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基于知识经济的科技园规划实践 —— 以东莞松山湖为例■ 倪有为[摘 要] 随着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战略,科技园作为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迎来了新的机遇。
东莞松山湖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园,将基于知识经济特征重新审视自身价值定位,强调空间资源整合和空间秩序再生,探索新时期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关键词] 知识经济 松山湖 可持续为了应对知识经济背景下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推动科技园的建设,初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三大聚集地。
但综合审视我国当前科技园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创新产业链不完整、创新环境要素不完善等症结,需要基于知识经济关于产业布局、区域创新环境等领域的研究。
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对科技园的发展路径进行探索。
一、 知识经济概念及特征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研究报告,知识经济被定义为“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
结合科技园的发展特点,知识经济主要包括以下特征:(1)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
知识经济的增长是高度集约、知识密集型的增长方式,主要依托知识的创新—— 既包括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也涵盖对科学技术的新应用,更强调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科技创新向产业链其他环节延伸,即“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2)以高新技术为产业支撑。
科学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一方面推动了新的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更积极与传统产业结合,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带动传统专业升级。
(3)可持续发展模式。
知识经济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知识能重复利用的特点以及其溢散效应,使传统工业经济中经常出现的边际递减效益不再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而知识经济获取资源和利用资源方式的转变,也极大降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冲突,使经济可持续增长成为可能。
二、 科技园发展趋势研究1. 核心动力—— 科技创新科技园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良性交流和互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企业将科研成果向产品的转化,借助市场力量形成完整的创新产业链。
美国硅谷、法国安蒂波利斯等成功的科技园区,都是围绕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园区提供智力支持,吸引大量技术和服务人才,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大学的支持和参与不仅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智力资源,更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从而形成了智力、资本的聚集效应。
2. 竞争优势—— 生态环境科技园以知识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为主要支柱,由于科研条件、高新技术产品生产条件对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生态环境要求较高,而对传统产业发展所依赖的地形条件要求相对较小。
因此,科技园的选址更倾向于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既可以降低高新技术产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日常生产环境维护费用,又可以通过高质量的环境吸引技术和服务人才。
此外,良好的环境也能激发人才的创新效率,促进创新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3. 发展基础—— 公共服务纵观国内外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由园区向城区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
从科技研发-产业孵化-产品生产的全产业链条,以及高标准、高品质的生产和生活配套设施,都是吸引技术和服务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保障。
生产、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的产城一体化,成为了科技园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砝码。
三、 松山湖的发展路径探索过去十年,东莞松山湖科技园一直坚持着“科技与山水一色、发展与生态兼容”的独特发展模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惯性,并渐生秩序,成为了一种鲜明的城市化品牌,是珠三角地区迅速崛起的科技园区。
但是在经历快速成长阶段后,日益强化的生态系统保育需求、区域间方兴未艾的产业转移升级等外部条件变化,使得松山湖不再一枝独秀。
剩余有限土地和已开发土地显现的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城市影响力以及未来的演变等一系列内部判断,都促使松山湖适时进行策略性检讨,并以再度前瞻的规划标准去发掘自身的价值。
1. 主体功能整合科技园的主体功能主要包括生产、生活和服务三大功能。
其中,生产功能的核心是科教、研发,生活功能包括居住及配套,服务功能包括生产性服务(金融、信息、物流等)和生活性服务(文化、娱乐、餐饮等)。
松山湖在过去的十年间依托东莞理工学院等科研院所发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环湖居住板块也初具规模,但在服务功能板块存在缺失。
同时,三大板块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手段,尤其是房地产带动的住宅区建设,与生产功能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之间并不匹配。
在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的同时,也造成园区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等弊端。
面对平衡生产、生活、服务三大功能的新需求,一方面要补全服务短板,结合园区自身价值定位,以及园区和周边镇区在产业和配套上的相关性,强化以产业链管理和服务为主的智慧松山湖特色中心。
另一方面,继续引进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
通过华为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培育创新土壤,带动创新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延伸。
最后,还要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向具有创新价值的环节倾斜。
通过将居住用地出让与科技研发、产业用地捆绑等有效的管理手段,扭转住宅用地供应与生产功能脱节的难题。
2. 空间结构重组围绕科技城的生产、生活、服务三大功能板块,构建新的多中心城市结构——“一条环湖公共服务带、三大产业集群区、多个公共服务中心”。
结合环湖生态核心,构建由综合服务中心、科研创新中心及金多港休闲服务中心等多个以生产性服务功能为主的环湖公共服务带,打造具有松山湖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使环湖地区成为园区最具活力的场所。
图1 松山湖空间结构重组示意图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形成高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现代服务三大产业集聚区。
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主要引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电子高科技企业和研发平台;生物技术集聚区以生物医药研发为核心,发展医疗器械和健康服务业,完善从教育、科研、中试到生产、销售完整的产业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
(下转第025页)万方数据025将 G=P/L 改写为:G=f(P,L); 而 L=f(Q,t); 故 G=f(P,Q,t)。
其中G 与P 正相关,与Q 和t 负相关。
显然,P 与Q、t 也有直接关联,但并非完全正相关,因为在极端气候条件下,要保持热舒适品质P,空调能耗及运行时间也会相应增加,但如前所述,并非P 值越高就越健康舒适,通过采用被动式设计就可在保持建筑环境适度健康舒适的前提下减小Q、t,从而达到既节能又环保的绿色目标。
另外,光环境要求的自然采光与减少得热如遮阳、控制窗墙比等措施互相矛盾,但减少得热无疑是该气候区夏季节能的主要矛盾,在满足采光基本要求前提下应以控制得热为原则。
由此,为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核心本质,将P 忽略、简化,重点考察G 与Q、t 的关联。
因此,可将G=f(P,Q,t)再次简化为:G=f(Q,t)。
显然,G 与Q、t 负相关。
意指绿色性能与热负荷和空调设备运行时间呈负相关。
亦即,Q 和t 越小,建筑的能耗越小,建筑的绿色性能就越好,反之,建筑的能耗越高,绿色性能就越差,而不管空调设备本身有多先进、能效有多高。
另外,通过减少Q、增强自然通风,还可减小t。
从PMV-PPD 的定义看,空气温度、平均辐射温度又直接构成Q 的自变量。
综合上述推导,可以认为,夏季空调设备热负荷(Q)和该设备运行时间(t),既是影响湿热气候区建筑夏季能耗的核心本质因素,也是直接影响该气候区绿色建筑绿色性能的关键制约要素。
保障和提升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绿色性能的本质机理就是减少建筑得热、增强自然通风。
而按前述的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唯有在方案阶段从总体布局和空间设计入手,方能切实有效地达到“绿色”目的,此即绿色建筑设计的“纲”或“领”(图1)。
换言之,在方案阶段,采用融合自然、适应气候的被动式设计方法创作低能耗建筑本体,就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而通过“建筑空间和形式”设计,减少建筑本体得热并增强自然通风,是有效降低建筑能耗、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关键。
图1 建筑节能设计机理推演示意图二、 结语(1)在方案设计阶段,基于建筑热工原理采用被动式设计方法,亦即通过建筑空间与形式设计,打造与自然有机融合的低能耗建筑本体,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核心目标),建筑师责无旁贷。
(2)通过建筑本体的空间和形式设计,减少建筑本体得热并增强自然通风,是湿热气候区绿色建筑设计的关键。
(3)新常态下政府倡导绿色,社会大众呼唤绿色,建筑师应全面、准确领会和把握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抓住关键要素,在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中大胆尝试,以无愧于这个绿色的时代。
参考文献[1]黄献明.中国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Z].2015.[2]宋凌,宫玮.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J].建设科技,2016(10):16-19. [3]修龙.大道至简 返璞归真—— 绿色建筑设计的知与行[J]. 建筑设计管理,2013(4):10-11. [4]秦佑国,李保峰.“生态”不是漂亮话[J].新建筑,2003(1):4-5.[5]刘加平.建筑热工学与绿色建筑[A]//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C].2004.[6]栗德祥,夏伟.绿色建筑被动整合设计方法[J].建设科技,2008(6):48-51.[7]宋晔皓,林波荣,姜涌.绿色与建筑[J]. 时代建筑,2008(2):6-11.[8]宋晔皓,王嘉亮,朱宁.中国本土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思考[J].建筑学报,2013(7):94-99. [9]周铁军,王雪松.当前生态节能建筑的语境——建筑师的困惑[J].时代建筑,2008(2):18-21. [10]沈驰.“建筑”行为—— 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J].建筑学报,2011(3):93-98.[11]肖毅强.亚热带绿色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关键问题思考[J].世界建筑,2016(6):34-37. [12]吴向阳.绿色建筑设计的两种方式[J].建筑学报,2007(9):11-14.[13]孟庆林,李晋,韩小雷.绿色建筑形态模式设计方法初探—— 东莞莞城英文实验学校[J].新建筑,2004(5):33-34.[14]江亿,秦佑国,朱颖心.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04(5):9-14. [15]朱颖心.绿色建筑评价的误区与反思——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之路[J].建设科技,2009(14):36-38.[16]朱颖心.热舒适的“度”,多少算合适?[J].世界建筑,2015(7):35-37.[17]刘加平,高瑞,成辉.绿色建筑的评价与设计[J].南方建筑,2015(2):4-8.[18]李保峰.关于绿色建筑的思考与实践[J].城市环境设计,2012(Z1):256-259.注:本研究得到以下项目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极端热湿气候区超低能耗建筑研究”(51590910);广州市节能专项资金(建筑节能分项)扶持项目 (J-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