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修)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修)

b 减少钙、磷吸收,增加尿排 → 血钙↓、血磷↓→ 骨质脱钙
[药动学] 脂溶性高
1 口服易吸收(除氟羟氢化泼尼松) 口服吸收速率与脂溶度成正比;
2 氢化可的松的PB高达90%(80%与CBG结 合,10%与白蛋白结合),10%为游离型; 肝、肾疾病时,游离型GC增加。
3 肝脏的活化(可的松,泼尼松) 或灭活(还原、结合反应)。
③抑制免疫反应的最终后果——炎症
治疗量抑制细胞免疫,降低过强的免疫反应 (变态反应、自身免疫反应及排斥反应等), 减轻免疫损伤。
大剂量干扰体液免疫,抗体生成减少。
弊:长期使用可降低机体的自身防御能力, 易受感染。
对抗内毒素的致死作用
小鼠死亡数 对照组 可的松组
内毒素剂量 0.5 2 10 50 100 15/20 17/20 20/20 10/10 — 0/20 0/19 3/17 14/20 13/20
→ PGE2、PGI2、LT生成↓ → 抗炎;
② 诱导ACE → 促进缓激肽降解 → 血管扩张与疼痛↓→抗炎;
③ 粘附分子及趋化因子的表达↓ 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 向炎症部位的游走与渗出↓
PGs的生物合成及作用
膜磷脂
PLA2 ×
花生四烯酸
脂氧酶
COX ×
(环加氧酶)
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
促进抗炎因子IL-10和IL-1受体拮抗剂 (IL-1 receptor antagonist)的表达。
(3)抑制NOS的活性:NO能增加炎性部位的渗出、 水肿形成及组织损伤等。
2、抗免疫作用
抑制免疫反应全过程
①巨嗜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 ,淋巴 细胞的识别↓ 、淋巴母细胞的增殖↓ ;
②抑制免疫反应中淋巴因子的产生(如IL1、IL-2、IFN-γ、TNF等)而阻断免疫细 胞内信息的传递→抑制免疫过程;
炎症表现
早期:
血管舒张 血浆外渗 组织水肿 WBC募集
晚期: 纤维母细胞增殖 结缔组织增生
红、肿、热、 痛
功能障碍
疤痕生成 伤口愈合
抗炎作用机制:
抑制炎性介质
及调节多种细胞因子(cytokine)的产生与释放。
(1)抑制炎性介质的产生与释放: ① 诱导脂皮素1的生成 → 抑制PLA2 → AA↓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
小剂量(生理剂量) —— 调节三大物质、水、电解质代谢
大剂量 (药理剂量) —— 产生“四抗”等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 使三大物质、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不良反应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1 糖代谢:
a 作用:血糖↑ ,肝糖元、肌糖元含量↑
b 机理:
c 大剂量使用后果:
血糖↑
糖尿
诱发加重糖尿病(禁用)
CH 2OH
CO
HO
OH
OH
F
O
曲安西龙
3.甲基的引入
CH 2OH
CO
O
OH
CH 3
抗炎作用加强,水、钠潴 留作用几无变化
抗炎作用显著增强,但对水、钠 潴留几无影响,持续时间延长。
O
地塞米松
4.氟的引入
OH
O
CH 2 OH
C
O
HO
OH
F
O
F
CH 2 OH CO
OH
氢化可的松
氟轻松
其抗炎作用与水、钠潴留作用也显著增加。
① 血中脂肪酸↑,胆固醇↑→ 动脉硬化 →血压↑
② 激活皮下四肢脂肪酶
又因胰岛素分泌↑
四肢脂肪分解
向心性肥胖 促进脂肪合成
脂肪重新分布于面、背及臀部
满月脸、 水牛背
脂肪重新分布, 形成向心性肥 胖
4 水、电解质代谢
a 类似醛固酮的作用 保Na+ → 水钠潴留 → 水肿、血容量↑→ 血压↑ 排K+ → 血K+ ↓ → 诱发强心甙中毒
糖皮质激素 glucocorticoids,GCs
[药理作用] 抗炎、抗毒、抗免疫、抗休克等
1 抗炎作用
作用强,影响面大。 非特异的对症治疗。 在炎症反应的早期和后期都有效:
早期—— 减轻红、肿、热、痛; 后期—— 减少疤痕粘连。
抗炎作用的利弊: 能减轻炎症反应所致损伤, 但同时也降低了机体对致炎因子的处理能力 (停药后发生炎症扩散)。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球状带:盐皮质激素 (Mineralocorticoids)
醛固酮 (aldosterone); 影响水盐代谢 受肾素-血管紧张素(Renine-Angiotensin)调节
束状带:糖皮质激素 (Glucocorticoids)
氢化可的松 (cortisol); 影响三大物质代谢及其他 受ACTH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调节
CH 2 OH
CO
O
OH
CH3
F
O
CH3
1.双键的引入 :其抗炎作用及对糖代谢的影响增加 4~5倍,而对电解质代谢的影响减小。
CH 2 OH
CO
OH
OH
CH 2 OH
CO
HO
OH
O
氢化可的松
O
CH 2OH CO
OH
CH 2OH O 泼尼松龙(强的松龙)
CO
O
OH
O
可的松
O
泼尼松(强的松)
2.羟基的引入
内容提要
肾上腺皮质功能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
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肾上腺皮质位置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皮质
肾上腺
球状帯 束状帯 网状帯
髄質
球状帯 盐皮质激素
束状帯
糖皮质激素


网状带 性激素
肾上腺结构与功能示意图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

球状带 15
盐皮质激素
束状带78
糖皮质激素
网状带7

性激素
胰岛素分泌 ↑ (生理表现)
促进脂肪合成, 血糖后果:
生长减慢,肌肉消瘦,皮肤变薄,骨质疏松, 淋巴组织萎缩,伤口愈合延迟。 c 防治:
① 饮食疗法(高蛋白低糖) ② 使用同化激素
3 脂肪代谢
a 作用:促分解,抑合成。
b 大剂量使用后果:
5-HPETE
LTA4 LTB4
LTC4 LTD4 LTE4
PGI2
环内过 氧化物
PGE2
PGF2 TXA2
抗炎作用机制:
(2)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 抑制致炎因子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 IL)
IL-1,2,6,8, 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等的基因转录;
网状带:性激素 (Sex Hormones)
§1 糖皮质激素 Glucocorticoids,GCs
化学结构
化学结构:皮质激素的基本结构为甾核 活性基团:C3酮基、C4~5双键、C20羰基
糖皮质激素与盐皮质激素比较: GCS的特点:C17羟基,C11有氧或羟基
构效关系
Modifications for anti-inflammatory action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