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3月月考试题

河南省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3月月考试题

河南省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3月月考试题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1.“成为(美国)北方争取人类自由象征”的是()A. 《独立宣言》B. 《合众国宪法》 C. 《宅地法》 D. 《解放宣言》2.英国以《1813年特许状法案》剥夺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特许贸易权,马克思指出:“英印之间的商业在短期内增加了三倍以上……迄1813年,印度大体上是一个出口贸易国,但现在已成为进口贸易国。

”这一变化说明英国()A. 在印度的殖民统治遭受打击 B. 对印度转为直接掠夺策略C. 工业资本发展处于上升时期 D. 开始采用资本输出的手段3.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如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无险可守。

元朝这样划分行政区域主要是为了()A. 促进行政管理方便B. 加强军事上的控制 C. 便于各地经济交流 D. 促进区域经济平衡4.1730年,英国下院的反对派领袖威廉•多德斯韦说:“我们对于自己起着国家的大公审庭的作用极为自豪。

”1774年,诺斯勋爵则愤愤地说,议员们“责难大臣,还要他们每日报告工作……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讯的地位。

”这反映了18世纪的英国()A. 内阁与首相共同对议会负责 B. 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C. 下院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增强 D. 封建贵族和议会的矛盾加剧5.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至今,几近“零关税”的贸易便利极大地推动了三国间贸易的发展。

但进入2017年以来,美国不断声称该协议使得企业从美国向墨西哥迁移更加容易,导致美国工人失业而威胁退出。

下面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 贸易自由化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B. 墨西哥是该贸易区的最大受益者C. 美加墨三国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D. 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合作面临挑战6.“一场严肃的祷告,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猪圈里进行。

……有说话声音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所在、他的家。

即便是金碧辉煌的教堂,他(上帝的代称)如不在那里说话,就说明他不住那里。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要简化宗教仪式B. 信仰即可得救 C. 否定教会的权力 D. 上帝无处不在7.米歇尔(法)在《资本主义史》中指出:“西班牙本土的物价,在16世纪初期到17世纪初期之间上涨了2-3倍;意大利的小麦等价格在1520-1599年间提高了2.3倍;16世纪的前25年到最后25年,英国物价上涨1.6倍,法国上涨1.2倍。

”材料所述现象直接导致了()A. 欧洲生产关系出现变动B. 大量黄金白银涌入西欧C. 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D. 西方商业经营方式改变8.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发展经济的特点是( )①由国家发动②以私人为主体③城市主导④优先发展重工业⑤农村主导⑥优先发展农业⑦内向型工业化⑧外向型工业化⑨贸易保护政策A. ①④⑤⑦B. ①③④⑦⑨C. ②③④⑦⑨D. ②⑤⑥⑧9.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这反映了罗马法A. 主张无证据不定罪B. 主张重罪轻罚C. 还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D. 维护贵族利益10.2012年,修改后中国刑诉法增加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从制度上防止和遏制刑讯逼供等行为。

这一规定源于古代罗马法。

这反映出古代罗马法( )A. 否定野蛮风俗和习惯B. 限制贵族专横及特权C. 重视获取合法的证据D. 维护平民的根本利益11.《礼记,祭统》载:“忠臣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也。

”《孝经》载:“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村。

这反映中国古代社会()A. 家国同构的思想观念B.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 君子专制统治的建立D. 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12.南宋临安城市场内的各种商品大多有相对集中的区域,同类商品集中之处称为行、团、市,如和宁门外的花市,交易就十分热闹,有诗云:“君不见内前四时有花卖,和宁门外花如海。

”这主要反映了南宋()A. 市场专业性强B. 市场规模较大 C. 商品种类齐全 D. 自然经济瓦解13.近期.据《韩非子·外储说右》记载,战国初吴起的妻子“织组,而幅狭于度。

吴子使更之。

其妻曰:‘诺。

’及成,复度之,果不中度,吴子大怒……出之”。

为什么纺织品的幅要合于度呢?因为“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礼记·王制》)。

这说明战国时期的纺织品()A. 使用花楼机织成的B. 有严格的尺寸标准 C. 主要用于贵族使用 D. 被官营手工业主导14.协助成员国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有适当保证的条件下,临时提供普通资金,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

以上材料()A. 反映了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目的 B. 说明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任务C. 指出了关贸总协定签订的必要性 D. 揭示了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15.梁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

这里的“新”指的是()A. 反对君主制度B. 介绍研究西学 C. 宣传民主政治 D. 传播社会主义16.古希腊建筑师们在设计伊瑞克提翁神庙时,计划把6根单调的石柱雕刻成少女形象,但少女的脖子纤细,无法承受神庙的重量,如果加粗少女颈部,则会影响美观。

建筑师们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给每个少女颈后保留一缕秀发,再在头顶加上花篮。

这主要体现了古希腊()A. 注重人文与审美契合的建筑理念 B. 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C. 建筑师具有活跃思维和高超技艺 D. 希腊艺术人才辈出成就斐然17.“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

”与上述言论的观点最相近的是()A. 格物致知B. 心即理也 C. 经世致用 D. 存天理,灭人欲18.右图是美国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

下面不属于这一期间移民因素的是()A. 英国与美国的历史渊源B. 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C. 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D.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迁徙19.“民本”语出《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意谓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

“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它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其字面意思就是“人民的权利”、“人民主权”和“多数人的统治”。

下列关于“民本”与“民主”的表述,正确的是()A. 两者都具有限制和约束统治者行为的作用B. 两者的区别在于“民”是否是国家的基础C. 两者都利于从根本上改变百姓的社会地位D. 两者都鼓励百姓为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奋斗20.夏曾佑指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

儒术中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①仁义恭俭②“君权神授”③“天人感应”④ “三纲五常”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二、问答题(共3题;共15分)21. 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

17世纪末,印度的棉纺织品曾一度占据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相关贸易份额。

至 19 世纪50 年代,孟买的买办商人开始了印度工厂棉纺织业的历史。

在这些工厂中,由印资开办或控制的占绝大多数。

在英国的世界市场贸易霸权和枪炮推行的自由贸易政策的保护下,印棉得以大量出口中国。

但孟买的工厂主们同时也要把价钱压到最低以抵御来自曼彻斯特的压力,才能得以保存它的一席之地。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印度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22.“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请问“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哪些?又该怎样评价“百家争鸣”呢?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小词汇折射大历史。

试从上图中选择三个关键词,然后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论述。

(要求:写出关键词、列出主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三、综合题(共2题;共25分)24.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概况阶段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概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60年代末1955年,中国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华约组织活动。

1956年,中国、波兰、苏联等国组织了铁路合作组织。

中国还参加了世界民主联盟(总部设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学生联合会(总部设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等组织的活动。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70年代以加入政治性国际组织为重点,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逐步加入联合国专门组织和附属组织,并与国际奥委会、欧共体等建立合作关系。

——据王逸舟《中国外交六十年》、王玲《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比较研究》等整理材料二 1951年5月2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自从联合国大会非法通过诬蔑我国的决议后,联合国已断然自绝于中国人民,此次联合国大会又非法通过美国这一提案,只是再一次证明联合国已日益不可挽救地变成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集团扩大侵略战争的工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51—1953)》第二集材料三“中国是联合国财政体制的索取者而不是贡献者,因为它从联合国获得的多边财政和技术援助远远超过了向联合国缴纳的会费和承担的维和费用”。

——塞缪尔·金《中国与联合国》(1)概括从1949年到60年代末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有哪些新发展?推动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评述中国在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中的作用。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陈嘉庚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

1923年他创办《南洋商报》,鼓吹抵制日货。

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发生后,他组织“山东惨祸筹赈会”,担任会长,第一次把华侨抗日力量团结起来,陆续筹款130万余元。

九一八事变后,陈嘉庚在新加坡召开华侨大会,通过致电国际联盟和美国总统,要求履行国际条约:制止日本发动罪恶的战争。

1932年一·二八上海十九路军抗战,陈嘉庚发动华侨捐款支援。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8月15日,陈嘉庚在新加坡侨民大会上慷慨陈词,指出当前祖国面临亡国亡族的威胁,海外侨胞作为国民一分子,应该见危拯救,出钱出力,表明自己的真正爱国心。

——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陈嘉庚的主要抗日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嘉庚的抗日爱国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