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测量与评价

人体测量与评价


(四)上臂围
1、上臂围 (1)上臂紧张围 (2)上臂松弛围 2、两者差值反映肌肉的发育情况 (1)差值越大表示肌肉发育状况越好 (2)差值越小表示脂肪发育良好 3、使用仪器: 无伸缩材料制成的卷尺,每米误差小于0.2cm,刻度需读
至0.1cm
4、上臂紧张围:上臂肱二头肌最大限度收缩时的 围度
(1)测量方法:被测者上臂斜平举约45度,手掌 向上握拳并用力屈肘;测试者站在其侧面或对面, 将卷尺在臂肱二头肌最粗处绕一周进行测量
(3)注意事项: 前后标准要统一 每天使用杠杆秤前均需校正杠杆秤。测试人员
每次读数前都应校正砝码重量,避免差错。 受试者站在秤台中央,上下杠杆秤动作要轻。 测量体重前受试者不得进行体育活动或体力劳
动。
(三)皮褶厚度
1、衡量个体营养状况和肥胖程度较好的指标 2、测量部位 (1)上臂肱三头肌部(肢体) (2)肩胛下角部(躯干) (3)腹部(腰腹) (4)髂嵴上部 3、使用仪器:皮褶计
3、注意事项 测量时,受试者应先弯腰拾骶骨部紧靠立柱后
坐下,以保持测量姿势正确
较小儿童应选择宽度适宜的坐板和合适的踏板 高度,以免测量时受试者向前滑动,而影响测 量值的准确性。
其他注意事项同身高测量
2、测试方法 受试者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肩放松,两
上肢自然下垂,平静呼吸 两名测试人员分别立于受试者的面前和背后共同进行
/标准体重*100%
标准体重评价法的评价标准
体重范围
评价
﹥150% 130%~150% 120%~130% 110%~120% 90%~110% 80%~90%
重度肥胖 中度肥胖 轻度肥胖
超重 正常体重 轻度营养不良
70%~80% ﹤70%
中度营养不良 重度营养不良
• 2平时体重百分率计算及评价 • 平时体重百分率(%)=调查时实际体重
灵敏度检测方法:置100g重砝码观察刻度尺抬高了 3mm或游标向远移动0.1kg刻度尺维持水平则达到要求
(2)测试方法:
测试时,杠杆秤应放在平坦地面上,调 整0点至刻度尺成水平位
受试者身着短裤短袖衫,便空大小便, 站立称台中央。测试人员放置适当砝码 并移动砝码之刻度尺平衡
读数以kg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记录员复诵后将读数填入方格内。测试 误差不超过0.1kg。
胸围测量。将卷尺上缘经背部肩胛下角下缘向胸前围 绕一周。男生及未发育女生,卷尺下缘沿乳头上缘; 以发育女生,卷尺在如头上方与第四肋骨齐平 卷尺围绕胸部的松紧度应适宜,以对皮肤不产生明显 压迫为度 应在受试者吸气尚未开始时读取数值,卷尺上与0点 相交的数值为胸围值,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 后一位(0.1cm)
7、髂嵴上部皮褶厚度
(1)测试方法 受试者自然站立,被测部分充分裸露 在腋前线向下延伸与髂嵴上相交垂直捏起皮肤 在该皮褶提起点的下方用皮褶计测量其厚度,把右拇
指松开皮褶计卡钳钳柄,使钳尖部分夹住皮褶,在皮 褶计指针快速回落后立即读数。要连续测量三次,记 录以毫米为单位,精确到0.1mm。
(2)注意事项:同肱三头肌部方法
2、身高
(1)使用器材:身高坐高计
➢ 符合国家标准; ➢校对0点,以钢尺测量刻度1米误差不得大
于0.1cm; ➢同时检查立柱是否垂直,连接处是否紧密,
有无晃动,零件有无松动等。
(2)测试方法:
10时左右为宜
站姿,三点成一线;两点成水平; 测试人员站在受试者右侧,将水平压
板轻压头顶; 等高进行读数,精确0.1cm
<10% 消瘦 ± 10% 正常 11-20% 超重 > 20% 肥胖
2、成人BMI分类
=体重(kg)/身高(米2) <18.5 消瘦 18.5 23.9 正常 ≥24 超重 ≥28 肥胖
人体测量与评价
营养调查与评价
完整营养调查包括四个部分 ①膳食调查
②人体测量与体格检查 ③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 ④营养不足和缺乏的临床检查
(2)测量步骤
将量板平放
除衣,仰卧。 助手固定小儿头部使其接触头板。面向上,两耳在
同一水平上,两侧耳廓上缘与眼眶下缘连线与量板垂 直 测量着位于小儿的右侧,在确定小儿平卧于板中线 后,将左手置于小儿膝部使其固定,用右手滑动滑板, 使之紧贴于小儿足跟; 左右一致,小数点后一位(0.1cm)
• 校正 • 测量方法: • 暴露被测部位 • 右手握皮褶厚度计,左手拇指食指轻
提皮肤
• 每处测3次,任意两次误差小于5% • 与皮肤自然走向垂直
4、肱三头肌部皮褶厚度
(1)测试方法:
受试者自然站立,被测部分充分裸露 左臂肩峰到尺骨鹰嘴连线中点 用左手拇指和食指、中指将被测部位皮肤和皮下组织夹提起来 在该皮褶提起点的下方用皮褶计测量其厚度,把右拇指松开皮 褶计卡钳钳柄,使钳尖部分夹住皮褶,在皮褶计指针快速回落后 立即读数。要连续测量三次,记录以毫米为单位,精确到0.1mm
力。 准确度;指测定值和“真值”相同的程度,即以尽可能的程度
使所测值代表真实值的能力。 真值:又叫真实值,是最能反映被测个体体格的值。实际工作
中,常将最有经验的调查人员所谓的数值,或者是多人多次测 定同一个体的平均数值作为近似的“真值”。
质控人员负责抽查复核各种指标
3、工作程序 (1) 准备 (2) 填表 (3) 测量 (4) 计算监督员测量数据 (5)数据计算 (6)比较 (7)评价 (8)标准化的使用
(2)注意事项
测量师被测者要使肌肉充分收缩,卷尺的松紧度 要适宜。
测量误差不超过0.5cm
5、上臂松弛围:上臂肱二头肌最大限度松弛时 的围度
(1)测量方法:在测量上臂紧张围后,将卷尺 保持原来位置不动,令被测者将上臂缓慢伸直, 将卷尺在上臂肱二头肌最粗处绕一周进行测量
(2)注意事项
测量上臂松弛围时,要注意由紧张变换到放松 时,勿使卷尺移位
测量误差不超过0.5cm。
评价
• 上臂肌围(AMC)计算:
AMC=AC(cm)-3.14*TSF AC上臂松弛围
正常参考值: 女性:21.0mm 男性:24.8mm
90%以上为正常 80~90%轻度热能营养不良 60~80%中度热能营养不良 <60%重度热能营养不良
(五)腰围(waistline)
(七)头围
1、头围: (1)对三岁以下儿童测量头围 (2)头围测量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0.1cm 2、使用仪器:无伸缩材料制成的卷尺,刻度需读至
0.1cm 3、测量方法: (1)测量者立于被测者的前方或右方,用拇指将软尺
零点固定于头部右侧齐眉弓上缘处,软尺从头部右侧 经枕骨粗隆最高处回到零点,读到0.1cm。 (2)测量时软尺应紧贴皮肤,左右对称,长发者应将 头发在软尺经过处向下分开
(kg)/平时体重(kg)*100
平时体重百分 率 85%~95%
75%~85%
评价
轻度热能营养 不良 中度热能营养 不良
时间
1周 1月 3月 6月
体重变化评定标准
中度体重丧失
1%~2% 5% 7.5% 10%
重度体重丧 失
>2% >5% >7.5% >10%
(一)成人体形的判断
1、理想体重与肥胖度 判断标准:
WHO推荐的腰围、臀围测量方法
腰围测量 准备姿势: 双足分开25~30cm,直 立,体重均匀分布在两 腿上 测量: 髂前上嵴和第12肋下缘 的中点水平
臀围测量: 准备姿势: 双足分开25~30cm,直 立,体重均匀分布在两 腿上 测量: 环绕臀部的骨盆最突出点 的周径
(十)体格测量的标准化
1、目的:为了控制测量质量,达到测量数据的一致性 在现场开展体格测量工作中,对每名调查员的测量质量进行判 定,分析和找出问题原因,从而提高测定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2、有关概念: 精确度:又称精密度,指以最小的差异重复测定一个个体的能
两腿并拢,大腿与地面平行于小腿成直角。
上肢自然下垂,双手不得支撑坐板,双足平塌在地面 上。如受试者小腿短,适当调整踏板高度以维持正确 检测姿势。
测试人员站于受试者的右侧,将水平压板轻轻沿立柱 下滑,轻压受试者头顶。测试人员两眼应与压板成水 平位进行读数,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将读数即入方格内。测试误差不超过0.5cm。
3、注意事项
两名测试人员应分工合作。站在受试者面前的测试人 员甲进行测量,受试者背侧的测试人员乙协助好找背 部测量标准点,并注意受试者姿势是否正确,有无低 头、耸肩、挺胸、驼背等,及时纠正。
测试人员应严格掌握卷尺的松紧度,并做到检测全过 程的一致性,以求减少误差。测量误差不超过1cm
肩胛下角若摸不清,可令受试者挺胸,摸清后受试者 应恢复正确测量姿势。
(八)胸围
1、使用器材: 无伸缩材料制成的卷尺,使用前经钢卷尺校对,
每米误差不超过0.2cm
(九)坐高
1、使用器材 身高坐高计 测试前校正坐高计0点,以三角尺一边平放于坐板,
尖端指向坐高标尺0点,误差不大于0.1cm
2、测试方法
受试者坐于身高坐高计的坐板上,使骶骨部、两肩胛 区靠立柱,躯干自然挺直,头部正直,两眼平视前方, 以保持耳屏的上缘于眼眶下缘成水平位。
骨鹰嘴连线中点上一厘米,并用油笔标记该点 顺自然皮褶方向,用左手拇指和食指、中指将被测部
位皮肤和皮下组织夹提起来 在该皮褶提起点的下方用皮褶计测量其厚度,把右拇
指松开皮褶计卡钳钳柄,使钳尖部分夹住皮褶,在皮 褶计指针快速回落后立即读数。要连续测量三次,记 录以毫米为单位,精确到0.1mm。 注意事项:同肱三头肌部方法
正常参考值: 女性:15.3mm 男性:8.3mm
90%以上为正常, 80~90%轻度热能营养不良 60~80%中度热能营养不良 <60%重度热能营养不良
(2)注意事项
受试者自然站立,肌肉不要紧张,体重皮均落在 两腿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