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剧发展之路探索——以上海广播剧的兴起发展为例摘要:广播剧是无线电广播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广播制作者以电波为传播载体,以声音为表现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传播对象而进行的一种戏剧艺术传播活动。
[1]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普遍认为是1924年1月伦敦广播电台播出的20分钟广播剧《危险》。
中国广播剧发展与外国相比起步较晚,中国第一部广播剧史1933年7月上海广播电台播出的《恐怖的回忆》。
上海曾是广播剧的制作重地,然而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广播这一传统媒体受到冷落,广播剧步入艰难的发展瓶颈期。
因此,本文主要以上海广播剧兴起和发展为脉络,研究中国广播剧兴衰过程并分析其原因,促进广播剧与时俱进,成功转型,走向繁荣发展之路。
关键词:广播剧上海广播剧兴衰转型发展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广播剧是魅力女神,像诗、像梦,在声音世界中,使人享受一切美妙”。
[2]广播剧在大众媒介匮乏的年代,曾经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创造过广播的辉煌时代。
进入90年代,中国广播剧却逐步销声匿迹。
当前广播剧面临着理论研究不足、创作队伍匮乏、资金严重短缺等问题,其直接成为了阻碍广播剧发展的必要因素。
为了恢复广播剧的历史地位,重振广播剧的辉煌,同时对广播剧如何走出困境在广播媒体中占据应有地位提出建设性意见。
特以上海广播剧的发展为例,从广播剧史论的研究基础上,以历史的角度来探讨广播剧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广播剧初创(诞生——20世纪40年代末)(一)上海广播剧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广播电台与外国相比发展较晚,虽然1923年上海已经有了广播电台,但都是外国人开办的,而且寿命不长。
1926年中国才有了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
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为了推销自己制造的矿石收音机,开办了我国第一座民营广播电台。
虽然中国广播电台在这一时期纷纷建立,但播放的内容主要是钱粮行情、新闻、戏曲演艺等等,还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广播剧作节目。
1933年7月,上海广播电台播出了中国第一部广播剧《恐怖的回忆》,广播剧作为年轻的剧种,开始登上中国广播文艺的舞台。
中国广播剧的初创阶段,上海无疑是广播剧制作的先行者。
这与其历史因素息息相关。
1937年8月,日本大举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上海作为旧中国中国广播电台的最大集中地,广播成为了抗日救亡的宣传载体。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洪深的《开船啰》、孙瑜的《最后一课》、丁玲的《以身许国》等。
1949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一成立,就有广播剧播出。
为了适应广播剧播出之需,同年11月建立了广播剧团。
(二)、初期上海广播剧特点及原因分析特点:(1)、具有时代感的题材单一题材的时代感强不强,时代精神体现得怎么样,常常是衡量一部作品思想性的标准。
从这一时期的剧作题材来看,时代感较强,但具有一定的单一性。
作品内容大多呈现激发抗日救国的精神,激励人民革命热情,歌颂人民爱国感情的特点,而其他非革命题材的剧目却少之又少。
例如《恐怖的回忆》就是上海亚美广播公司组织募捐支援抗日前线将士的活动中播出的,对激发广大上海人民的抗战热情和斗志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舞台话剧的痕迹较重初创时期的广播剧从形式上来看,更接近舞台话剧,主要是单一的剧作场景。
例如《开船啰》主要戏份是在船上进行的,这种形式基本上就是“舞台话剧”的音频版本。
另外在场景转换上也沿用了舞台剧的手法。
例如《恐怖的回忆》的转场采用的是铃声提示,音响运用初见端倪。
[3]原因:(1)、背景原因,20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阶段,内战全面爆发,以上海为例,广播剧多是与时代背景相结合的“革命”题材剧。
(2)、广播技术落后,这时期广播技术不发达,多处于直播,声音运用上容易受到限制。
二、发展并走向成熟(20世纪50年代——1966年)(一)上海广播剧走向成熟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广播剧事业越来越兴旺。
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上海电台形成了一支比较稳定的广播剧编创队伍,积累了一批有一定艺术质量的保留剧目,为广播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中央恢复和新建了一批广播电台,形成了遍布全国各地广播网。
(二)、特点及原因分析特点:(1)剧本创作丰富,思想艺术性较高,出现了大量原创作品。
(2)、题材形式上有突破,题材上继承了新中国的延安精神,形式上不在拘泥于传统的戏剧结构。
(3)、艺术个性凸显,从最初的简单直播像磁带录音的合成上发展,确立以声音表现为主的节目形态。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播剧的创作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歌颂新中国倡导的新精神;现代录音技术的发展,为广播剧走向成熟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兴旺繁荣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一)上海广播剧的兴旺繁荣随着“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中国广播事业的蒸蒸日上,也促进上海广播剧进入繁荣发展时期。
从80年代开始,上海电台广播剧的编创制作不论艺术质量还是数量,在全国都名列全茅。
上海电台从1980年起,创办了《广播连续剧》专栏,每天2~3档,每档30分钟。
在广播剧录制工作中形成两条生产线,实行流水作业,开展友谊竞赛。
每天在固定时间专辟广播连续剧的播出栏目,上海电台属首创。
1988年,上海电台主办了第一届全国“白玉兰”杯广播连续剧奖,共收到全国28家电台的36部共217集广播连续剧。
“白玉兰”杯评奖共举办了3届,促进了广播剧节目的交流,在全国首创评奖活动和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办法,为广播剧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创造了条件。
(二)、特点及原因分析特点:(1)、创作剧目递增,形式日臻完善。
由过去的单本剧多到逐渐出现了连续剧,短剧。
(2)、题目涉猎广泛,反映内容深刻。
这一时期的广播剧在题材上不仅延续了革命抗争题材,还涌现了诸多历史题材剧、儿童题材剧等。
(3)、广播剧所需的编辑、导演、配乐、音响效果等配备齐全。
原因:全国性、国际性的广播剧交流活动纷纷开展起来;广播技术日臻完善,立体声广播技术的引进和发展拓展了广播剧的制作空间,加快了广播剧繁荣兴盛时期的步伐。
四、广播剧进入发展瓶颈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一)上海广播剧停滞现状随着电视事业的迅猛兴起,多元化信息传播和娱乐方式的出现,上海广播事业开始下滑。
许多电台已经出现了减产甚至停产广播剧的制作。
[4]1996年“五个一工程”的实施,才逐步提高广播剧在社会上的地位,代表作有上海电台的《纸月亮》、《刑警803》等,尽管如此,广播剧的前景仍不容乐观。
转机的背后仍隐藏巨大危机。
(二)、广播剧困顿的深层原因(1)、创作人员匮乏,剧本来源枯竭广播剧本的来源枯竭,是导致广播剧进入瓶颈期的主要原因。
剧本的主要来源有:作家、剧作家创作、编辑改编和编辑自己创作。
而在电视电影高薪资的对比下,很少有剧作家愿意为广播剧写稿。
同时,由于创作人员自身能力有限,创作人员数量和质量的降低导致剧本的优劣程度差距大。
(2)、媒体竞争激烈,市场不完善八十年代中后期,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电视剧通过综合性的视听艺术,使人们更钟情于直观感受。
有线电视的普及和频道的激增,导致观众分流严重。
另外,广播剧市场难以建立,电台买回的广播剧成本高,听众少,不能带来新的经济收入。
(3)、演员队伍单一,录制设备落后(4)、广播事业本身机制问题(5)、新媒体的冲击六、关于广播剧走出困境的几点建议(一)、注重广播剧的内容和创新目前广播剧有三种类型:精品广播剧、泛情景广播剧、商业类的娱乐剧。
无论哪种类型,都是靠故事情节吸引人,以内容为主。
广播剧应面对大众,在“短、平、快”上做文章。
当传统媒体的广播优势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上海广播剧人却用一次又一次创新之举化解了广播剧的颓势。
[5]例如1987年上海电台推出的滑稽广播系列剧《滑稽王小毛》,受到听众的吹捧。
该剧是一档贴近生活、接近群众,风格活跃幽默,情节生动抓人。
从1998年5月起,该剧走进了国际互联网,这对上海乃至中国的广播剧应对新媒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着力打造广播剧的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精心策划和打造而成的,讲究的创意的是创意和策略。
品牌的影响越大,与听众的互动效果越好。
例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1990年首播的品牌刑侦剧《刑警803》,在品牌建设上,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803的名字取自当地刑侦总队的所在地——中山北一路803号,首先栏目取名就非常贴近当地听众的生活。
其次为了增强明星效应,还专程上北京请刘欢录制了主题歌。
该剧播出的规模之大、延续时间之长,均创下中国广播剧之最,其另辟蹊径地走出一条通俗广播剧的道路。
(三)、坚持广播剧的常态化目前我国的广播剧基本上是为了评奖而制作,功利性太重,少数电台无广播剧的播出时间,制作出了的精品广播剧只用于评奖。
周播节目对广播而言,无论市场占有率和经营方面意义都不大,因此要使广播剧常态化,应将广播栏目剧做成日播和其他方面的转型。
例如,1994年6月开始,上海东方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放直播广播剧《太太学堂》,每周一、三、五播出,每次30分钟,共播出了380多集。
它大多数由本台的主持人演播。
在广播剧直播过程时,可接听众电话,达到剧中人物与听众互动的目的,有时听众也成了剧中的一个人物。
得到了听众的广泛认可。
(四)探索广播剧的市场经营模式为了改变电台因成本效益收不回来,制作低产广播剧的现状。
就应该建立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建立专业化的制作队伍和良好的销售渠道,开发广播剧衍生产品。
在内容、形式、题材、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适应市场化的需要。
例如2008年元旦,上海故事广播推出了小说剧《三七撞上二十一》,这是上海广播界生产的第一部小说剧。
随后又推出一部广播情景喜剧《新空气六人行》,在创新上有很大的突破。
在广播剧走向市场上,上海广播也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
例如《刑警803》部分故事还被拍成了电视剧,出版了剧本选和连环图画册其中,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92年将其中广播剧中的8个故事编辑成册,并出版发行,共印1万册,一上市即告售罄。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则将《刑警803》中的20个故事改编成连环画出版,共出版20本,造成较大影响。
(五)、突破广播剧运营机制广播剧要借鉴直播分离的发展模式,改变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鼓励社会上专业公司制作广播剧,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打开思路,实现转型。
结语:任何一种文艺形式的繁荣衰败的过程,都有其深层原因。
本文在中国广播剧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上海广播剧的不断发展、创新为例,分析广播剧停滞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方案。
广播剧是众多艺术种类中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艺术奇葩,她的成长发展,她的成功辉煌,她的挫折彷徨,无不体现文艺方针的实施。
因此,在新媒体的日益冲击下,坚持党的方针,实现广播剧的转型发展,需要每一个热爱广播剧的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1] 朱宝贺.广播剧编剧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2] 王国臣.广播影视文学脚本创作[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3] 王雪梅.广播剧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4] 刘晓洁.广播剧进入发展瓶颈期[N].解放日报,2008,(011).[5] 王小云.广播剧如何走出低谷?[J].山海艺术家,1998,(05).中国广播剧发展之路探索—以上海广播剧的兴起发展为例题目:《中国广播剧发展之路探索》学生姓名:黄燕伟所在院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编导)5班学号: 11101640507任课老师:吴瑜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