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评估八年级语文试题(部编版)第一部分(1——4小题 21分)1.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8分)(1)杜牧在《春望》,一诗中,感伤时事,抒发离别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写出了江水急速奔涌之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4分)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躁热得像温室……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台上,落在这两个物理学家标上记号永远不放仪器的地方;若是下霜,就连人都冻僵了,没有方法补救。
那个护士即使把它烧到炽热的程度,也令人完全失望……然而,玛丽和比埃尔更要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他们炼制沥青铀矿的设备极其简陋,由于没有把有害气体排出去的“通风罩”,炼制的大部分工作就必须在院子的露天地里进行。
每逢骤雨卒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
(1)这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2分)①_______应该为________ ②_______应该为________(2)给这段文字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2分)①炽热()②露天()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有误一项是()(3分)A.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所写的《藤野先生》。
B.《白杨礼赞》的作者矛盾,原名沈德鸿,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等。
C.《中国石拱桥》是我国桥梁专家,教育家茅以升写的一篇说明文。
D.《黄鹤楼》这首诗既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有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6分)历史上,广东不仅是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大宗传统商品的出口集放地,也是世界时尚用品的重要产地,其代表就是广东的扇子。
扇子,东西方都有,但广东的扇子卖得特别火,风靡欧美,畅销世界。
169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在广东订制了8万件扇子,这些扇子一抵达欧洲市场,就备受青睐、欧洲的宫廷贵妇都以拥有一柄精致华美、充满异国情调的广东扇子为时尚。
19世纪,在美国东部海岸城市,几乎没有一位女士不拿着一把来自广东的扇子出现在夏日晚会或时装舞会上。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6个字。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3分)无处随时不清风动来举起消酷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5——20题 49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
(6分)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色春意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景色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文,回答7-10题。
(14分)季布司马迁季惠时,(季布)为中郎将。
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
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
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
至,留邸一月,见罢④。
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注】①嫚(màn):侮辱。
②瘳(chōu):(伤、病)痊愈。
③使酒难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
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
⑤股肱: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7.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单于/尝为书嫚吕后B. 欲/以为御史大夫C. 上默/然惭D. 故/特召君耳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3分)(1)是.时殿上皆恐______________(2)人有言其贤.者______________(3)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_______________9.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4分)(1)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1——14题。
(9分)风雨桥凡有侗族居住的地方,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都建有桥。
它们结构别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
侗族擅长于建筑,特别是桥梁建筑尤为突出。
其中一种长廊式的“风雨桥”,以它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久负盛名。
风雨桥,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可避风雨,因而得名。
它是一种木石结构的桥。
著名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
桥长165米,桥面宽10米,桥高15~20米。
桥墩以青石砌成,桥面铺设成排的杉木,上面建有长廊,覆以瓦顶,还有楼亭五座。
楼亭成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五层,层层而上,形似宝塔,气势宏伟。
桥面通道两侧有栏杆,长廊两侧有长凳,宛如游廊,供人观赏和休憩。
长廊和楼亭的瓦檐、柱头都雕花刻画,龙凤花草,秀丽玲珑,蔚为壮观。
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更为独特。
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sǔn,器物两部分之间的凸出部分)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
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
这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也是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11.本选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它的特征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选段中着重介绍的杰作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全文的说明顺序是()(2分)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时空顺序D.逻辑顺序14.风雨桥是一种木石结构的桥,与其他木石结构桥相比,在建筑结构上的独特之处是()(2分)A.不怕风雨B.更为壮观C.建桥不用一颗铁钉D.比其他桥长四、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15——16题。
(6分)15.《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这离不开作者法布尔的功劳,你从他身上得到哪些启示?(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面是《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关三位红军领袖的评价,哪一项匹配不当()(3分)A.朱德——他是坚忍不拔精神的化身,是新旧历史的桥梁。
B.周恩来——他的自傲和热烈,虽不免有点朴野之感,可是他是十分的诚恳。
C.彭德怀——他是一个活泼的、喜欢发笑的人,是一个大的滑稽家。
五、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7——20题。
(14分)薄荷有一年,小姨从城里回来,给我们带了一包糖。
小姨说,是薄荷糖呢。
小姨的眼里竟然还闪着光。
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像阳光般在花枝上跳来跳去的欢欣,呼啦啦落了一地。
薄荷有什么可稀罕的呢?乡下孩子虽没见过世面,但对植物有一种天然的熟识感,且这薄荷在乡下实在太普通,甚至到了令人漠视的程度。
去学校的路上,有一段马路,马路两边有深深的沟,一丛丛的,都是浓青青的薄荷,落满了尘。
每天来来回回好几趟,几乎不会多看薄荷一眼。
薄荷的味道也不怎么样,家里西屋药房的柜子上放着一瓶薄荷的药片,父亲曾给我吃过,凉凉的底色里竟藏着辣。
我悄悄把那薄荷片吐了,之后再路过那满沟的薄荷,开始有几分厌烦。
对薄荷的感情,现在想来,和对故乡的感情竟有相似。
那时候,人是小小的,心却大得很,轻狂得不行,热热切切地要去外面的世界。
眼前的简单朴素,泥土和植物,太熟悉以至于腻烦。
后来到底出去见识路,从小城到大城,又到了天子脚下,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喧嚣世界,很多时候却不由自主会想起曾经令人腻烦的宁静乡土,还有光阴里一丛丛宠辱不惊的薄荷。
到超市买东西,看到标签上的薄荷二字会无端升腾起莫名的亲切感。
生活日用品,不知道什么时候都换成了薄荷味的。
出门时手包里会塞上一小包薄荷味的口香糖,并不为吃,只为能常常看包装上那片绿绿的薄荷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