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6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01思维导图02知识梳理一、官渡之战1.背景:___________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____________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曹操和袁绍都想并对手,称雄北方。

2.时间和地点:200年,双方在____________进行决战。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____________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4.背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

5.时间:____________年。

6.交战双方:曹操的军队和孙刘联军。

7.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胜曹军。

8.影响:为____________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9.背景: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完成了____________的统一。

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________、________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________的势力范围。

10.形成:220年,曹操的儿子________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

221年,刘备在________称帝,国号,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________。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11.三国经济的发展:(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________(2)孙吴开发江东,________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________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________的联系。

(3)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________的开发。

易错易混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发生在东汉末年。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军阀,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在他死后,他的儿子曹丕于220年建立魏国,东汉结束。

此后历史进入三国时期。

拓展延伸1.三国鼎立局面的积极作用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是天下大乱后的局部统一。

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在推动三个相对独立地区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2.《三国演义》与真实历史的联系《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由于创作需要、作者喜好以及人物性格需要等原因,小说内容多少会改变历史的真实性。

但这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某些史实。

但是小说不等于真实历史。

3.《三国演义》中的山西名人王允(今山西祁县),成功策划了对董卓的刺杀;关羽(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张辽(今山西朔州市),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徐晃(今山西洪洞县东南),曹魏“五子良将”之一。

03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B.招募流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势力不断增强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的支持D.官渡之战,打败强敌袁绍2.(2019秋·运城芮城县期末)“经过一年多的对峙,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上述材料评述的是( )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3.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拥兵十万,战马万匹,曹操集结到的兵力不过三四万人,但曹操却能够大获全胜,你认为曹操获胜的原因主要在于( )A.采取了正确的战术B.军事力量强大C.得到了人民的支持D.袁绍刚愎自用4.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如表中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牧野之战5.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在赤壁之战中兵力雄厚却惨遭失败,相比之下,你认为曹操应吸取的主要教训是( )A.多鼓舞士气B.切勿骄傲轻敌C.稳定后方D.士兵疲惫,不宜作战6.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D.最终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7.读图,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名称正确的是( )A.蜀、吴、魏B.魏、蜀、吴C.魏、吴、蜀D.吴、魏、蜀8.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似之处有( )①以少胜多②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③两次战役胜利的一方都和使用“火”有关④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⑤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的参与A.①②④B.③④⑤C.①③⑤D.①②⑤9.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国时期,祖国大陆就与台湾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促进祖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政权是( )A.魏国B.西汉C.吴国D.蜀汉10.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后,三国采取了休养生息的各项举措。

下列不属于三国采取的措施是( )A.曹操采用屯田,组织军民从事农业生产B.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C.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D.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11.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如表中不完全符合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历史实际情况的一项是( )12.之所以说三国鼎立是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其依据是( )A.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B.局部统一,为新王朝的建立创立了条件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二、材料解析题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1)材料一中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与材料二中的“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是否为同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假如是,那么揭示的是什么社会现象?材料二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2)材料二中“然操遂能克绍”所指事件发生在何时?有什么影响?(3)材料二中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中的“天子”是谁?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取得了哪方面的优势?(4)从材料二看,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这一建议在哪次战役中得以实施?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2)两则材料中的“三国”指的是哪三国?请用图示法表示出三国的地理位置。

(3)材料二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战役有关?说出这次战役发生的时间和影响。

(4)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

答案:第16课三国鼎立知识梳理1.东汉;曹操2.官渡3.统一北方5.2088.三国鼎立9.北方;四川;云贵;福建;广东;湖北;湖南10.曹丕;魏;成都;汉;建业11.(1)兴修水利;(2)造船业;卫温;台湾;(3)西南地区课后作业1.A2.A3.A4.C5.B6.B7.B8.C9.C 10.A 11.A 12.B13.(1)是同一时期的社会现象。

揭示的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民不聊生、尸骨遍地的悲惨社会现象。

(2)时间:公元20年。

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汉献帝。

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4)联吴抗曹。

赤壁之战。

14.(1)诸葛亮。

因为他足智多谋,心怀天下,对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言之有理即可)(2)魏、蜀、吴。

(3)赤壁之战。

208年。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轻敌自满自大;孙刘联军采用正确的战术;全国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