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的色散特性的研究实验报告

光的色散特性的研究实验报告

光的色散特性的研究光线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介质的分界面(如平面镜、三棱镜等的光学面)时,就要发生反射和折射,光线将改变传播的方向,在入射光与反射光或者折射光之间就有一定的夹角。

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等正是这些角度之间的关系的定量表述。

一些光学量,如折射率、光波波长等也可通过测量有关角度来确定。

因而精确测量角度,在光学实验中显得尤为重要。

分光计是用来精确测量入射光和出射光之间偏转角度的一种光学仪器,可用它来测量折射率、光波波长、色散率等。

分光计的基本部件和调节原理与其它更复杂的光学仪器(如摄谱仪、单色仪等)有许多相似之处,学习和使用分光计也为今后使用精密光学仪器打下良好基础。

分光计装置较精密,结构较复杂,调节要求也较高,这对初学者来说,往往会感到困难些。

但只要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现象,了解分光计的基本结构和测量光路,严格按调节要求和步骤耐心进行调节,就一定能够达到较好的要求。

本实验是在实验3-14用衍射光栅测量光的波长实验基础上的一个实验项目,有关分光计的结构、使用方法和调节步骤请认真阅读实验3-14中的相关内容。

【预习提示】1.复习实验3-14中分光计的调节方法和步骤,明确分光计的调节要求。

2.用三棱镜调节分光计时,三棱镜应按什么位置放在载物台上?这样放的好处何在?3.如何判断偏向角减小的方向?如何寻找最小偏向角位置?跟踪谱线时能否将载物台(游标盘)与望远镜同时旋转?【实验目的】1.在实验3-14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掌握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2.掌握用最小偏向角法测定三棱镜对各色光的折射率。

3.观察色散现象,测绘三棱镜的色散曲线,求出色散曲线的经验公式。

【实验原理】本实验中应该首先搞清楚以下几个概念:⑴视差:所谓视差是指当两个物体停止不动时,改变观察者的位置,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有明显移动的现象。

在光学仪器的调节中,当人的眼睛从一侧移到另一侧时,像相对于分划板的十字叉丝有明显的移动,即出现视差,说明像与十字叉丝不在同一平面。

如果当眼睛移到右边时,像就移到十字叉丝的左边,说明这时的像是在眼睛与十字叉丝之间;如果当眼睛移到右边时,像就移到十字叉丝的右边,说明这时像是在十字叉丝之前。

反之,如果眼睛左右移动时,像与十字叉丝之间没有相对移动,像与十字叉丝就在同一平面,说明聚焦已经调好。

因此,光学实验中常根据视差现象来判断像与物是否共面。

⑵平行光:当点光源正好处在凸透镜焦平面上时,由点光源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将形成一束平行光。

⑶自准法:当光点(物)处在凸透镜的焦平面上时,它发出的光线通过透镜后将形成一束平行光。

若用与主光轴垂直的平面镜将此平行光反射回去,反射光再次通过透镜后会聚于透镜的焦平面上,其会聚点将落在光点相对于光轴的对称位置上。

1.用最小偏向角法测量三棱镜的折射率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即发生折射,其相对折射率由入射角的正弦和折射角正弦之比确定。

由于仪器不能进入棱镜之中观测折射光,故只好让光线经过棱镜的两个界面回到空气中来,再来测量某一单色光经过两次折射后产生的总偏向角。

如图4-5-1所示,一束平行单色光LD 入射到顶角为α的三棱镜的AB 面上,经过两次折射后由另一面AC 沿ER 方向射出,则入射光线LD 和AB 面法线方向的夹角1i 称为入射角,出射光线ER 和AC 面法线的夹角4i 称为出射角。

入射光线LD 与出射光线ER 之间的夹角δ称为偏向角。

当三棱镜顶角α一定时,偏向角δ的大小是随着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的。

可以推证,改变光线的入射角时,可以找到一个最小偏向角δmin 。

若调节三棱镜使入射角1i 等于出射角4i ,这时根据折射定律可知23i i =,与此相应的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之间的夹角最小,称为最小偏向角,记为δmin 。

由图4-5-1可知:1243()()i i i i δ=-+-当14i i =,23i i =时,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相对于棱镜呈对称分布。

用δmin 代替δ,则有:δmin =212()i i -又因为此时:顶角2322i i i α=+=,故得:22i α=min 12i δα+=所以,棱镜对该单色光的折射率由折射定律可写成: 图4-5-1三棱镜光路图min 121sin ()sin 21sin sin 2i n i δαα+==(4-5-1) 根据式(4-5-1),只要测出顶角α和最小偏向角δmin ,便可求得对于所用波长的光线,该棱镜玻璃相对于空气的折射率n 。

2.色散及色散特性早在1672年牛顿用一束近乎平行的白光通过玻璃棱镜时,在棱镜后面的屏幕上观察到一条彩色光带,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它表明:当入射光不是单色光时,虽然入射角对各种波长的光都相同,但出射角并不相同,表明折射率也不相同。

物质的折射率与通过物质的光的波长有关,对于不同波长的光线有不同的折射率n ,即折射率n 是波长λ的函数。

折射率随波长而变的现象称为色散。

介质的折射率n 随波长λ的增加而减小的色散称为正常色散。

对于一般的不带颜色的透明材料而言,在可见光区域内,都表现为正常色散。

描述正常色散的公式是科希(Cauchy )于1836年首先得到的:24BCn A λλ=++(4-5-2)这是一个经验公式,式(4-5-2)中A 、B 和C 是由所研究的介质特性决定的常数。

对一种玻璃材料所做出的折射率和波长的关系曲线称为它的色散曲线。

本实验通过对光的色散特性研究,绘出三棱镜的色散曲线,并求出该色散曲线的经验公式。

在光谱分析中,常用的色散元件有棱镜和光栅,它们是分别用折射和衍射的原理进行分光的。

本实验用棱镜作色散元件。

如果用复色光照射,由于三棱镜的色散作用,入射光中不同颜色的光射出时将沿不同的方向传播,各色光分别取得不同的偏向角。

这样用望远镜观察出射光线,各色光将成像于不同的位置,在视场中看到一条条单色狭缝像。

每条单色像称为一条谱线,谱线的总和称为光谱。

由于所用的色散元件为棱镜,故这种光谱称为棱镜光谱。

实验中,把汞灯所发出的光谱谱线的波长值作为已知(波长如表4-5-1所示),测量出各谱线通过三棱镜后所对应的最小偏向角δmin ,由式(4-5-1)计算出与之对应的折射率n ,在直角坐标系中做出三棱镜的n (λ)-λ色散曲线。

根据色散曲线的形状与数学中各函数曲线相比较,初步得出n (λ)-λ的函数关系,用最小二乘法求出方程中的系数,最后求得n (λ)-λ之间的色散经验公式。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各种不同的光学仪器对色散的要求是不同的。

比如照相机,显微镜等的镜头要求色散小,色差小。

而摄谱仪和单色仪中的棱镜则要求色散大,使各种波长的光分得较开,以提高仪器的分辨本领。

【实验器材】分光计、三棱镜、汞灯等。

【实验内容与要求】1.分光计的调节实验之前,详细阅读实验3-14中所介绍分光计的构造、读数方法、调整方法。

根据分光计的调节原理,调节分光计应满足以下四个要求:①望远镜能接收平行光,或称望远镜聚焦于无穷远 即远处的物体成像于望远镜焦平面上。

②平行光管发出平行光 即狭缝的位置刚好位于平行光管的焦平面上。

③望远镜光轴和平行光管光轴都与分光计的中心轴垂直。

2.待测件的调整待测件三棱镜的两个光学表面的法线应与分光计中心转轴垂直。

为此,可根据自准原理,用已调好的望远镜来进行调整。

将三棱镜放置在载物台上,并且使三棱镜的三条边分别垂直于载物台下面的三个螺钉b1、b2、b3的连线组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如图4-5-2所示),然后转动载物台(不动望远镜),使三棱镜的一个折射面(如AB 面)正对望远镜,调节载物台下的螺钉b1(注意:此时望远镜已调节好,不能再调其水平螺钉),使AB 面与望远镜光轴垂直,即达到自准。

然后再旋转载物台,使棱镜的另一折射面(如AC 面)正对望远镜,调其螺钉b3来使AC 面与望远镜垂直,即达到自准(注意:因螺钉b2会影响图4-5-2 三棱镜的放置已调好的AB 面,故不能调b2),并反复校核几次,直到转动载物台时,由两个折射面反射回来的十字像与分划板上方的十字刻线相重合为止,这样三棱镜两个光学表面与分光计中心转轴已垂直。

3.测量三棱镜的顶角α测量顶角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即自准法和反射法(或平行光法)。

(1)自准法:当三棱镜的两个折射面都达到自准后,就可按照图4-5-3转动望远镜,先使望远镜的光轴与棱镜的AB 面垂直(此时AB 面反射的十字像应与分划板上方的十字刻线重合),固定望远镜记下度盘两边角游标的读数θ1、θ2。

然后再转动望远镜,使其光轴与AC 面垂直(AC 面反射的十字像亦应与分划板上方的十字刻线重合),固定望远镜。

记下两边游标读数θ10、θ20,两次读数相减即得顶角α的补角φ,从而得:α=180o -ϕ[]1102201()()2ϕθθθθ=-+- 稍微变动载物台的位置,重复测量多次,分别算出各次测量的顶角,然后求出顶角的平均值。

注意:测量顶角后,应去掉目镜照明器上的光源。

(2)反射法(或平行光法)(选做):把三棱角的顶点A 重合或靠近载物台中心,并对准平行光管(如图4-5-4所示),使平行光管射出的一束平行光被三棱镜的两个光学面AB 、AC 反射,将望远镜先后分别对准AB 及AC 面上的反射光线,使狭缝像的中心落在分划板中间的十字刻线的交点上,分别记下两边游标读数。

由反射定律和几何关系可以证明光线1,2的夹角φ为:2ϕα=设光线1,2的两个游标读数分别为θ1,θ2和θ10,θ20,则11022011[()()]24αϕθθθθ==-+- (4-5-3)4.测量各色谱线的最小偏向角δmin(1)用汞灯照亮狭缝,将三棱镜的顶点A 放置在载物台的中心位置或中心位置附近,转动载物台使三棱镜处在图4-5-5的位置(光学面AB 大致与入射光线垂直),根据折射定律,判断折射光线的出射方向,并将望远镜移到此方向寻找各色光谱线。

(2)找到谱线后,把载物台连同所载的三棱镜一起缓慢往偏向角减小的方向转动,当三棱镜转到某一位置时,谱线不再移动;继续使三棱镜沿原方向移动,谱线不再沿原方向移动,反而向相反方向移动,亦即偏向角变大。

在这个转折点上三棱镜对该图4-5-3自准法测量顶角图4-5-4反射法测量顶角图4-5-5最小偏向角的测量谱线而言,就处在最小偏向角的位置了。

固定载物台,微调望远镜,使其分划板中间的十字刻线的交点准确对准谱线中心(如图4-5-5中1的位置),记下两个游标的角度读数θ1和θ2。

(3)转动望远镜至图4-5-5中2的位置,使分划板中间的十字刻线交点对准平行光管狭缝像的中点,记下两个游标的角度读数θ10和θ20,望远镜在1和2两位置角度读数之差就是望远镜转过的角度,即三棱镜对该谱线的最小偏向角δmin 。

为了消除仪器的“偏心差”,应该取两个游标中测出的角度的算术平均值,这才是该谱线的实际最小偏向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