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一、知识讲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到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二、考点分析考向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空关着的残破房屋、人烟稀少的马路、几无船只的冷清码头……一派萧条的景象,2013年3月以来,这座苟延残喘的城市——底特律,已经走到破产的边缘。
底特律兴起的18世纪,内河水运是美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底特律和其所在的密歇根州,由亨利·福特首创的流水线作业,不仅带动了汽车产业的蓬勃兴盛,更使底特律因为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总部齐聚于此而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汽车之城”。
但是,随着本土普通轿车市场渐趋饱和,日、德车系国际竞争力日趋增强,雪上加霜的金融危机……下图示意美国部分地区。
(1)简述18世纪底特律成为重工业中心的区位优势。
(2)说出除交通和市场因素外,底特律20世纪成为“汽车之城”的主要原因。
(3)分析目前底特律城市衰落的主要原因。
答案(1)地形平坦(或水源充足);丰富的煤炭、铁矿;廉价水运;广阔市场。
(2)接近原料产地(或接近钢铁基地);先进的生产技术(或先进的生产方式);工业集聚。
(3)以汽车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国外新生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使汽车产业空间产生转移,国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底特律汽车市场萎缩(或金融危机);交通方式和布局的改变等。
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底特律位于五大湖沿岸平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根据图例可知,该地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靠近原料、燃料产地。
当时的运输以内河航运为主,这里有廉价水运、广阔市场,促使工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第(2)题,除交通和市场因素外,底特律20世纪成为“汽车之城”主要是接近原料产地,首创流水线作业,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三大汽车公司总部集聚于此,取得了工业集聚的效应。
第(3)题,底特律是传统工业区,产业以汽车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日、德等国新生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使汽车产业空间产生转移,国际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底特律汽车市场萎缩;现代工业发展,交通方式和工业布局的改变,加速了底特律的衰落。
三、跟踪训练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
据此回答1—2题。
1.有关图中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少,冬季流量增大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B.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第三产业的发展D.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4.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
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A.A—B—C B.C—A—B C.B—C—A D.B—A—C“互联网+工业”越来越被世人关注,下图示意工业1.0到4.0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
完成5—6题。
5.工业1.0和3.0分别对应的能源时代是A.木柴时代、煤炭时代 B.煤炭时代、木柴时代C.木柴时代、石油时代 D.煤炭时代、石油时代6.从工业1.0到4.0时代,工业A.对自然资源依赖性逐渐增强 B.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越来越多C.由集中到分散形成工业地域 D.企业之间信息联系逐渐紧密读长江中下游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回答7—8题。
7.阶段Ⅰ,该地“地广人稀”“江南卑湿”,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当时制约该地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有①稠密的水系②黏重的土壤③低湿的土地④湿热的气候⑤起伏较大的地形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8.从阶段Ⅱ到阶段Ⅲ,该地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的变化是A.传统工业数量减少,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上游地区延伸B.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布局在江南且向西延伸C.传统工业部门减少,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分散D.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布局在江北且向西延伸2013年7月,美国“汽车城”底特律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结合下图,回答9—11题。
9.早期有利于底特律经济发展的条件是A.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B.水陆交通便利C.开发历史悠久 D.石油资源丰富10.近年来,底特律人口大量外迁,人口急剧减少,其主要原因不包括A.区域竞争力下降 B.传统工业区的环境污染严重C.人口增长过快,环境人口容量小 D.传统产业衰退11.我国下列城市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与底特律相似的是A.杭州市 B.济南市 C.黄山市 D.大同市二、综合题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在不同时期变化较大(图a、b、c)。
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有了很大增加。
大量人口向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迁移,有一部分人口向黄土高原的山地移民。
据记载,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北部长城沿线植被为草原和荒漠草原。
(1)阅读图c,简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别说出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和明清时期到现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有何特点。
(3)根据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推测秦汉到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哪些变化。
【答案】1.A 2.D【解析】1.从阶段Ⅰ到阶段Ⅲ林地减少,耕地增加,森林的涵养水源能力减弱,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①正确;图中村庄发展为III阶段的中等城市,城市化发展快,到IV阶段发展为大城市,②正确,③错;我国东部河流,夏季为汛期,流量大④错;因此可以判断,选择A正确。
2.阶段Ⅲ为中等城市,到阶段Ⅳ发展为大城市,其周边主要发展城郊农业,产品有城市需求决定,因此市场是主要决定因素,D正确。
【答案】3.D 4.B【解析】3.读图可知,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减少的趋势,A错;人地关系基本协调,B错;工业化起步是源于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的发展,C错误;区域发展的初期即传统农业生产阶段,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D正确。
故选D。
学科~网4.区域发展过程中,三大产业的总体变化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降低,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
经过图中各点分别作三条边的平行线,所做平行线与边共有六个交点,每条边上较小值即该边所代表的产业类型的比重。
据此可确定该区域产业产业结构的演变顺序为C—A—B。
故选B【答案】5.D 6.D【解析】5.在工业1.0时,18世纪,创造了机器工厂的“蒸汽时代”,主要能源是煤炭;工业3.0时,处于20世纪70年代,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优势已经被石油和天然气取代,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
故选D。
6.从工业1.0到4.0时代,工业对自然资源依赖性逐渐减弱,A错误;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越来越少,对劳动力的技术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B错误;工业布局不完全是集中到分散形成工业地域,仍然存在集中布局的工业地域,C错误;进入工业4.0阶段后,“互联网+工业”现象日趋显著,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领域,企业之间信息联系逐渐紧密。
故选D。
【答案】7.D 8.D【解析】7.该流域为长江流域,早期发展缓慢,与稠密的水系、黏重的土壤、低湿的土地等自然因素有关;季风气候区,夏季都较湿热。
故选D。
8.读图做出判断,明显的变化是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布局在江北且向西延伸。
故选D。
【答案】9.B 10.C 11.D【解析】第9题、底特律开发较晚早期劳动力并不丰富石油资源也不丰富但是其位于五大湖沿岸水陆交通便利。
第10题、底特律人口外迁的原因在于传统产业衰退、环境恶化、区域竞争力下降;与环境人口容量无关。
第11题、人口外迁、环境恶化、经济衰退说明底特律处于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大同市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发展也处于转型阶段。
12.【答案】(1)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34°—40°之间,位于暖温带(或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黄河中上游地区;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2)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森林和草地面积显著减少,农业用地大量增加。
从明清时期到现在:草地恢复成效显著,农业用地有所减少。
(3)地面变得千沟万壑;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降水量减少,气温变化增大;植被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变得更贫瘠(或土壤侵蚀加剧),自然灾害加剧。
【解析】(1)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特点,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作答。
(2)需要认真阅读图示,对比不同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可以从林地、耕地、草地的变化等方面作答。
(3)需要认真阅读图示,对比不同时期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然后推测黄土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