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雅礼中学2021届高三11月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晋国大夫叔向对齐国大夫晏婴说,如今天下秩序混乱,民众听到国君的命令,就像躲避仇寇一样逃跑;栾、胥、狐等晋国八大姓的子弟,很多都从大夫降级成了“皂隶”(贱官,指低级官僚)。
叔向的说法反映了A.中央集权遭到破坏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C.西周遗留的制度逐渐被打破D.贵族阶层在战国时期受到沉重打击2.近年出土的多地秦简显示,秦朝县下面的乡,有两百石的乡啬夫(统治乡民、收税等),还有乡佐、里典、里佐,也有乡司空(负责工程)、仓主、田官、田典等。
这些乡里的吏员设置表明当时秦朝A.官僚体系机构臃肿B.重视农业抑制工商C.基层管理严实具体D.中央集权地方分权3.汉武帝晚年任命的搜粟都尉赵过发明了耦犁,耕地时两犁并耕,前面两人牵两牛,后面一人掌犁。
下列各项对于这项新技术评价正确的是A.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定型B.对汉朝的经济恢复起到一定作用C.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D.有利于遏制土地兼并4.隋朝将选拔官员的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又废除九品中正制,以公开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才。
这一变革A.终结了隋朝的门阀政治B.标志着文官政府的正式确立C.提高了官员的行政能力D.有利于阶层的流动5.历史学家漆侠在《宋代经济史》中总结了宋朝经济的两种运动形式:农产品由四周向中心集中,手工艺品由中心向四周辐射。
下列对这一现象的成因分析正确的是A.城市化程度空前提高B.朝廷鼓励手工业的发展C.海外贸易推动市场繁荣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6.下面这幅历史地图的观察视角,主要立足于A.中华文明为中心B.元朝的对外扩张C.欧亚大陆的格局D.南宋的顽强抵抗7.明清两代都声称以农立国,但朝廷对商业的征税力度远小于农业,即使在工商业获得极大发展的南方地区,朝廷的财政收入主体仍是农业税。
这表明A.朝廷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小农经济是传统王朝的经济基础C.商人集团操控了朝政D.朝廷厉行闭关锁国政策8.为应对西北军务,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此后军机处逐渐成为清朝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行政中枢。
皇帝下达诏令,由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后,密封“廷寄”到办事官员手中。
军机处的设立A.标志着内阁的消亡B.减少了朝廷的决策失误C.加强了清政府的中央集权D.提高了中央官员的行政能力9.清朝咸丰年间,为解决镇压农民起义军费不足的问题,经副都御史雷以諴提议,清廷允许地方政府开征名为“厘金”的新税种,用于供养地方团练武装。
“厘金”即商业税,地方政府在交通要道设卡,对过往商队征收“厘金”。
这一政策A.解决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B.不利于清朝的中央集权C.推动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D.是经济领域近代化的标志10.下表为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开办的部分企业。
据此可知,当时A.实业救国思想成为主流B.洋务派推进经济近代化C.以“自强”为工业化旗号D.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1.1905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等联名上奏,请求实行立宪政治并派亲贵大臣分赴各国考察宪政。
当时媒体指出:“昔者,维新二字,为中国士大夫之口头禅;今者,立宪二字,又为中国士大夫之口头禅。
”这表明A.清政府政治变革势在必行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维新思潮演变为政治运动D.立宪运动的社会基础广泛12.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都尝试劳动立法。
从两部立法可以看出A.前者强调无产阶级的斗争B.后者立足于资产阶级的利益C.两党均以劳动人民为依靠D.立法均侧重维护劳动者权益13.下图为某期期刊封面图,这可用于说明A.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B.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主战场C.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D.日本法西斯侵略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14.1939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国营工业三年计划”,计划三年内在西部地区投资建设钢铁、机械、化学、燃料、电力等项目,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各部门和各产业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各个环节。
该措施A.结束了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态B.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结构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D.适应了持久抗战的需要15.如图是1951年的宣传画。
对此画所含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解放战争时期美军进行细菌战B.冷战时期美国向世界传播病毒C.“一边倒”政策下的中美对抗D.“文化大革命”中刻意丑化美国形象16.20世纪50年代以来,民法典的立法工作因各种原因先后几次被搁置,直到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宣告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
这说明我国A.逐步确立依法治国方略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C.法制体系不断走向健全D.小康社会目标已经全面实现17.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政治家梭伦设立财产等级制,他废除了过去按血缘关系来确立权力大小的做法,将公民按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等级越高,权力越大。
这一改革A.彻底铲除了贵族存在的基础B.断绝了雅典出现独裁者的可能C.有利于平民阶层掌握权力D.体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18.光荣革命之后,威廉三世虽然得以加冕为英国国王,但随后《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法案陆续剥夺了他在立法、司法、财税、军事乃至继承者选择上的权力。
根据材料可知,国王威廉三世A.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B.不能越过议会任免内阁成员C.不再是国家元首D.权力受到议会的约束19.有学者认为:从1415年起,重大探险活动中绝大部分是在国王或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委派、支持下进行的。
从15世纪开始,探险队的领导人大多数是贵族,逐渐形成了资产阶级(早期)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格局。
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A.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B.是新旧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C.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D.促进了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20.美国宪法规定:由各州的选举人组成“选举人团”来选举总统;选举人的资格是有限制的,联邦议员和官员不得担任选举人;当选举人选不出总统时,由众议院选举,以州为单位计票,每州一票。
美国选举总统的这种方式A.暴露了联邦体制的弊端B.落实了三权分立的理念C.规范了共和政体的运行D.维护了多数民众的利益2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一些超大企业在设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和信息网络的同时,还派出大量人员收集信息和推销产品,使生产与市场需求配合更密切。
由此可以说明垄断组织A.解决了供求矛盾B.减少了生产的无序性C.实现了资本的社会化D.适应了“新经济”22.1847年,恩格斯在回答共产主义能否单独在一个国家发生时,明确表明:“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各国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
因此,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
”这一观点A.成为俄国十月革命的指导思想B.受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较明显C.预见到社会主义运动发展方向D.将随着时代发展得到修正完善23.下图名为《舒曼的交响乐》(1950年)。
法国外长舒曼正指挥一个交响乐团,西德总理专心地演奏着大提琴。
英国外交大臣演奏着萨克斯,他怀抱着“社会主义规划”和“英联邦”两个婴儿。
漫画左上角配文:“制定一项适应乐团的‘协议’是个问题。
”这一作品旨在说明A.法国主导欧洲经济秩序B.英国积极推动法德和解C.西欧联合抵制苏联影响D.欧洲联合道路注定艰难24.进入21世纪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新兴国家正从国际权力的边缘走向中心,从主流国际体系的外围走向内部,成为国际秩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这说明A.新兴国家开始主导国际事务B.国际新秩序已经基本形成C.美国单极霸权地位日益削弱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25.(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英国失地农民的数量还比较有限。
1536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然后遣返原籍。
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农民进城流浪的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
1572年法令规定:对贫民要进行救济,要求治安法官给每个教区的贫民登记造册,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失业问题成为比流民更为严重的问题。
1629年诰令明确指出:要尽一切可能“为贫民提供资金和原材料,安排他们就业”。
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
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
——摘编自刘书增《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材料二尽管苏南地区近代工商业有长足的发展,而且也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其本身发展并不充分,容量也有限。
据1933年的调查,苏南地区工厂工人为337 222人,这其中苏南籍的农民工人约占60%,总数仅在20万人左右。
伴随近代化的步伐,一些近代城市相继兴盛起来,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刺激了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因而,在这些城市近郊逐渐兴起了一批以种植蔬菜、花卉和水果以及养殖奶牛、蜜蜂为业的农户或畜牧树艺等新式农场。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植棉业、蚕桑业、园艺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内部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达70%。
——摘编自周中建《近代苏南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我国苏南地区和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苏南地区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
(10分)2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将行政权、军权、司法权分散在三个机构手中,以分中枢之权,这是宋代自创的中国式的“三权分立”。
宋太祖对官制进行了全面调制,使之叠床架屋、权力交叉,达到事事牵制,无一人能独揽某一项权力,可谓中国传统政治操作规则上的一大发明。
……分权牵制体制固然有利于君主独尊,但付出的代价也是高昂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美国总统不参加立法机构的组建工作,也不能解散立法机构。
总统不能成为国会的议员,他的阁僚也同他一样,均被排除在国会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