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人口迁移
学生姓名:班级:
预习案(写一写,梳理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人口迁移与流动
2、分析实例,说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重点)
能力目标: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
情感目标:学会全面客观地分析人口移动现象,加深理解人口迁移对社会的影响
【自主预习】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一、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概念:人口迁移通常指人口在_______迁入或迁出,而发生_______的永久性或_______改变的人口移动规律。
2. 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预习检测】小试身手
1.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后的人口迁移主流是()
A.旧大陆流向新大陆B.新大陆流向旧大陆
C.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D、未开发地区流向已开发地区
3.人口流动
(1)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或离开原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的人口移动现象。
(2).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发展水平。
(3) 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与。
(4) 流动人口增长是的产物, 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
用是,不利影响是。
. ▲思考: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预习检测】小试身手
2.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
C.流动人口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D.人口流动的方向主要是由东部沿海地区流向中西部资源丰富地区
3.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广东省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原因是( )
A.政区变更,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B.政策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
C.经济发展,人口的死亡率降低
D.人口迁入,人口的机械增长加快
三:人口移动的动因
1、动因:是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此外、、等
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动因拓展:(参考基础训练p9)
▲思考:
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各是什么?
四: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效应:
【预习检测】小试身手
1 .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的是( )
A.工作机会多
B.生活困难,质量低
C.公共设施不足
D.失业率、犯罪率高
2.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气候因素
D.资源开发因素
探究案(比一比,争当优胜小组)
要求: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踊跃发言,大胆展示讨论成果。
加油,你能行!【合作探究一】阅读课本P12活动
1.小马老师讲述的家庭故事中,发生过哪几次人口迁移?
2.从自然与生态环境、经济、政治与政策、社会与文化等不同角度,说明我家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家庭。
3.描述自己家庭或邻居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情况,并说出原因
【合作探究二】阅读课本P13活动
1.自古以来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除上述因素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也影响着人口迁移?
【合作探究三】试举你身边的例子,说明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训练案(练一练,学习再上新台阶)
【达标检测】
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
据此完成1~2题。
1.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2.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多的休闲时间
C.更高的收入
D.更优的自然环境
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题.
3.2005-2010年()
A.迁山人口数盘贵州多于四川
B.迁入
人口数最上海多于广东
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人口
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013年春运从1月26日开始,至3月6
日结束,共计40天。
据国家发改委、铁道部等部门介绍,2013年春运,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22450万人,同比增加993万人,增长4.6%。
回答4~6题。
4.2010年春运的旅客流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5.有关春运旅客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春节前主要是从江西、贵州、四川、湖南、河南、安徽等民工输出大省前往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
B.春运客流构成主要是学生流、民工流和探亲流
C.春节后学生流向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杭州等高校集中地
D.农民工外出务工客流仍是春节客流的主要构成部分
6.每年春节期间铁路客运都要面临“春运”压力,其主要的原因是( )
A.铁路运输速度慢 B.铁路货运量大 C.民工人数多 D.为了安全减少车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