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高三下学期历史3月月考试卷

湖南省高三下学期历史3月月考试卷

湖南省高三下学期历史3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共12题;共46分)1. (4分) (2016高一上·杭州期末) 楚国是周朝镇守南方各民族的重要防线,史书载周惠王曾对楚成王说:“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

”这说明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①维护周的统治②镇守边疆③沟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④设立刺史A . ①②B . ②③C . ①③D . ③④2. (4分) (2016高二上·兰州期中) “夫其为物,厥美可珍。

廉方有则,体洁性贞。

含章蕴藻,实好斯文。

取彼之弊,以为此新。

”材料赞叹的技术成果是()A . 白瓷B . 造纸术的进步C . 文人画D . 印刷术的出现3. (2分)(2016·张掖模拟) 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文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归根究底。

这说明陆九渊()A . 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B . 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C . 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D . 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4. (4分)(2020·广东模拟) 洋务运动中,官办企业汉阳铁厂是清廷督抚的“政绩工程”,政府每年虽然投入大量资金,经营仍十分困难。

甲午战后,面临无力继续投资的窘境,洋务企业大多如此。

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 . 新式生产方式行不通B . 有必要探索新的近代化道路C . 缺乏兴办洋务的环境D . 资金缺乏阻碍洋务企业发展5. (4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

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①改良旗袍②中山装③西式洋楼④京剧A . ①②③B . ①③④C . ①②④D . ②③④6. (4分) (2016高三上·宿州期中)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

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指()A . 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B . 遵义会议上取得领导地位C . 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D .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7. (4分) (2019高二下·江西月考) 下面对下图中战役叙述正确的是()A . 由国共两党军队协同作战B . 此战役中国军顺利守住沪杭地区C . 是抗战中的第一次大型会战D . 取得了抗日战争以来最大胜利8. (4分)“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应运而生。

”这旨在说明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A . 符合传统文化内涵B . 是民主革命实践的产物C . 是生产关系变革的需要D . 是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要求9. (4分) (2018高三上·大连期末) “哲学史的真正发展地是古希腊。

一谈到古希腊,我们就有一种亲切感,就好像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一样。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这句话说明()A . 近代西方哲学与德国关系密切B . 德国哲学思想理论缺乏原创性C . 希腊文明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D . 德国人对传统文明的深刻眷念10. (4分) (2018高二下·临沂开学考) 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

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A . 三权分立B . 君主立宪C . 人民主权D . 法律至上11. (4分)一位著名的美国史学家说:“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

”这句话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 . 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欧洲征服了世界B . 使用蒸汽机的交通工具便利了世界各地的联系C . 蒸汽机的使用促进了工业城市的形成D . 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12. (4分) (2019高二上·黑龙江月考) 泰纳在《巴尔扎克论》中说:“金钱问题是他最得意的题目……他的系统化的能力和他对人类丑处的明目张胆的偏爱创造了金钱和买卖的史诗。

”下列作品与材料中,与“他”的作品风格相同的是()A . 《战争与和平》B . 《唐璜》C . 《向日葵》D . 《英雄交响曲》二、综合题(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考生 (共5题;共51分)13. (25.0分) (2017高二上·佳木斯开学考)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史实回答问题。

材料一: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路缩短了4000英里。

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

轮船的不断更新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

此外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

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在这三十年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节奏,毎一步都没落空。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科技进步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全球化潮流的?14. (12分) (2018高一下·台州开学考)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英】迪恩和科尔《英国经济的增长》材料二:18世纪中叶起,英国从私人圈地进入国会圈地时期……1760年开始的乔治三世在位时期,国会颁布圈地法令达3 000个以上,从1760年到1815年共圈占农民土地600多万英亩。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材料三: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变化趋势表(1860~1900)位次1234时间1860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1870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1890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1900年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四:没有什么在表达工业时代的恶果时比这幅照片(《断掌工业》罗伯特·杜瓦斯诺摄于1956年)更令人震惊的了。

早期的工业社会已变成疯狂的食人机器,浓烟蔽日的工厂和血淋淋的断指,是对19世纪兴起的所谓“人类的进步”最为直接的控拆。

(下图)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1801~1901年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的变化趋势。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0~1900年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历史影响。

15. (2分) (2019高三上·嘉兴期中) 关键时间段和关键时间点常常是理解人类历史的钥匙。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500—1800年间,全世界所有处于温带地区的主要文明,包括欧洲、中东和中国,都经历了类似的王朝崩溃、叛乱和革命,并在17世纪中期和19世纪中期两次达到顶峰。

17世纪中期的社会混乱尤其恐怖,其后果就是使得统治者们更为关注如何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

——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材料二:让我们想一下那些在本书所阐述的60年时间里发明出来,或者是在这个时期获得其现代意义的词汇。

比如“工业”“工业家”“工厂”“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如果没有这些词汇(即没有宅们赋予其名称的那些事物和观念),如何去估量发生在1789—1848年之间的这种革命的深远意义?如何去构想人类历史上自从发明了农业和冶金术,发明了文字和城邦以来,那遥远的时代的最伟大变革?——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材料三:关于世界现代史始于何时,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1917年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第二种认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还有的学者提出:“1914年才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分界线,才是近代历史与现代历史的分水岭。

1914年远比1900年重要。

”——据李世安《世界现代史》等整理(1)以中国和英国为例,列举17世纪中期“王朝崩溃、叛乱和革命”的史实,并指出两国为“保证社会稳定”所作的制度选择。

(2)根据材料二中列举的词汇,概括1789—1848年之间欧洲历史发展的时代特点。

(3)材料三中关于现代史开端的三种观点所依据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史实简要说明。

16. (2分) (2018高一下·双峰开学考)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

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

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材料二: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材料三: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

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17. (10分) (2020高一下·厦门月考) 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样态各不相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八八七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

初创时,资本五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四十台新式轧花机,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