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下语文学科新课改教学案第23课《马说》第一课时编写人丰义元审核人语文编写组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3、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文体特征。
重难点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祗.( ) 骈.()槽.枥.( ) ( ) 一食.( )食.( ) 之者粟.( ) 一石.( ) 外见.( ) 邪.(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学习过程1、学习激趣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2、初读课文,正音断句,纠错3、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5、自行研究第一段,解决下面加线重点词义并口头翻译全段。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6、当堂背熟第一段7、合作探究第一段:①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②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③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④概括段意:8、自行研究第二段,解决下面加线重点词义并口头翻译全段。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是马也:食不饱: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9、翻译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0、当堂背熟第二段11、合作探究第二段:①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②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④概括段意:阅读拓展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
马以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捐()遣()反()期年()市() 3.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成语学习:按图索骥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ǎng)(1)蛈日(2),蹄如累麴(qū)(3)”之语,其子执《相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⑷谓其父曰:“⑸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⑹御⑺也。
”注释(1)隆颡(sǎng):高高的额头。
(2)跌日:眼睛鼓起,也有人认为是"跌目"。
(3)累麴(qū):叠起来的酒药饼子。
⑷谓:告诉,对....说。
⑸得:找到,得到。
⑹ 堪:能够,可以。
⑺ 御:驾驭,控制。
译文伯乐在他写的《相马经》书里有“额头高、眼睛亮、蹄子大”的说法。
伯乐的儿子拿着《相马经》去认马。
他看见一只癞蛤蟆,就去对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其他条件都符合,就是蹄子有点不够大。
”他想。
伯乐知道儿子很笨,给他气得笑了起来,说:“你抓的马太爱跳了,不能骑啊!”故事秦国有个人叫孙阳,他一眼就能认出好马和坏马,人们把他叫“伯乐”。
伯乐把自己认马的本领都写到叫《相马经》的书里,画上了各种马的图。
伯乐的儿子很笨,却希望自己也能像父亲那么厉害。
伯乐的儿子把《相马经》背得很熟,以为自己也有了认马的本领。
一天,伯乐的儿子在路边看见了一只癞蛤蟆。
他想起书上说额头隆起、眼睛明亮、有四个大蹄子的就是好马。
“这家伙的额头隆起来,眼睛又大又亮,不正是一匹千里马么?”他想。
他非常高兴,把癞蛤蟆抓回了家,对伯乐说:“快看,我找到了一匹好马!”伯乐哭笑不得,只好说:“你抓的马太爱跳了,不好骑啊!”教学后记: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下语文学科新课改教学案第23课《马说》第二课时编写人丰义元审核人语文编写组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继续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3、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重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学习过程:1、齐读全文,深入理解基本内容2、自行研究第三段,解决下面加线重点词义并口头翻译全段。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临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3、翻译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当堂背熟第三段5、合作探究第三段:①哪些语言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②本段结尾两句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③概括段意:6、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文中各指代什么?7、本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词义总结:1、通假字:(1)食:(2)见:(3)材:(4)邪:2、虚词:而 A转接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可以不译(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C 无意义,句中停顿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1)祗辱于奴隶之手()(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策之不以其道()(4)马之千里者()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他的它的 C 指示代词那种D 反问语气词难道E 推测语气词恐怕(1)其真不知马也()(2)策之不以其道()(3)安求其能千里也。
()(4)其真无马耶?()以 A介词因为 B介词按照(1)策之不以其道()(2)不以千里称也()也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1)不以千里称也()(2)安求其能千里也()(3)其真不知马也()拓展延伸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
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同步训练: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填空1、《马说》选自,作者,字退之,河北昌黎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气势雄健有力,语言精练。
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有“”的美誉,代表作品《昌黎先生集》。
2、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揭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主要结论或主旨句)②交代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③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④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⑤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⑥作者在本文表明的论点是,⑦文章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⑧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原文中的意思。
①故虽.有名马()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③骈.死于槽枥之间()④一食..或尽粟一石()⑤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⑥与常马等.不可得()⑦安.求其能千里也()⑧策.之不以其道.()()⑨执策.而临.之曰()()⑩是.马也()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4、本文在写作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5、“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本文中有什么深刻含义?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7、文章结尾处为什么直接引用食马者所说的“天下无马”这句话?8、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9、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0、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政治主张?11、文章结尾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2、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13、千百年来,怀才不遇之士常常感慨万千,如果你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人才,也不被重用,你将怎么做?教学后记:马说第一课时学习过程5、可是所以虽然只是受到屈辱在两马并驾喂牲口用的槽因著称7、合作探究第一段: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③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④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8、吃一顿;有时;完;通“饲”,喂;这样;吃;见:通“现”,表现;尚且;想;和;普通的马;等同,一样;不可能;安:疑问词,怎么;它11、合作探究第二段:①食不饱②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③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④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阅读拓展1.王/者/得/曰/请2.捐:花费遣:派遣反:同“返”,返回;期年:满一年市:值3.告诫君主,要想得到人才必须有求贤若渴的诚心,要不惜重金。
答案第二课时学习过程5、合作探究第三段:①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②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