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2.5水中涟漪制作形状渐变动画清华版

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2.5水中涟漪制作形状渐变动画清华版

5 水中涟漪--制作形状渐变动画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形状补间动画制作的原理
掌握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
2、情感态度目标:
①通过自主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制作动画的乐趣。

②通过小组学习与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③通过作品评价与交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学生接触计算机时间有差异,他们的信息技术学习经历不同,信息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也不同,在前几课的教学中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和一定的小组协作能力和组间竞赛意识。

然而对于FLASH的使用,学生具有的使用经验有区别,因此,课前准备好预习很重要,为新技能学习和练习留有充足的时间。

如果教师就概念讲概念,对于没有相应知识准备的学生而言是很难转化和吸收的。

只有通过任务驱动、尝试探究合作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4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形状补间动画制作的基本方法
难点:
灵活应用的制作形状补间动画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5.1.1新设计
一、导入新课:
使用教师机在屏幕上展示两幅动画(电子幻灯片1)(一幅字母A先转变B,然后转变C动画,另一幅圆月变残月动画)让学生们欣赏。

提问:这两个动画与前面学过的逐帧动画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观察教师机屏幕得出结论:这两个动画是渐渐地、比较柔和的发生形状改变变化。

在FLASH中如何做出像教师机屏幕这样的动画效果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介绍的形状补间动画,这样我们就可以制作出丰富多彩的变形动画了。

二、讲授新课:(电子幻灯片2)
1、欣赏
教师:形状补间动画的概念是在一个关键帧中绘制一个图形,然后在另一个关键帧中更改该图形的形状或者绘制另一个图形,设置动作方式。

这样制作的动画就是形状补间动画。

2、制作形状补间动画
教师:用极域多媒体(教师机)展示(电子幻灯片3)
教师:先用(极域多媒体教师机)展示(电子幻灯片3),并且使用极域多媒体(教师机)把录屏教学微课例题8发送到每一位学生的电脑上,让学生观看录屏教学微课例题8学习制作形状补间动画。

录屏教学微课例题8步骤:
1.新建一个Flash文档
2.执行“修改→文档”调整场景的大小,改变背景颜色。

3.选择文本工具,文本框中输入字母“A”
4. 单击“选择”工具,在控制面板中,字体大小定为96 ,颜色为黄。

5.第20帧,插入关键帧,然后擦出字母“A”,重新输入“B”
6. 第40帧,插入关键帧,然后擦出字母“B”,重新输入“C”
7. 选择第1帧,执行“修改→分散”,选择第20帧,执行“修改→分散”,选择第40帧,用同样的方法,把字母“C”也分散为形状。

8. 选择第1帧,属性面板上的补间项目改为“形状”。

9.选择第20帧,属性面板上的补间项目改为“形状”。

10. 执行“控制→测试影片”
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利用形状补间动画,在“文字”图层上制作动画,字母A 先变成B,再变成C的动画,并且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制作。

学生:学生自己边看边控制播放录屏教学(例题8),边学习边操作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

学生:进行各个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录屏教学(例题8)的自主学习。

教师:学生自主制作练习的时间,教师巡视。

教师:用(极域多媒体教师机)展示交流学生制作完成的作品,引导各个小组讨论交流发现问题,修改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并且把好的作品给全班欣赏以激励学生。

三、分析讨论
教师:(极域多媒体教师机)展示(电子幻灯片4、5)分析讨论内容。

1、文字图层两个关键帧之间的距离可以分为几部分?说出文字图层每一部分两个关键帧之间的距离是从第几个关键帧到第几个关键帧?
2、形状补间动画的每个关键帧是同一个图形(对象),还是不是同一个图形(对象)?
学生:给一点时间,让各个小组进行合作讨论(电子幻灯片4、5)两个问题。

学生:讨论完以上两个问题后,用击鼓传花的游戏方式激励学生抢答(电子幻灯片4、5)这两个问题。

四、作业拓展
教师:(极域多媒体教师机)展示(电子幻灯片6)作业拓展,利用形状补间动画,在“圆月变残月”图层上制作动画“圆月变残月”。

教师:提出作业拓展要求。

1、舞台背景为蓝色。

2、插入一个图层名字为“圆月变残月”的图层,月亮为黄色。

3、在圆月变残月图层第1帧和第50帧两个关键帧之间创建形状补间
学生:学生拓展练习制作动画“圆月变残月”,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教师:学生制作练习的时间,教师巡视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
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师生互动:学生作品展示(用教师机播放)全班交流,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评价。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总结:
通过掌握了文件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大家多思考多总结以后可以做出更多更好的形状补间动画!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引导学生尝试探究新知识,知识内容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紧紧地抓住学生,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课堂上能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动手和探
究,在不断的成功过程中,总有新的任务等待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

在知识巩固拓展上,我采取任务小组PK的方法,任务内容既有巩固内容又包含新的内容,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又一次获得了新的知识,获得了实际应用的能力,它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整节课学生们情绪高,乐于操作,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