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卫生状况健康状况评价是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是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资料,为研究发展变化趋势、制定卫生政策和措施提供连续性资料。
一、社会卫生状况概述人群的健康状况是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反映。
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往往互为因果,综合地作用于地区人体。
在自然条件基本相同的国家或地区比较,人群的健康状况二、社会卫生状况的评价指标(1)卫生政策指标(2)社会、经济指标(3)卫生保健指标(4)卫生资源指标(5)卫生行为指标(6)人群健康状况三、健康状况评价的意义(1)评价个体或群体的健康水平;(2)发现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3)发现重点保护的人群及重点防治的对象;(4)评价疾病干预措施的效果;(5)评价最佳疾病防治控制方案。
四、个体健康和群体健康状况评价(一)个体健康和群体健康个体健康是群体健康的基础,将个体的健康情况进行统计学、流行病学的汇总、综合,形成的指标,用于群体的健康评价。
群体健康水平宏观上受到社会、经济、卫生保健体系和卫生服务提供的影响。
(二)评估个人健康水平的途径(1)试验健康(视力、听力、认知能力)(2)观察健康(行动、语言、日常活动和角色)(3)自报健康(疼痛、睡眠、自理能力)除此以外,WHO提出测量疾病的四个尺度:(1)运动性(2)独立性(3)日常工作和活动(4)社会方面的完整性(三)群体健康状况评价的主要方法比较研究是社会卫生状况研究的基本方法。
通过持续的检测,发现其特征、变化和发展趋势进行评价。
另有文献法和调查法。
五、健康状况评价的发展健康概念的发展,带动了方法的发展,测量的终点发生了变化。
传统评价重点关注疾病和死亡,现代社会关注健康,生活质量受到重视,疾病的客观测量扩大到主观测量。
六、社会卫生的资料来源(一)社会卫生状况的资料来源(1)世界卫生状况资料(2)WHO《世界卫生报告》(3)SOWC《世界儿童状况》(4)UN《人口年鉴》(5)WHO《世界卫生统计年鉴》(6)UNEPA《世界人口状况》(二)社会卫生状况评价的资料来源(1)文献资料:包括生命统计资料、人口普查资料、卫生服务常规登记、疾病登记、卫生相关部门资料等(2)调查资料(3)监测资料(三)中国卫生状况资料(1)《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人口数据表》等(2)有关专题报告(3)必要时的专项调查七、社会卫生状况的评价指标指标(indicator)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标记或反应,是衡量变化的变数,也是实行既定目标的进度的标志。
它有如下特点:(1)客观性:不同研究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对同一事物进行衡量,所得的结果应该是一致的;(2)有效性:能够实际反映他们变化的内容;(3)可信性:具有可重复性;(4)特异性:仅仅反映某些活动所干预的项目内容;(5)敏感性:能够反映出事物精细变化情况;(6)可操作性:具有现实的可衡量或可量化的方法。
(一)卫生政策指标(1)各级政府及其领导人对人民健康的政治承诺(法律条例等措施)(2)资源分配(卫生经费比、社会发展经费比、PHC经费比)(3)健康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程度(人均卫生经费、人均PHC经费、床位、医师数等)(4)社区参与度(5)部门协调机制(二)地区评价指标(PQLI)PQLI是美国1975年编造,用来衡量国家或地区营养、卫生保健和国民教育的综合指标。
它取决于如下内容:(1)婴儿死亡率指数婴儿死亡率指数=229-婴儿死亡率/2.22(2)1岁平均寿命指数1岁平均寿命指数=(1岁平均寿命-38)/0.39(3)识字率指数识字率指数=全国15岁以上人口识字的百分比而PQLI=(识字率指数+婴儿死亡率指数+1岁平均寿命指数)/3(三)平均期望寿命评价方法平均期望寿命是指某一年龄的期望寿命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一般死亡率估计出该年龄的人能存活的平均年数。
该指标通过寿命表计算,主要依据年龄别死亡率。
它是反映国家或地区经济条件和卫生、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
(四)复合型指标(1)减寿人年数:某一人群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在目标生存年龄(通常为70岁或平均期望寿命)以内死亡所造成的寿命减少的总人年数。
即“早死”共损失的人年数。
(2)无残疾期望寿命:以残疾作为观察终点,代替普通寿命表中的死亡。
它运用现实寿命表的计算原理,通(3)伤残调整生命年(DAL Y):伤残调整生命年是评价人群健康状况的一个新的综合指标,是在综合考虑人群因早死数)和时间相对值(贴现率)为权数计算而得到的。
DAL Y指标不仅能合理、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群的健康状况,还可应用于疾病负担、医疗卫生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等,并且该指标在不同群体间具有可比性。
(4)健康期望寿命:是世界卫生组织开发的一个最新的衡量健康的指标,在《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被称为伤残调整期望寿命,可以理解为完全健康期望寿命。
是扣除了死亡和伤残影响之后的平均期望寿命。
(五)社会指标(1)人口统计指标(自然增长率、人口负担系数)(2)文化教育指标(3)人均住房面积(4)食物供应,人均热量(六)健康相关指标1. 人口学指标(1)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人口的自然增加数与年平均人口数(或年中数)之比。
计算公式:(2)人口负担系数:又称抚养比,说明人口年龄构成对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发达国家指15~64岁人口,发展中国家指15~59岁人口。
计算公式:抚养比低于50%,称为低抚养,高于50%为高抚养。
(3)年龄中位数:反映人口老龄化的指标。
将人群分成数量相等的两部分,分界年龄段就是年龄中位数。
2. 自然环境资料(1)公共场所卫生基督率(2)年空气污染天数比例(3)人均居住面积(4)卫生厕所普及率(5)垃圾管理合格率(6)自来水入户比例3. 社会环境资料(1)15岁以上识字率(识500字以上人数比)(2)人均国民经济总值(GNP)(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4)人均收入(5)劳动人口就业率6)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恩格尔系数)医疗需要量指标(1)两周每千人口患病率(2)慢病患病率(3)两周每千人口因病休工、休学卧床天数(4)残疾率2. 预防保健服务指标(1)计划免疫率(2)孕产妇管理率(3)儿童系统管理率(4)健康教育覆盖率3. 卫生资源指标(1)资源分配(卫生经费比、社会发展经费比、PHC经费比)(2)健康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程度(3)人均卫生经费(4)人均PHC经费(5)每万人口病床位数(6)每万人口医师数(7)每万人口护士数(八)健康状况指标(1)出生率(‰)(2)死亡率(‰)(3)婴儿死亡率(‰):指某地某年未满周岁的婴儿死亡人数与同年活产数之比(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孕产妇死亡率(10万):指年内孕产妇死亡人数与同期活产数之比(九)疾病统计指标(1)发病率:表示观察期间内,可能发生某种疾病的一定人数中新发该病的频率。
最常见的观察期为一年。
基数K可以为100%,1000‰,10000/万,100000/十万。
视具体情况和习惯而定。
(2)患病率K(3)病死率K(十)常用量表(1)康奈尔医学指数(CMI):美国1949年开发出来,用于筛查人群的躯体和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和功能指数。
共18个部分,195个问题。
全部为是否回答问题。
(2)总体健康问卷(GHQ):出生于英国,主要测量躯体症状、焦虑、失眠、低社会交往和严重抑郁,为四等级计分量表。
(3)明尼苏达多向人格问卷(MMPI):产生于美国,主要测量躯体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社会态度、情绪反应、运动失调、心身疾病和精神病。
八、社会卫生策略卫生发展的战略与策略、政策、目标与指标、对策与措施,包括:(1)卫生领域的措施:医疗卫生技术、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初级卫生保健(PHC)(2)与保护人群健康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教育等相关领域的措施(一)HFA是全球的社会目标1977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一个提议,“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即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to 2000(HFA)。
它教育人们认识到,疾病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避免的,标志着全球卫生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HFA的涵义是卫生保健从家庭、学校和工厂开始,人们将运用比现在更好的方法预防疾病,减轻不可避免的疾病和伤残的痛苦,并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年,于温馨恬静中告别人世;在居民中均匀地分配卫生资源;使所有的个人和家庭在能够接受和能提供范围内,通过充分参与,享受到基本卫生保健。
(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的卫生组织。
总部在日内瓦。
它成立的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获得可能的最高水平的健康。
世界卫生日是4月7日。
(三)HFA产生的背景1. 受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二战后,联合国50-70发展计划失败。
曾经力图通过发展经济,缩小穷国和富国的差距,但是人口素质低、健康水平差、教育程度低,都会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1971年WHO大会指出“许多原来被认为是局部性质的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地区性或全球性问题”,如:(1)生存条件恶劣(2)疾病威胁人类健康(3)文化教育不普及(4)经济状况不佳(5)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6)管理落后,经费不足(7)人口剧增和人口老化那种靠牺牲民众教育、劳动保护、社会服务、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社会进步因素而追求经济指标上升的增长第一战略,其结果是令人失望的。
发展必须重视于人的因素的有关自变量:(1)活力=智力×(体力+毅力+能力)(2)生态变量(人口×环境)2. 受到卫生发展方面的影响(1)48年确立了积极的健康观;(2)50年代信的医学模式开始影响社会;(3)60年代认识到健康是人类的基本权力;(4)70年代从理论和实践证明PHC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关键和基本途径,PHC可以取得1:224的效益。
(5)80年代认识到健康为人人,必须人人为健康(Health for all,All for health)。
3. 受中国卫生保健成功经验的启发世界曾经称中国为初级卫生保健的故乡和发源地。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又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穷国,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几年的时间里,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中国卫生工作的基本经验有:(1)正确的卫生工作方针卫生工作方针是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于群众运动相结合。
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和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网(3)合作医疗保健制度(4)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了一支庞大的乡村医生队伍(5)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四)HFA的目标1. 卫生绩效(1)公平性的测量(2)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期望寿命(3)减轻全球疾病负担:结核病、艾滋病、疟疾、烟草相关疾病和暴力损伤(4)消灭某些传染病:麻疹、淋巴丝虫病、恰加斯病、麻风、沙眼、维生素A和碘缺乏症2. 部门间行动(1)安全饮用水、环境卫生、充足的食物、质量良好的住房(2)通过综合规划,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减少不良生活方式3. 卫生政策和体制(1)制订、实施和监测相关的政策(2)人民获得基本卫生支持的综合、基本、优质的卫生保健服务(3)卫生信息、检测和预警系统(4)实施卫生政策和体制研究(五)HFA的政治基础HFA的建立依赖于两个共识,即“健康是人类发展的中心”以及“卫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使当代和后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