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作品第一章文学与语言文学从根本上说是语言性的,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是与其他艺术作品最大的区别。
有关文学与语言的关系有两个观点:①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是手段和工具,文学表达是目的;②语言是文学的 本体,是文学存在和显现价值的本体。
一、 文学语言的理解⑴言可尽意孔子要求语言表达要“文质彬彬” ,“辞达而已矣” 。
文德统一,即外在的美和内在的德。
对于语言与意、 间的关系,孔子认为,书、言、意之间不可直接通达,于是圣人通过立象来沟通三者。
王弼认为“言出于象” ,可以通过语言追索象的存在, “象生于意” ,可以从形象之中理解意义所在。
⑵言不尽意 庄子有“得意忘言”的观点,认为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意识的,掌握了思想意识就不必在意语言了。
他还认为 语言有言说的边界,而意义的内涵无限,书写固然具有记录的功能,但意义并不是语言能完全传达的。
庄子对于言 意困境的揭示引导人们去思考文学表意功能的巨大潜能。
刘勰也认为“神道难摹” ,微妙的道理即使用精确的语言也不能完全表达。
言不尽意的主张既是对言与意的边界的区分,也体现了对言语背后的意义的探索精神。
二、 文学语言的特点① 形象性:形象性是文学的首要特征,体现在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的媒介是观念性的语言符号,而不是 视觉符号,因此作家需要多种手法实现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如运用修辞手段。
② 蕴藉性:语言有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
普通语言侧重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则侧重表现功能,是情感性的, 功用在于表达情感。
文学作品语言的这种内指性显示了它与其他文体语言的差异。
③ 音乐性:汉语具有音乐美,主要体现在音节、节奏和韵律上。
魏晋后出现了古典诗歌“律绝体” 究平仄、对偶、长短和轻重的格律规范,开始看重汉语言本身的音乐性。
不仅在诵读时有音乐感,意象与情感也在 虚实、明暗、上下的变化中推进、对照与转换。
西方语言也具有声音、节奏与韵律的音乐感。
第二章文学与文本语言学转向: 是用来标识西方 20 世纪哲学与西方传统哲学之区别与转换的一个概念,即集中关注语言是 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语言不再是传统哲学讨论中涉及的一个工具性的问题,而是成为哲学反思自身传统的 一个起点和基础。
在方法论上,人们把语言学的理论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认知范式,广泛用于各学科的研究;在观念 上,人们彻底抛弃了工具论的语言观,强调语言的本体性。
其内涵包括:以索绪尔的语言观为理论起点,俄国形式 主义、捷克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以及法国结构主义等文学理论。
以福柯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思潮推动语言向话 语转型。
象之,近体诗讲 20 世作品与文本的区别:作品更强调与作家主体的联系,而文本更强调自身结构和系统的独立性和自足性。
作品论意味着作者可以成为作品意义阐发的中心权威,文本论则意味着对于作品中心、本源或根基的颠覆,文学的意义转向多元化、相对主义和不确定性。
一、从作品到文本形式主义文论将文学作品视作自主的结构系统,分析语言、技巧、风格和结构功能;英美“新批评”文论认为文学文本是具有独立结构的语言系统;法国结构主义文论认为文学文本是特殊的文学惯例与代码定势;后结构主义文论强调文本的“互文性”内涵;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未完成和开放的,有赖于读者的自主自由阅读(作者之死);后现代主义文论则将文本视作反中心的网络结构。
在文学文本论中,文本的内涵有以下四个特点:①文学的自主性强调作品是一个自主的、封闭的系统结构,独立于外在的社会文化。
美学是独立自治的。
文本论强调文学背后的意义,即坚信作品语言和形式背后必定存在客观本质和意义。
②文学文本是一种自主自为的存在作品独立于作者、读者以及外在世界,是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
文本中心论认为,文学研究应该聚焦于作品本身。
③文本作为一种方法论的领域罗兰•巴特以文本概念取代作品概念,意味着一种新的文学观的建立,一种新的文学视野的诞生。
文本的构建活动是“穿越” ,文本意义是生产性、动态性、开放性的。
④文本作为一种能指的游戏文本的意义在不断的延异之中,处于差异、断裂和变化之中。
文本是去中心的,在延异之中衍生生产性的意义。
文本的生产性意味着:1.文本与它置于其中的语言的关系是重新分配的;2.诸文本的交换,即文本的互文性。
作品到文本的观念转型意味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学理论的分野。
后现代思想是怀疑论的、开放的、相对主义的和多元论的,是对大一统的政治信条和专制权力的激进批判。
二、文本话语的性质定位文学文本:这一语汇来自20 世纪以来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理论。
是指创作出的文学作品的文本,由一定的语言组成的、多层次的、含有审美意味的、开放性的符号系统。
该理论将文学写作物孤立起来,作为一个相对封闭和自足的整体来看待。
当我们说文学作品时,是说包含了作者意谓、批评家阐释、读者的个人悟解在内的意义网络,而文学文本只是由各种语词按照一定构词规则、修辞关系构成的表达物。
文学文本是康德哲学中的“物自体”1°文学文本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概念,是一个有自我组织和协调能力的整体。
原型:某一形象在作品中循环出现或反复出现的文学单位,如某种形象、主题、叙事模式、情感意向等。
原型批评:从文学的乃至文化的整体观念出发,认为单个的文学作品都是对人的某一文化原型观念的表达。
互文本: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家克里斯蒂瓦提出的概念。
文学文本的表达虽以文本结构作为相对完整的组织,但它也与文本之外的文化有所交流、融汇,包括与其他文学文本之间的相互映照、参证。
所有文学作品都是从社会、时代等因素构成的“大文本”中派生而出的,有相近的文化母本,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三、文学文本的社会定位文学文本的社会定位是将文学与社会作为一个相关的整体来看待,这与之前所说的封闭性并不矛盾。
相对孤立地看待文学文本是消除作者、读者、美学与艺术的观点等与写作物相关方面的优先权,以便更自由地与社会的某一方面建构起认识上的关系。
中心在结构之内,又在结构之外。
①血缘关系定位作者与其文本的关系类似于父子关系,使得文本在被阅读前就给读者以期待视野。
读者理解的作者也已经不再是作者本人,而是一个有关知识系统、研究范式的集结点。
文学写作物既是作者的创造物,也是某个时代的创造物。
此外文学作品也与前代作者的作品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②社会关系定位从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分析文学文本,也就是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
不过知人论世以意识形态力量来强化,读者的理解也有商业文化力量的支持。
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内涵与读者结合自身处境来阅读的内涵存在反差。
③阐释定位对文学文本我们还应结合读者理解。
接受美学倡导者姚斯认为文学作品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文本的意义是由它的言词与读者的悟解二者合成的。
在文学文本的阅读上存在阅读中的再理解、再创造的问题,涉及对文本意义的阐释和对文学文本的定位。
④文本定位的可能框架从大文本角度来解读文本的合法性在于,读者试图在更高的理解层次来阅读文本,将自己的理解以某种形式再投射到文本的结果,它是一种真正的对话,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
1“物自体”就是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与现象有区别,它(物自体)由现象来表现,但又不是现象。
在康德那里现象是主体认识的四、文学潜文本文学潜文本:指在文学文本中潜藏着的另一套意义系统,必须经由对文本之外的内容的探掘才能找到。
类型有:①作者寓意型:作者在写作时借题发挥或咏物言志,是作品营构的文学文本深层次的思想内容,有双关语的作用。
②形象暗示型:可以是作者有意为之的,但形象与抽象的意义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读者可能会理解为另一种意思。
③文本语境型:结合文本的言说语境、阅读语境和整个文化氛围作为背景的“大语境”来进行,有时也可能使文本与其潜文本相互摩擦,成为有深度的话语模式。
④社会耦合型:作品中的意义与社会上某种状况达到了密切相关的效果。
耦合机制。
第三章、文学意蕴文学意蕴是文学文本的思想与情感内涵审美化的表达,是外在形象与内在蕴涵的融合统一,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标举的“隐秀” 。
文学意蕴通常体现出含蓄性、多义性的特点。
一、文学意象特点:①为表达意蕴创造的形象,蕴含个人情感;②生成受民族的心理结构、文化背景、文学惯例和意象体系的制约,具有传承性和普遍性。
⑴中国的意象理论《易传》中表达了言、意、象之间的关系,即于是圣人通过立象来沟通三者。
“象”在先秦时是哲学范畴,到魏晋南北朝才成为文学理论,受到了佛教和魏晋玄学的影响。
刘勰赋予了意象以文学理论的内涵。
意象的内涵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言外之美,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⑵西方的意象理论西方的意象概念与中国相比更强调客观性和理性。
意象主义的代表庞德高举意象的旗帜对抗客观和理性,赋予了它更强的主观性和反理性的色彩。
-—- Λ.-八、/” 、、八4√⅛.二、文学意境特点:①意境的绘形受主体意识的投射、点染、虚化、集合化;②意境的表意具有超越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⑴意境的界定意境是一系列意象的构成,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形成的审美境界。
区别: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单位,意境则指整个作品体现出来的氛围与境界。
⑵意境的类型意境一词最初来自佛教文献,唐代进入文学理论中。
王昌龄在诗学中提出“三境” ,即物境、情境和意境。
刘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
⑶意境的特点①情景交融:情景是谢榛诗论的中心问题,他主张诗歌应该主客体之间融合统一。
王夫之的诗论则注重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中情景的结合有三种:“妙合无垠” 、“景中情”和“情中景”。
②虚实相生:王国维认为“境界”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同宋代严羽的“兴趣” 、清代王士禛的“神韵”一样。
王国维还举例指出五代、北宋词从整体上突出体现了“境界”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色。
他还以姜夔作为无意境的反面例子。
③超以象外。
⑷意境的营造皎然认为要处理好“意”与“境”的关系,要注意“取境”的高低。
司空图认为神思与情境贵在和谐统一、彼此融合,“韵味”是鉴赏诗歌意境的标准。
他的“韵味说”来源于钟嵘的“滋味说”,但有所发展,主要强调了“韵外之旨” (情致)、“味外之旨”(理趣)、“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境象)。
三、文学典型⑴文学典型的含义文学典型,也称典型性格、典型人物、典型形象,是就叙事类文学而言,指具有鲜明、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特殊与普遍的高度统一,是作家主观与客观现实的统一,能够反映社会生活某些本质特征,有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内涵以及独特的审美价值。
典型性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法则。
⑵文学典型理论的发展阶段①类型说(17世纪以前):强调普遍性、共性以及概括性,个性从属于共性;②个性典型观(18世纪以后):把共性融化于个性中,强调“特征”,强调环境对典型形成的作用,开始把典型与具体现实和个别性联系起来,形成强调个性的“个性特征说“;③马克思主义典型观(19世纪80年代末):个性—环境说,要求在典型环境中完成典型人物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不仅要精细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也要充分反映出整个社会环境的现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