近1/3 的污水得不到处理直接排入了滇池; 污水处理厂不足, 以及现有污水处理厂出力不够, 加之城镇下水管道建设陈旧落后,雨水和污水不能实现分流,使未经净化的污水排入了滇池, 加剧了滇池的污染。
四.如何治理滇池呢?从宏观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1·整治城市生活污染源目前,滇池流域已建成了8座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58.5万立方米,铺设污水干管590公里,片区污水收集率达到63.8%;建成了两座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及配套清运系统,城区垃圾清运率达95%,无害化处理率达93.6%;对大观河等5条主要入滇池河道实施了以截污、清淤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整治,整治河流环境有所改善。
2·控制重点工业污染源通过采取“零点行动”,实现重点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加强工业企业现场监控,开展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推进清洁生产,工业污染源占滇池污染负荷总量比例逐渐减少,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从“九五”末的11%、4%和3%下降到9%、3%和2%。
3·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在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方面,滇池流域实施了农村环境卫生示范项目,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示范项目,开展滇池流域生态农业建设,推广平衡施肥及控释肥技术,秸秆还田与资源化,建设“双室堆沤肥池”,减少和控制化肥及化学农药用量;改造和新建村镇垃圾收集池(间),开展农业固体废弃物及垃圾收集清运系统建设工作;推广农村生态卫生旱厕建设;推广沼气池建设和农村能源替代节能,农村面源污染有所控制。
4·合理配置水资源实施“2258”及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每年可从外流域调水2.45亿立方米;开展节水和再生水开发利用,建成并投入运行再生水处理站88座、在建38座,日处理能力达4.4万立方米,缓解了滇池的水资源供需压力;建成西园隧洞,加强松花坝——滇池——螳螂川水资源联合调度。
开展滇池面山绿化和植树造林,使滇池流域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8%;“十五”期间整治水土流失325.5平方公里;推广无耕作水稻,实施退塘还湖和生态湿地建设3.4平方公里。
疏挖污染底泥640万立方米,清除蓝藻富藻水1295万立方米,打捞水葫芦82万吨,禁止燃油机动船入湖、取缔网箱养鱼,内源污染控制取得一定效果。
实施了滇池面源污染控制、蓝藻水华控制、“863”水专项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成了《滇池流域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研究》、《环滇池生态保护规划》等一批研究报告及规划工作。
5·改观流域环境质量开展滇池面山绿化和植树造林,流域内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50.8%;“十五”期间整治水土流失325.5平方公里;推广无耕作水稻,实施退塘还湖和生态湿地建设3.4平方公里,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6·抓内源污染防治疏污染底泥640万立方米,清除蓝藻富藻水1295万立方米,打捞水葫芦82万吨,禁止燃油机动船入湖、取缔网箱养鱼,内源污染控制取得一定效果,重点水域景观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