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共《财政学》(第7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九章 税收的经济效应)【圣才出品】

陈共《财政学》(第7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九章 税收的经济效应)【圣才出品】

第九章税收的经济效应
一、概念题
1.税收的收入效应
答: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2.税收的替代效应
答: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3.“拉弗曲线”
答: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二、思考题
1.试述税收的收入效应。

答: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如图9-1所示。

图9-1 税收的收入效应
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数量。

假定纳税人的收入是固定的,而且全部收入用于购买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价格也是不变的,则将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连成一条直线,即图中AB线,此时纳税人对衣物和食品的需要都可以得到满足。

纳税人的消费偏好可以由一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每条曲线表示在个人得到同等满足程度下,在两种商品之间选择不同组合的轨迹。

由于边际效应随数量递减,无差异曲线呈下凹状。

AB线与无数的无差异曲线相遇,但只与其中一条相切,即图中的I1,切点为P1。

在这一切点(P1)上,纳税人以其限定的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1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的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1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若政府决定对纳税人课征一次性税收,税款相当于AC乘以衣物价格或BD乘以食品价格,那么,该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由AB移至CD。

CD与另一条无差异曲线I2相切,切点为P2。

在这一切点(P2)上,纳税人以其税后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2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2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由于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而使纳税人购买商品的最佳选择点由P1移至P2,这说明政府课税对纳税人的影响,表现为因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商品购买量或降低消费水平,但不改变购
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2.试述税收的替代效应。

答: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如图9-2所示。

图9-2 税收的替代效应
假定政府征税前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为AB,AB线与无数的无差异曲线相遇,但只与其中一条相切,即图中的I1,切点为P1。

在这一切点(P1)上,纳税人以其限定的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1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的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1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现假定只对食品征税,税款为BE乘以食品价格,对衣物不征税。

在这种情况下,该纳税人则会减少食品的购买量,对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便由AB移至AE,与其相切的无差异曲线则为I3,切点为P3。

在这一切点上,纳税人以税后收入购买商品所得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3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3与轴线
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由于政府对食品征税而对衣物不征税,改变了纳税人购买商品的选择,其最佳点由P1移至P3,这意味着纳税人减少了食品的购买量,相对增加了衣物的购买量,从而改变了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也使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下降。

3.试述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答: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通过税收的收入效应和税收的替代效应来表现的。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是指征税后减少了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征税使劳动和闲暇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劳动收入下降,闲暇的相对价格降低,促使人们选择闲暇以替代工作。

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主要是激励作用,它促使人们增加工作;如果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就会形成超额负担,人们可能会选择闲暇替代劳动。

在各税种中,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较大,在个人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收入,且工资水平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征收个人所得税通过对人们实际收入的影响,从而改变人们对工作和闲暇的选择。

以简单比例所得税为例加以说明,如图9-3所示。

图9-3 比例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效应
在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条件下,个人的收入线是DZ,其斜率是由放弃1小时的闲暇而增加的净收入决定的,即所谓净工资率(以Ⅳ表示),假定它是既定的。

数量Z是个人所能占有的最大的闲暇量,即完全不工作,也就没有任何收入。

在这个无差别曲线中,个人的最大化效用点是无差别曲线U1与收入线的相切点E1,该点所决定的闲暇时间是OA单位。

既然工作就等于没有闲暇,这表明劳动供给的数量等于AZ。

假定对全部劳动所得征收比例所得税,税率为t,工资率固定为W。

因征税收入线向内转移到CZ,其斜率为W(1-t),新的收入线与新的无差别曲线U2相交于E2点,该点所决定的工作时间为ZB;与E1点相比,E2点表明劳动供给增加了,增加的数量为BA(即ZB-ZA),这是征收比例所得税的总效应。

税收对劳动的替代效应可用图9-3中的E3点来说明。

该点是平行于收入线CZ的新收入线与原无差别曲线U1的相切点。

由于闲暇价格已经下降了,个人会享用更多的闲暇时间。

从图9-3可以看出,多出的闲暇时间或劳动供给减少的数量为AF,这就是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指的是,政府征税会直接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促使纳税人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而增加工作时间,减少闲暇时间。

它表明只是减少了个人收入,而并未改变闲暇与劳动的相对价格。

由于说的是效用降低,也可以说无差别曲线U1向下平行移至U2,即从E3点移至E2点。

可见,收入效应使闲暇减少或劳动供给增加的数量为FB。

由此可见,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呈反方向运动,前者刺激人们更加努力工作,后者促使人们减少劳动供给;个人工作时间是减少还是增加,最终取决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对比。

4.试述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答: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所得税、利息税和间接税影响居民的储蓄倾向及全社会的储蓄率。

对个人所得是否征税及征收多少,会影响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并最终
影响个人的储蓄率。

(1)在对储蓄利息所得不征税的情况下
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居民储蓄只有收入效应,即征收个人所得税会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迫使纳税人降低当前的消费和储蓄水平。

由于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的消费与储蓄水平同时下降了。

因此,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是指在对个人所得征税后,个人的实际收入下降,会按其既定的收入减少当前消费。

(2)在对储蓄利息征税的情况下
当对储蓄利息征税下时,使得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即未来消费的价格变得昂贵了,而当前消费的价格相对下降了,个人将增加当前的消费,于是产生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此时的收入效应在于对利息征税降低了个人的实际收入,导致个人用其既定的收入减少当前或未来的消费;而替代效应是指在对利息所得征税后,减少了纳税人的实际税后收益率,使未来的消费价格变得昂贵,降低了人们储蓄的意愿,从而引致纳税人以消费代替储蓄。

(3)所得税与储蓄之间的关系
①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高低;
②边际税率的高低决定了替代效应的强弱,所得税的累进程度越高,对个人储蓄行为的抑制作用越大;
③高收入者的边际储蓄倾向一般较高,对高收入者征税有碍于储蓄增加;
④减征或免征利息所得税将提高储蓄的收益率,有利于储蓄。

5.试述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