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总论第七版
医学影像学总论
慨念
• 疾病诊断 • 介入微创诊断 • 介入治疗
医学影像学范畴
放射诊断学
常规 X 线检查 数字化检查技术 CR DR DSA CT MRI
介入放射学 超声医学 核医学
X
USG
CT
MRI
DSA
PET
医学影像学
放射 X- ray
超声 US
胰腺
计算机体层摄影
C T
磁共振成像 MRI
含气组织、脂肪、软组织(包括液体 )、骨骼
穿透性特点:
波长越短 物质密度越低 物质厚度越薄
穿透性愈大 愈易穿透 愈易穿透
荧光效应
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如硫化锌镉及钨 酸钙等),使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即X 线作用于荧光物质,使波长短的X线转换 成波长长的荧光,这种转换叫做荧光效应 。这个特性是进行透视检查的基础。
感光效应
涂有溴化银的胶片,经X线照射后,可以感 光,产生潜影,经显、定影处理,感光的溴化 银中的银离子(Ag+ )被还原成金属银(Ag) ,沉淀于胶片的胶膜内。此金属银的微粒,在 胶片上呈黑色。而未感光的溴化银,在定影及 冲洗过程中,从X线胶片上被洗掉,因而显出 胶片片基的透明本色。依金属银沉淀的多少, 便产生了黑和白的影像。所以,感光效应是X 线成像的基础。
核医学
PET
介入放射 学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介入放射学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右侧肾脏包膜下血肿穿
影像诊断临床应用价值
• 借助影像明确诊断 • 排除或确定疑似诊断 • 对确诊病例明确范围、类型、分期 • 治疗后复查 • 高危人群体检 • 普通人群体检
X线的产生
X线是由高速运行的电子群撞击物质突 然被阻止时产生的。因此它的产生必须 具备3个条件: 1、自由活动的电子群 2、电子群以高速运行 3、电子群在高速运行时突然受阻。
具体说,X线是在真空管内高速行进成束的 电子流撞击钨(或钼)靶时而产生的。
总论
二、X线设备与X线成像性能
X线管球结构
※ X线机的类型虽不同,但基本
(三)X线影像的形成
• 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在荧光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 像,因为其具备了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 X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 这样才能穿透被照射的 组织
• 被照射的组织结构必须存在着密度差异 这样在 穿透过程中被吸收后剩余下来的X线才会有差别
• 这个有差别的剩余X线仍是不可见的,必须经过 显像过程
X线图象的形成
X线
几个概念
1 物质密度:取决与物质的性质,与 其本身比重呈正比。
术语:用密度的高、低来表达 影像的白与黑。
2 人体密度:由高到低: 骨骼 软组织(含液体) 脂肪 气体四类。
3 影像密度:受物质密度+被照器 官与组织的厚度影响
由于人体的密度不同,X线穿透人体各 种组织结构时,其穿透程度由强到弱的 次序是:
第一节 X线成像
一、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一)X线的产生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具有很高 能量,肉眼看不见,但能穿透不同物质,能使 荧光物质发光的射线。因为当时对这个射线的 性质还不了解,因此称之为X射线。为纪念发 现者,后来也称为伦琴射线,现简称X线(Xray)。
1895年 德国伦琴(Röentgen)发现X线 1896年 X线始用于临床医学 1901年 获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构造则不外X线管、变压器和控 制器三部分。
X线的发生程序
接通电源
X线管两极提供 高压电
X线 1%
降压变压器
产生自由电子 云集在阴极附近
电子束撞击 阳极钨靶 原子结构
X线管灯丝 加热
自由电子 受强力吸引 形成电子束
热能 99%(二)X线来自特性X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波长范围 为0.0006—50nm。目前X线诊断常用的X线 波长范围为0.008-0.031nm(相当于40150KV时)。在电磁辐射谱中,居γ射线与 紫外线之间,比可见光的波长要短得多,肉 眼看不见。
第一章、影像诊断学总论
第一节:X线成像 一、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二、X线设备与X线成像性能 三、X线检查方法 四、X线检查安全性 五、X线图像特点
第二节: X线计算机体层(CT)成像 第三节:超声成像 第四节:磁共振成像
第一章、影像诊断学总论
• 第五节: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比较与综合应用 • 第六节:图像观察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 • 第七节:影像诊断申请与诊断报告的应用 • 第八节:PACS与信息放射学 • 第九节:分子影像学
X线除上述一般物理性质外,X线还具有 以下几方面与X线成像相关的特性:
1、穿透性 2、荧光效应 3、感光效应 4、电离效应
穿透性
• X线波长很短,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穿透 一般可见光不能穿透的各种不同密度的物质, 并在穿透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即衰减。 X线的穿透力与X线管电压密切相关,电压愈高 ,所产生的X线的波长愈短,穿透力也 愈强; 反之,电压低,所产生的X线波长愈长,其穿 透力也弱。另一方面,X线的穿透力还与被照 体的密度和厚度相关。X线穿透性是X线成像的 基础。
介入放射学临床应用价值
• 不适合内、外科治疗的疾病治疗 • 不愿意接受外科治疗的疾病治疗 • 二期手术前治疗 • 某些疾病介入治疗优于内外科治疗 • 某些疾病的首选治疗手段 • 穿刺活检-病理诊断
介入治疗限度
• 恶性肿瘤不能彻底治疗 • 血管性疾病的再狭窄 • 某些恶性肿瘤仅能进行姑息治疗,对原发
病不能治疗
学习方法与运用--医学影像学
• 了解各种成像技术的原理与方法,优势与不足 • 了解各种影像检查的图像特点 • 了解各种影像检查的正常与异常表现 • 依据影像表现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与预后
学习方法与运用--介入放射学
• 基本概念与原理 • 适应症与禁忌症 • 并发症与疗效 • 科学选择介入治疗方法
电离效应
生物细胞特别是增殖性强的细胞,经 一定量的X线照射后可产生抑制、损伤、 甚至坏死。因此X线电离效应对人体有损 伤的一面,在正常使用X线时,应注意适 当的防护,另一方面电离效应可以应用于 肿瘤的放射治疗。
小结
X线特性:
X线是波长短的电磁波。
X线成像波长0.008~0.031nm
1.穿透性 成像基础 2.荧光效应 透视基础 3.摄影效应 摄影成像基础 4.电离效应 放疗和防护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