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四、程序性知识
动作技能



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
认知技能
(一)程序性知识的获得
▪ 学习步骤: 1.条件认知(if …) 2.操作步骤(then…)
▪ 获得环节 1.以陈述性知识的方式表征行为序列 2.程序化练习 3.合成
(二)智慧技能的分类及学习过程
▪ 1.加涅的分类
辨别
能区分刺激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异
实验:水下打靶
▪ 被试:小学生 ▪ 程序:等能力甲乙两组,射击水中靶子。
➢ 甲组打靶前学习光学折射原理;乙组不学。
▪ 结果:射击水下30厘米靶子时成绩相同;而至 于水10厘米时则甲组好于乙组。
▪ 结论:由于经过训练的儿童对不同深度的目标 可以作出更适当的调整,将折射原理概括化, 并运用到特殊情境中去。
动作技能
RE梅耶对知识学习的分类
言语知识
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态度
三、陈述性知识
▪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 知识在人脑中的储存方式。
▪ (二)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1.命题 ➢2.命题网络 ➢3.表象 ➢4.图示
1.命题
▪ 定义: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
➢命题是陈述性知识的最小单元,相当于头 脑的一个观念。
骑摩托车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也称干扰。
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
阻碍作用。
打网球
打羽毛球
(不压腕)
(压腕)
2.迁移的内容
▪ 知识的迁移 ▪ 动作技能的迁移 ▪ 态度和情感的迁移 ▪ 能力的迁移
3.根据迁移的层次(加涅)
横向迁移(水平迁移):在内容和难度程 度上相似的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
二、学习迁移
➢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论语.述而》
二、学习的迁移
(一)定义:学习的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 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1.根据迁移效果
▪ 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指一种学习中 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骑自行车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S 1ah 2
纵向迁移(垂直迁移):不同难度、不同 概括性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一 般是从低到高)
三角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S 1ah 2
Sab
梯形的面积公式
S 1(ab)h 2
4.根据迁移的产生方式(布鲁纳)
特殊迁移(special transfer):某种学习内 容指向特定学习内容的迁移。
学习定势说
哈洛(1949)认为学习者在一系列的训练 中形成了学习定势,即学会了如何学习,
这种定势能迁移到其他学习情境中。
(四)学习的迁移的意义
从理论上说
了解学习规律 了解学习与发展的关系
从实践上说
▪ 指导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为迁移而教”
迁移教学举例
▪ 以介绍“进化”概念为例 ▪ 动物是如何以增加其在环境中生存的机会的方式
过去经验
学习A
学习B
(迁移实验状况)
顺向迁移 逆向迁移
“因噎废食”属于哪种学习迁移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负迁移
(三)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对象之间的相似性 2.学生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3.学习态度和定势 4.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共同因素说
▪ 代表人物 ➢ 桑代克(Thorndike) ➢ 武德沃斯(Woodworth)
第四章 知识与技能 的学习
学习提要
▪ 知识的学习 ▪ 知识的迁移 ▪ 技能的学习
请大家先阅读下面一段话
▪ 这个程序实际上很简单。首先,你把总件分成 几组。当然,如果件数不多的话,一次就行 了……很重要的是,一次件数不能太多,就是 说,每次太多不如少些好。这在短时间内似乎 无所谓,但经常不注意这一点,就很容易造成 麻烦。而且,一旦造成麻烦,其代价可能是昂 贵的。一开始,整个程序看上去比较复杂,但 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成为你生活中的一个组成 部分。
二、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要义
1.引起与维持注意;告知教学目标(注意与预 期)
2.提示学生回忆与巩固原有知识 (激活原有知 识)
3.呈现经过组织的新信息 (选择性知觉 )
4.阐明新旧知识的各种关系,促进新知识的理 解(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5.指导学生复习与记忆策略 (认知结构的改组 或重建)
6.测量与评价认知结构的特征(根据需要检索 信息,提取与建构)
3.表象
▪ 头脑中呈现的过去曾感知过的某些事物 的具体形象。
➢事物的知觉特征
3.图式(Schema)
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是对范畴的规律性作出编码的 一种形式。这些规律性可以是知觉性的,也可以是命 题性的”(J.R.Anderson,1995)。
房子的图式表征如下 (安德森):
上位集合:建筑物 组成部分:房间 材料:木头、砖头、石头 功能:供人居住 形状:直线形或三角形 面积:10-1000平方米
▪ 洗衣机使用说明书
▪ 意义的理解正是通过外界信息与已有经验的相 互作用而实现的。
知识概述
▪ 一、什么是知识?
▪ 狭义知识:储存在语言文字符号 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如 概念、公式、定理等
▪ 广义知识: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 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 织。
二、知识的分类
按性质分:
▪ 知识(广义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狭义的知识)
➢ 一个几何课老师把球定义为“在三维空间内与一个点 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的集合。”
▪ 使定义特征具体而明显。
➢ 一个老师用一幅强调了它的定义特征的线条画来说明 昆虫的概念,如身体分为三个部分,有三对腿。与此 同时,这幅画对其它学生可能看到的无关特征则不予 重视,如昆虫的颜色或是否有翅膀。
▪ 呈现多种的肯定例证。
如动作技能的迁移
一般迁移(nonspecial transfer):一种学 习能够对范围比较广泛的学习产生迁移。
“面积计算原理:面积可加”

5.根据迁移的方向
▪ 顺向迁移(forward transfer):先前的学 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backward transfer):后来 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迁移。
(三)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比较
陈述性知识
是什么
程序性知识
怎么做
相对静态
动态的操作
提取速度较慢
速度较快,自动执行
潘菽对知识学习的分类 感性知识的学习 理性知识的学习
奥苏贝尔对知识学习的分类类 表征学习 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规则学习
问题解决的学习
加涅对知识学习分类
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 言语信息、陈述观念的能力
来进化的
➢ 如海豹的鳍状肢进化 ➢ 骆驼的驼峰进化

程序性知识 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
二、知识的分类
(一)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
▪ 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
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是关于“是 什么”、“为什么”的知识。
李白是唐代诗人。 ▪ 陈述性知识是以命题网络形式、表象形式
或图式的形式表征的。
二、知识的分类

具体概念:列举事物的名称
慧 概念

定义性概念:理解以命题或公式表达的事物的 本质属性

规则
按规则进行操作,作出正确的反应
高级规则
用简单规则解决较复杂问题
2.辨别的形成
▪ 形成步骤
➢ 刺激与反应接近 ➢ 反馈 ➢ 重复
3.概念学习
▪ 概念形成
➢ 从大量的具体实例中,归纳出一类事物的共同 特征。
▪ 概念同化
▪ 要求学生归纳他们自己对某个概念的肯定例证。
➢ 一个老师要求学生举出他们经常在自己的对话中使用 的形容词的例子。
▪ 向学生说明不同概念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的。
➢ 一个科学课老师向学生解释速度和加速度在某种程度 是有不同意义的,尽管它们都包括速度这个概念在内。
4.规则学习
▪ 在实践中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得出一般结论、 原理等。
➢ 一个老师用几个不同的键演奏初级和弦。
▪ 呈现一个“最好的例子”,或者叫做原型。
➢ 为了说明民主这个概念,一个社会研究课的老师描述 了一个假想的,“理想”的政府。
走进课堂-帮助概念学习
▪ 呈现否定例证—特别是那些“擦边球”—以说明 哪些例子不属于这个概念。
➢ 一个老师在描述什么是哺乳动物的时候,他举了青蛙 和蜥蜴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这些动物不是哺乳动物。
行动能自动执行 )
走进课堂-错误概念纠正举例
▪ 检查可能导致学生错误的解释新信息的已有的误 解。
➢ 一个四年级的老师问:“什么是重力?”他的一个学 生回答道重力就是“一股把你往下拉的力量。”老师 指着地球仪上的澳大利亚又问:“如果我们到澳洲旅 行,你觉得会发生什么事?重力会把我们拖离地球掉 入太空吗?“
➢ 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已 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概 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
▪ 变式:概念正例的变化
➢ 变更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 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属性, 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 。
走进课堂-帮助概念学习
▪ 给概念下定义。
➢ 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例—规法) ➢ 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规—例法)
▪ 例如,在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规则时,教师可 先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规则的特征;
▪ 其次再讲解“有感情地朗读”规则,结合文章的 内容和情景,重读或轻读、快读或慢读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