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响音乐赏析7交响曲

交响音乐赏析7交响曲

第七部分
————交响曲
什么是交响曲?
交响曲是通过综合运用并挖 掘各种乐器性能及表现力,来塑 造音乐形象,体现作曲家内心情 感和思想理念的大型器乐套曲形
式,属于器乐体裁的一种。
交响曲的体裁特征
音乐导赏 《第四十五“告别”交响曲》(升f小调) 第四乐章
这是海顿小调作品中极为出色的一部作品,乐曲主要刻画 了伤感与激越的音乐形象,充满了悲戚的戏剧性情绪。第 四乐章,急板,升f小调,2/2拍子,奏鸣曲式。终乐章分 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交响曲通常的终乐章形式,以极 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第二部分为慢板,3/8拍子,这是最后附加的部分,体现 出曲名“告别”的含义。 最后的十四小节,由两个继续演奏着的第一小提琴,在安 静而孤寂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音乐导赏
《第九(合唱)交响曲》(d小调 作品125号)第四乐章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 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 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 ,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
音乐导赏
《第九(合唱)交响曲》(d小调 作品125号)第四乐章
此曲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因为乐曲第四乐章加入 了大型合唱,故后人称之为“合唱交响曲”。这是贝多芬音 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 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 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 、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 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 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 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
音乐导赏
《第六“悲怆”交响曲》(b小调 作品74号 )第一乐 章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 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的音乐是俄 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
柴科夫斯基的创作前期倾向于表现对光 明欢乐的追求和信心,后期则更倾向于表现深 入的悲剧性。
音乐导赏
《第五交响曲》(升c小调 )第四乐章
《第五交响曲》作于1902年,1904年在科隆首演时, 马勒亲自指挥。作品因演出时需要庞大的乐队,而且把 交响乐的某些手段扩大到极度,所以在当时曾被称为《 巨人交响曲》。这部作品的首演标志了马勒音乐风格的 成功转型。它是马勒中期的三部曲的开篇,正是这三部 作品把交响乐的体裁发挥到了极致。
音乐导赏
《第五号“革命”交响曲》(d小调 Op.47)第一乐 章
此曲创作于1937年,同年11月在列宁格勒首演。肖斯 塔科维奇本人称这部作品是“一个苏联艺术家对于公正批 评的实际的,创造性的回答。”该曲规模宏大,风格鲜明 ,具有“贝多芬的精神”,因此此曲也常被比拟为《命运 交响曲》,或被评为“新贝多芬风格”的交响曲。虽然此 曲的直接理念被认为是“人性的设定”,但是乐曲并不设 标题,而以纯音乐构成。
音乐导赏
《第25号交响曲》(g小调 K183/173dB)第一乐章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 的代表人物之一。曾经被誉为“音乐神童”。 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 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 命力。
音乐导赏
《第25号交响曲》(g小调 K183/173dB)第一乐章
音乐导赏
《第六“悲怆”交响曲》(b小调 作品74号 )第一乐 章
《悲怆》交响曲反映了主人公的悲惨境遇,表现了个人 的苦难、斗争、愤怒、抗议以及对生活、幸福、欢乐和爱 情的热烈探求,但足晦暗的力量终于将悲剧的主人公拖向 死亡。作曲家内心的痛楚、逐渐熄灭的绝望、郁郁寡欢的 断肠愁绪被表达的淋漓尽致。悲剧是深沉的,深沉是美的 极致,而美则是一种照耀人生苦难的光明。悲与美共生、 冲撞、互补、辉耀,这就是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的哲 学,是蕴藏在绝望背后的神奇微笑。
推荐欣赏曲目
1、海顿 G大调第94号交响曲“惊愕” 2、海顿 d小调第一零一交响曲“时钟” 3、莫扎特 g小调第40交响曲“维特” (K550) 4、莫扎特 C大调第41号交响曲“朱庇特” (K551) 5、贝多芬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Op.67) 6、贝多芬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Op.68) 7、勃拉姆斯 c小调第一交响曲 (作品68号) 8、德沃夏克 e小调第九号交响曲《自新大陆》 9、马勒 a小调大地之歌交响曲 10、西贝柳斯 d小调第六交响曲(OP.104)
音乐导赏
《第二号“田园”交响曲》(D大调 OP.43)第四乐 章
《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完成于1902年,虽然有受到勃 拉姆斯《第二交响曲》(也是D大调,而且配器几乎相同) 和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影响,但西贝柳斯在音乐语 言上,却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尤其偏好踏步一般的旋律 架构和音阶和声,赋予音乐一种明显的庄严感。就情感 层面而言,《第二交响曲》和其他交响曲截然不同,乐 曲中洋溢着变化多端的芬兰民族精神,能快速地在乐观 和悲观两极之间转化。
音乐导赏
《第二号“田园”交响曲》(D大调 OP.43)第四乐 章
让·西贝柳斯(Jean·Sibelius,1865-1957) ,芬兰著名音乐家,民族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 音乐晚期重要代表。他的音乐作品体裁多样, 题材广泛,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 的民族特色,这些反映芬兰民族精神的音乐作 品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作曲家的地位,并在世界 音乐文化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音乐导赏
《第五交响曲》(升c小调 )第四乐章
古斯塔夫·马勒 (GustavMahler,1860- 1911),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及指挥家。 马勒的交响曲在形式上具有构思宏伟,规 模庞大的特点,只有巨型的交响乐队才能 演奏;在风格上,他力求发展维也纳古典 交响乐的传统,作品现象鲜明,题《第五号“革命”交响曲》(d小调 Op.47)第一乐
德米特里·德米章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 维奇(1906-1975)原苏联时期杰出的 作曲家、钢琴家。20世纪世界著名作曲 家之一;他的创作,体裁多样,题材广 泛,音乐构思和发展规模宏大,大型的 、标题性的作品(包括交响曲)占主导 地位。特别是15部交响曲使他享有20世 纪交响乐大师的盛誉。他在通俗音乐领 域同样是一位能手,他的歌曲《相逢之 歌》(1932)成为30年代苏联群众歌曲 大繁荣的先声。
这部作品一开始的四个小节中,那种动荡不安的切 分音便显现出此曲带有的独特而鲜明的“狂飙”特征,采 用了曼海姆乐派所提倡的“曼海姆火箭”(Mannheim Rocket,或译作“曼海姆式上升”)技巧,即是利用分 解和弦,以短时间由低音区上行到高音区,当时来说 是非常前卫的写作手法。随着曲目的行进,我们会越 发感觉其身上所体现出的迥异个性,在这个乐章随后的 反复部分中,双簧管独奏表现出的长音,凄凉而哀伤 ;第三部分转为大调,持续着敲打的声响,有逐渐接 近的感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