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九年级月考语文试卷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
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而的点睛之笔。
A.用心别树一帜浑成B.匠心别树一帜饱满C.匠心别有洞天浑成D.用心别有洞天饱满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自共享公共单车项目“摩拜单车”在武汉运营以来,因外观时尚、轻便易行、收费廉价、随借随还等优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B.“一带一路”描绘了一幅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蓝图,它不仅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而且将为世界经济积蓄巨大的能量。
C.宜春举全市之力,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的原则,大力推进中国锂都的建设。
D.据了解,今年饶州区栀子花旅游节推后,是由于今春的天气寒冷花期推迟。
3.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A.武汉的天气不停地变化,让人无所适从。
今天还是艳阳高照,明天就可能是寒风凛冽,分分钟让你冻成狗。
B.春运伊始即逢大中专院校放假和务工人员集中返乡,学生流、务工流相互叠加,客流高峰将呈现来得早、时间长、峰值高的特点。
C. 武汉首条BRT快速公交示范线----雄楚大道BRT,昨日启动实地模拟演练,标志该线路进入最后冲刺,有望月底正式通车。
D. 食无定味,适口为佳,美好语言的标准必须遵循两条:有效,悦耳。
在人人想着创新的年代,自觉认知与坚守语言的底线,或许才能让我们的母语故乡变得更加美好。
4.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A、第一、第二句的意思是山川依旧,但石头城往昔的繁荣已空无所有。
B、第二句用拟人的手法写“潮水”,它拍打着城郭,仿佛也感觉到了古城的荒凉冷落,也默默地退去。
C、第三、四句中的“旧时月”、“还过”,点出明月也已失去往日的光辉,但它仍留恋故都过去的豪奢繁华。
D、全诗句句写景,但景物中处处流露作者对繁华易逝、世事沧桑的感慨,含蓄蕴藉。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4-6题(每小题3分,共9分)文化的生与死费孝通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
“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
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
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性。
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觉、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
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
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数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
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简、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这事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
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
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建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
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
“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
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的土壤。
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势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
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
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
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父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
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
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
比如,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立时突然开始的,而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
5.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如果没有人的群体性,文化就不会得以保存和传递。
B.一个人可以“不朽”,因为有文化的作用;一个社会可以不死,因为有文化的存在。
C.文化是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和知识财富,与个体的人生经验、感受无关。
D.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美国社会结构的构建,其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是不同的。
6.下列各项关于“文化的历史性”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的传递是一种历史过程。
B.个体接受在历史上逐步积累的文化。
C.历史文化不仅包含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还包含“社会”的传承。
D.学习文化,继承文化中要不断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能有创新。
7.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
B.一个国家失传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
C.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
D.传统的宣纸生产工艺,既是前人生产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每小题3分,共9分)第五伦传(节选)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
建武二十七年,举孝廉。
光武召见,甚异之。
帝问以政事,伦因此酬对政道,帝大悦。
明日,复特召入,与语至夕。
帝以为扶夷长,未到官,追拜会稽太守。
虽为二千石,躬自斩刍①养马,妻执炊爨②。
受俸裁留一月粮,余皆贱贸与民之贫羸者。
迁蜀郡太守。
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掾吏③家资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
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④,于是争赇⑤抑绝,文职修理。
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时以为知人。
肃宗立,代牟融为司空。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
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节选自《后汉书·第五伦传》)【注】①斩刍:切草。
刍,喂牲口的草。
②炊爨:做饭。
炊爨,灶。
③掾吏:汉以后指各州县设置的属官。
④处曹任:担任部门职务。
⑤赇:贿赂。
8.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余皆贱贸与民之贫羸者贸:卖。
B. 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简:选择。
C. 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见:看。
D. 或问伦曰:“公有私乎?”或:有人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言事无所依违/ 诸子或时谏止/ 辄叱遣之/ 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亦并封上B. 言事无所依违诸子/ 或时谏止/ 辄叱遣之/ 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亦并封上C. 言事无所依违/ 诸子或时谏止/ 辄叱遣之吏人/ 奏记及便宜者/ 亦并封上D. 言事无所依违诸子/ 或时谏止/ 辄叱遣之吏人/ 奏记及便宜者/ 亦并封上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五伦受到皇帝喜爱。
他回答光武帝为政之道,光武帝很高兴,第二天又召见他,与他一直谈到晚上。
B. 第五伦选用人才有方。
他淘汰有钱的官员,选拔贫寒有节操的人为官,他举荐的人很多受到朝廷重用。
C. 第五伦为官受到赞誉。
他生性诚实,在位的时候以清正廉洁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朝的贡禹。
D. 第五伦自认为有私心。
他说,有人因选拔官员送他千里马,他虽然没有接受,但也不任用送马的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翻译句子(4分)11.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五、名著阅读(6分)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12、13题。
在厂子里,他可是交了朋友;虽然不大爱说话,但是不出声的雁也喜欢群飞。
再不交朋友,他的寂寞恐怕就不是他所能忍受的了。
他的烟卷盒儿,只要一掏出来,便绕着圈儿递给大家。
有时候人家看他的盒里只剩下一支,不好意思伸手,他才简截的说:“再买!”赶上大家赌钱,他不象从前那样躲在一边,也过来看看,并且有时候押上一注,输赢都不在乎的,似乎只为向大家表示他很合群,很明白大家奔忙了几天之后应当快乐一下。
他们喝酒,他也陪着;不多喝,可是自己出钱买些酒菜让大家吃。
以前他所看不上眼的事,现在他都觉得有些意思——自己的路既走不通,便没法不承认别人作得对。
朋友之中若有了红白事,原先他不懂得行人情,现在他也出上四十铜子的份子,或随个“公议儿”。
不但是出了钱,他还亲自去吊祭或庆贺,因为他明白了这些事并非是只为糟蹋钱,而是有些必须尽到的人情。
在这里人们是真哭或真笑,并不是瞎起哄。
那三十多块钱,他可不敢动。
弄了块白布,他自己笨手八脚的拿个大针把钱缝在里面,永远放在贴着肉的地方。
不想花,也不想再买车,只是带在身旁,作为一种预备——谁知道将来有什么灾患呢!病,意外的祸害,都能随时的来到自己身上,总得有个预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