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 第二章

文学概论 第二章

第二章文学与作家前一章介绍了与作品相关的基本知识,这一章介绍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

没有作家就没有创作,作家的创作是整个文学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家的体验、心理、个性和修养等主观因素,对文学创作具有直接的影响。

同时,一定时代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语境,以及文学传统、文学体制等外在条件,也会直接或间接制约、影响作家的创作活动。

本章的作家论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创作主体、创作意识、创作过程、创作思维。

第一节创作主体在文学理论中,关于创作主体的认识有两大基本观点:第一,以作家作为文学创作的中心,突出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的感物说关注主体心灵对外在之“物”的“感受”或“感悟”。

与此相关的创作理论有“养气说”、“虚静说”;“才、胆、识、力”说,“胸有成竹”等观点。

西方象征主义则认为文学创作是意识与潜意识交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主义认为是表现人的直觉的过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创作的动力是潜意识、幻想、梦和性欲;荣格的精神分析则要求表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第二,以文本作为文学创作的中心。

受西方的语言学转向和接受美学的影响,出现了突出“文本”作用的各种理论。

还有如“作者之死”、“自动写作”等理论思潮。

本节分别介绍作者中心说、文本中心说以及作者地位变化的原因。

一、作者中心说作者中心说认为,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作者的创作动机、价值判断、情感经历等个人因素被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中国文论关于作者中心说的基本观点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从作者的角度来思考文艺的本质,主要包括言志说和缘情说两种观点。

言志说认为文艺是心志的表现,缘情说认为文艺是情感的表现。

《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朱自清将这段话称之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1。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诗,是用来表现情致的,当多种心里因素在心里处于激活状态时就是志,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

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和唤起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就是艺术,语言不足以表达情致时,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情致时,就会引声长歌,引声长歌还不足以表达情致,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以尽兴。

情感说侧重从人的心理意识层面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情感表现的需要,情感通过声音、语言、形式等载体表现出来时,就产生了音乐、文学、舞蹈等艺术。

“诗缘情”则出自陆机的《文赋》。

刘勰《文心雕龙》提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的看法,意即文学创作是作家的内心有所活动,然后才表现在作品之中。

扬雄认为:“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也。

”3他提出了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的观点,由“声画形”君子小人之高下人格判然有别。

元好问认为,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应该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在的心灵世界。

他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4该诗通过强烈的对比,热情地歌颂了真情倾诉的陶渊明,毫不客气的批评了西晋诗人潘岳“心画心声总失真”的写作缺陷。

叶燮在《原诗》中,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以在我者四,衡在物者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5“曰才、曰胆、曰识、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穷此心之神明。

”6这是从创作主体出发,分别讲述的审美判断力、审美表现力、主体的自信力、作品的生命力。

袁枚提倡“性灵”说:“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7性情是“性灵”的主要内涵。

“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1朱自清:《诗言志辨》,《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90页。

2《毛诗序》。

3扬雄:《法言·问神》。

4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5叶燮:《原诗》。

6叶燮:《原诗·内篇下》。

7袁枚:《随园诗话》。

诗。

”8“文以情生,未闻无情而有文者。

”“以为诗写性情,惟吾所适。

” 9“性灵”说所表现的应该是创作主体的真性情:“尝谓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

”“言志”说与“缘情”说,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了诗歌所表达的是主观思想感情,不同之处在于“言志”说突出的是理性化的思想感情,“缘情”说则突出诗歌或文学所表达的是感性化的情感或情绪。

王国维作为“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强调“意境”的形成过程是“情”与景的相互融会过程。

五四运动时期,“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强调文艺创作是自我表现的过程。

总之,上述观点都认为,文学是作家内在思想、情感、个性、幻觉、心绪等等表达的产物。

(二)西方文论关于作者中心说的基本观点西方文论史上,作者中心论有一个延续很长的理论思潮。

主要代表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现代主义以及非理性哲学等。

这些理论谱系强调作家情感、灵感、天才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重视作家情感的自由表现和个性的解放。

康德提出艺术是类似游戏的自由活动,主要由天才这种艺术家天生的心理能力创造出来,想象力在其中发挥着首要的作用和功能。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文学艺术是一种无须凭借概念的主体的情感愉悦。

他认为,文艺虽然是一种令人愉悦的情感,但它包含着理性内容,并具有判断先于快感的高级形式。

费希特认为只有精神性的“自我”才是唯一实在,“自我”决定“非我”,“自我”创造“非我”。

从他的主观唯心论出发,他将文学看成是主观心灵的产物,是纯然主观的东西。

歌德主张艺术家的心灵与自然的一致,认为艺术家表现了自己的真实心灵,就能捕捉到自然的奥秘,抵达事物的内在。

艺术最终成为艺术家“自己的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10。

歌德认为艺术家的创作能力来自于天才,而天才来自于神的启示。

“人应该把它看作8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之一。

9袁枚:《随园诗话》。

10[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37页。

来自上界、出乎望外的礼物,看作纯是上帝的婴儿,而且应该抱着欢欣感激的心情去接受它,尊重它。

它接近精灵或守护神,能任意操纵人,使人不自觉地听它指使,而同时却自以为在凭自己的动机行事。

在这种情况下,人应该经常被看作世界主宰的一种工具,看作配得上接受神力的一种容器。

”11席勒将文学区分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即大体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

诗人冷静摹仿现实,尽量避免诗人对所描绘的事物的主观评价,于是创作了“素朴的诗”。

而诗人侧重表达事物所激起的感情,则有了“感伤的诗”。

他认为,“诗的观念,那无非是尽可能完善地表现人性”12。

文学的本质是对人性的反映。

由于历史上人性表现各异,也就有了不同的文学的分类。

受康德关于艺术自律性的影响,他认为艺术是以一种特殊的“活的形象”为对象的游戏。

这种游戏活动的特点是超越现实功利的、自由无羁的。

总之,席勒从抽象的人性出发理解文学与艺术的本质。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则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绝对精神”,美正是“绝对精神”矛盾运动的产物,“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斯达尔夫人认为,诗是诗人情感的自由表达。

诗人情感来自于人的内在灵魂。

客观世界是情感表现的象征物。

她说,“只有人心,它的内部活动,是惟一可以引起惊讶的东西,惟一能激起强烈感受的东西”。

13斯达尔夫人认为诗的“天才”是一种内在的气质,“须通过强烈的感情才能感觉到,而天才便以这种感情渗入一个被赋予天才的人”。

14而诗歌则是“天才”的事业。

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认为,诗是感情的表现。

“诗人乃是这样一种人,具有强烈的感情,并运用比一般更有表现力的语言,来传达这种感情。

”因而,“除了感情外,诗几乎就不存在了”。

15华兹华斯认为诗人“比一般人具有更锐敏的感受性,具有更多的热忱和温情,他更了解人的本性,而且有着更开阔的灵魂;他喜欢自己的热情和意志,内在的活力使他比别人快乐得多;他高兴观察宇宙现象中的相似的热情和意志,并且习惯于在没有找到它们的地方自己去创造。

”华兹华斯极力强调情感对于诗歌的重要性:“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情感给予动作和情节以重要性,而不是动11[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68页。

12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490页。

13[法]斯达尔夫人:《论文学》,徐继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97页。

14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22页。

15伍蠡甫:《欧洲文论简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45页。

作和情节给予情节以重要性”。

16而这种情感并非完全是诗人的原初情感,而是回忆的产物,掺杂有理性思索的因素。

他说,诗歌“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的心中”。

17柯勒律治认为“激情必定是诗的灵魂,或者换种话说法,想像是灵魂,它在天才诗人的作品中到处可见”。

他将“想象说”作为自己批评理论的支柱。

诗歌来源于有生命的“观念”,它的产生涉及到更高级的“想象”能力、“理性”和“意志”,因此是“天才”的作品。

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说,“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雪莱《为诗辩护》中也说:“人不能说:‘我要作诗。

’即使是最伟大的诗人也不能说这类话;因为在创作时,人们的心境宛如一团行将熄灭的炭火,有些不可见的势力,像变化无常的风,煽起它一瞬间的光焰;这种势力是内发的,有如花朵的颜色随着花开花谢而逐渐褪落,逐渐变化,而且我们天赋的感觉能力也不能预测它的来去。

”18雪莱接着明确地指出,创作需要灵感,没有灵感就不可能有优秀的诗歌。

因此,诗人应当留心观察并耐心等待灵感袭来的瞬间。

总之,浪漫主义颠覆了新古典主义对于理性的重视,而是侧重非理性和个人情感。

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将文学视为作家主观心灵的产物,文学是作家内心感受、情感体验的自由表现,强调情感、想象是成就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第一个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并且将这一观点付诸创作实践的是法国艺术家戈蒂埃。

他在长篇小说《莫班小姐》的序言中论述了“艺术至上”、“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文学思想。

他提出了艺术和社会生活无关、艺术的目的在于美和艺术形式的美学自律观。

波德莱尔的唯美主义思想含有象征主义的元素,强调运用想象去分析、综合各种素材,利用象征和暗示来表现内心生活。

而外部的物质世界恰恰是作家应该规避的。

他认为,“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

它和思想一样,有独立的生命,而且纯粹按自己的路线发展”。

“生活模仿艺术远甚于艺术模仿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