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世界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世界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巴黎和会: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帝国主义为与战败国订立和约、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

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27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商定与战败国的停战事宜,苏联被排斥于会议之外。

美英法三国控制了会议,在其策划下,协约国与德国订立了《凡尔赛条约》,1919年-1920年,协约国又相继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和约。

巴黎和会不是一次和平会议,它完全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相互争夺利益与势力范围的产物,它]所确立的战后秩序,完全建立在对战败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制与剥削基础上,注定将是失败的。

2.《凡尔赛条约》:一战后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强迫德国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

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订立《凡尔赛条约》。

其内容包括: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欧本与阿尔梅归比利时,石勒苏益格归丹麦,西普鲁士与上西里西亚归波兰;德国海外殖民地由英法以及比利时接管;德国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军官不过4000人,不得拥有坦克与飞机等重武器,海军不得拥有潜艇等。

《凡尔赛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赤裸裸地对德国的政治与军事剥夺,它是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是非正义的。

3.《圣日耳曼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

1919年9月10日,协约国与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

条约规定:南蒂罗尔、的里雅斯特、伊斯的里雅等地归属意大利,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一级达尔马提亚海岸以及岛屿归属南斯拉夫,波希米亚、摩拉维亚等归属捷克斯洛伐克加利西亚归属波兰,布科维纳归属罗马尼亚。

奥地利陆军不超过3万人,德奥永不合并。

奥地利须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

《圣日耳曼条约》同样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

4.《纳伊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

1919年11月27日,协约国与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

条约规定:斯特鲁米查归属南斯拉夫,西色雷斯归属希腊、南多布鲁查归属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军队不得超过3.3万人,而且不能拥有海军。

保加利亚须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25.5亿金法郎。

《纳伊条约》同样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

5.《特里亚农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

1920年6月4日,协约国与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

条约规定:斯洛伐克与喀尔巴阡乌克兰归属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与斯洛文尼亚归属南斯拉夫,巴纳特一部与特兰西瓦尼亚归属罗马尼亚。

匈牙利陆军人数不得超过3.5万人,境内多瑙河由协约国管制,匈牙利须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22亿金法郎。

《特里亚农条约》同样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

6. 《色佛尔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

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

条约规定:土耳其放弃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的一切权利,东色雷斯和爱琴海岛屿归属希腊、罗得岛与多德卡尼斯群岛归属意大利,土耳其海峡实施国际共管。

土耳其须承认亚美尼亚独立,承认库尔德斯坦向有自治权。

协约国杂土耳其八六领事裁判权,土耳其财政处于协约国监督下。

土耳其军被水平不得超过协约国规定的范围。

土耳其须向协约国支付战争赔款。

《色佛尔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瓜分和灭亡土耳其的约定书,它使土耳其处于民族危亡的境地。

后由于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该条约为《洛桑条约》所代替。

7.《洛桑条约》:一战后协约国与土耳其资产阶级共和国订立的国际条约。

一战后,土耳其民族革命兴起,奥斯曼帝国被推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923年7月24日,英法等协约国7国在瑞士洛桑召开会议,订立《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土耳其和约》,代替《色佛尔条约》。

新条约规定,协约国与土耳其恢复和平,取消外国在土耳其的领事裁判权和财政监督权,东色雷斯以及小亚细亚归属土耳其,土耳其放弃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属地。

土耳其只承担部分帝国旧的债务,土耳其保护境内一切居民等等。

《洛桑条约》是土耳其人民反殖民斗争的胜利,它部分地维护了土耳其的主权与领土、行政完整,激励了世界上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8.国际联盟:一战后协约国为控制和整肃国际秩序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最早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

1919年4月在巴黎和会中,协约国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国际联盟盟约》,并于1920年1月成立了国联。

该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建立的口号是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国际互助,防止战争,对国际冲突进行仲裁。

但是国联自建立后,一直为英法所控制,在20-30年代国际斗争中,成为英法帝国主义维持其既得利益、对法西斯势力进行绥靖的工具。

1946年4月正式宣布解散。

9.委任统治制:一战后协约国对战败国殖民地进行瓜分和统治的一种新殖民手法。

1919年1月—6月,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帝国主义根据《国际联盟盟约》的规定,确定将德国等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按照其经济状况与地理位置,分成三个不同等级,由国联委托各协约国实施殖民管理。

通过这种形式,德国与土耳其的殖民地被瓜分殆尽。

在委任统治制之下,帝国主义打着帮助殖民地人民发展政治制度与国民经济的旗号、大行殖民统治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榨之实,这也成为协约国帝国主义构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10.华盛顿会议:一战后的帝国主义列强就建立远东国际新秩序、平衡列强在远东矛盾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

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等9国参加了在华盛顿召开的远东国际会议,会议由美英法意日五国所把持控制。

会议主要达成了三个条约,即《四国公约》、《五国条约》以及《九国公约》。

《四国公约》确定了列强在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上的军备水平与防务现状。

《五国条约》则规定了美英法意日五国海军军备的发展规模与比例,即五国战列舰总吨位的发展比例是 5 : 5 : 3 : 1.75 : 1.75。

《九国公约》则将中国由日本帝国主义独占变为几个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

华盛顿会议作为巴黎和会的继续,是帝国主义调整其远东利益、建立远东新秩序的一次重要实践。

它和巴黎和会一起,构成了帝国主义维持一战后世界秩序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1.十四点计划: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计划。

体现了美国对战后世界的构想。

主要内容:战后世界应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抵制并消除苏俄影响;实现民族自决;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等。

计划表明,美国企图利用其经济优势冲出美洲,打破长期以来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国际格局,争夺世界霸权;也是对威尔逊政治理想的诠释。

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不参加国际联盟,这标志着“十四点计划”的失败。

12.《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盛顿会议上就限制远东地区其海军规模而订立的国际条约。

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五国订立《五国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五国条约》。

经过协商,美英法意日五国商定了其海军装备的发展比例是5 : 5 : 3 : 1.75 : 1.75这一总原则。

而且条约还对各国战列舰、航空母舰的排水量进行了限定,规定维持美国与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属地以及岛屿、英帝国在太平洋地区统治范围内的防务现状。

《五国条约》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矛盾与冲突,缓和了由于列强海军军备竞赛而给太平洋地区带来的紧张局势。

但条约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列强的利益冲突。

13.《九国公约》:在华盛顿会议上帝国主义协调其在华利益的所达成的国际协定。

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会议上,协约国帝国主义订立了《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简称《九国公约》。

公约提出,各国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同时提出,在中国全境内各国商业与实业之机会均等均等,各国在与中国的双边与多边的关系不得妨碍“门户开放”政策以及“机会均等”的原则等等。

《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的领域完整与行政主权,但在事实上却使中国陷入更深的殖民统治当中,它把中国由日本帝国主义单独占领变成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之中。

14.《拉巴洛条约》:1922年4月16日,协约国代表们在热那亚唾沫飞溅,十分恼火。

他们聚会讨论欧洲的财政改组。

他们希望强迫苏维埃俄国偿还沙皇的债务。

在热那亚的会议几乎尚未开始时,协约国惊悉德国和苏联代表正在附近的拉已洛会谈,甚至已签订一项新条约。

德外长沃尔特-拉特玲和接替托洛茨基的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达成协议。

德国同意成为第一个承认苏联的国家。

两国都赞成取消战前的所有债务,并放弃战时所谜出的要求。

德国还接受了非常有利的贸易特许权。

拉巴洛会议已破坏了热那业会议,协约国不知新条约是否也将破坏凡尔赛条约1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协约国帝国主义在一战后所确定的国际新秩序。

从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到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的和平条约,构筑了新的战后国际关系体系。

在这一新的国际秩序中,英法在欧洲确定了其统治地位,美国则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确定了其优势地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在力量对比关系变化后重新调整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继续。

这一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政治剥夺与经济压迫的基础上,是一个新的殖民体系,而且排斥和反对苏联,注定是失败的。

二战的爆发宣告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破产。

16.《莱茵保安公约》:1925年12月1日《洛迦诺公约》的各项文字正式签字,其主要内容包括:洛迦诺会议最后议定书;德、比、法、意、英《相互保证条约》,又称《莱茵保安公约》,规定德、法、比互相保证德比、德法边界不受侵犯,遵守《凡尔赛和约》关于莱茵区非军事化的规定,英意充当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

17.鲁尔危机:德国与法比等协约国围绕赔款问题而发生的矛盾与冲突。

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确定了德国的战争赔款原则,并于1921年1月由赔款委员会确定了德国赔款的总额。

围绕赔款问题,德国与协约国之间产生了严重冲突。

1923年1月23日,法国与比利时借口德国不履行赔款协定,出兵占领了德国重工业区鲁尔。

鲁尔被占领这一事件,引发了德国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及社会动荡,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英美的调停下,最终鲁尔危机以法比军队的撤退而结束。

鲁尔危机给德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也使法国丧失了其对德事务的主动权。

18.魏玛宪法: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

主要内有:①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实行共和政体,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②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当德国公共秩序受到威胁时,总统有权使用武力。

这为统治阶级剥夺公民的自由权利提供了宪法依据。

④总统每七年一任,由直接选举产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