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Ⅰ》本科课程质量标准课程编号:11150401(第一临床医学院)、11160601(第二临床医学院)、11480017(附四院)、11490016(附属延安医院)、11500018(附属甘美医院)课程名称:神经病学Ⅰ英文名称:NeurologyⅠ总学时:28学时(理论授课:22学时;见习课:6学时)学分:1.5学分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含法语、全科)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
其中包括实习考核(10%)、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和课程网络阶段考核/期中考核(10%)。
《神经病学Ⅰ》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与其他临床学科有着密切联系,是一门具有高度逻辑性和理论性的临床学科。
《神经病学》教学必须用现代医学科学的最新成就,结合我国和我省的实际、系统阐述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并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课与示教,以培养同学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同时还要深入研讨病因、发病机理、病理解剖、病理生理等方面的知识,并应用临床实践检验认识的正确性,通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以达到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并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剖问题的能力。
《神经病学Ⅰ》是一门具有高度逻辑性和理论性的临床学科,由于学科发展,专业学科的形成,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已由内科分出成为独立学科,目前神经病学重点讲述神经系统常见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等。
此外,解剖学、病理学、诊断学、免疫学等方面内容也与神经病学课程密切相关,相互渗透,但神经病学教材中仅简要加以叙述,更详细的知识由专业教材加以阐述。
总学时数为28学时。
理论授课:22学时,见习:6学时。
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一、了解:1. 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2. 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及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3. 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态度、方法。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0.5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神经病学,分子生物学,神经影像学。
二、主要教学内容:1. 神经病学的研究对象,简要说明神经病学发展史及现状。
2. 临床神经病学与基础各学科的关系及在临床各学科中的地位。
3. 学习神经病学的目的、态度、方法。
第二章总论目的要求一、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临床常规检查方法。
二、熟悉: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
熟悉常用的辅助检查。
三、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原则。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5.0学时。
见习课3.0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意识障碍,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眩晕,感觉障碍,瘫痪,不自主运动,共济失调,反射。
二、主要教学内容:(一)理论授课及自主学习:1. 神经系统的常见症状和体征:(1)意识障碍:类型及其临床表现。
(2)失语症、失用症及失认症:概念、临床表现及类型。
(3)视觉障碍:视力障碍及视野缺损的类型及临床意义。
眼球运动障碍:动眼神经麻痹、滑车神经麻痹及外展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
(4)眩晕:概念、临床分类及表现。
(5)晕厥:概念、临床分类及表现。
痫性发作:临床特征,与晕厥的鉴别。
(自主学习)(6)感觉障碍:感觉障碍的性质:感觉缺失,感觉减退,感觉过敏,感觉异常,疼痛等。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末梢型,根型,传导束型,丘脑型,内囊型,皮质型等。
(7)瘫痪:中枢性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瘫痪的定位诊断:A、中枢性:皮质型、内囊型、脑干型、脊髓型。
B、周围性:前角型、前根型、末梢型。
(8)不自主运动: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震颤,抽动症等。
(自主学习)(9)共济失调:感觉性,小脑性等。
2. 神经系统检查:(1)一般检查:意识状态、精神状态、智能、语言、脑膜刺激征。
(2)脑神经:十二对脑神经的应用解剖生理、临床症状及检查方法。
(3)运动系统:A、肌营养改变:肌萎缩,肌肥大。
B、肌张力:概念、肌张力增高、减低的临床意义。
C、肌力:概念,肌力的分级及检查方法。
D、不自主运动: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震颤,肌纤维震颤,肌阵挛等。
E、共济运动: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F、姿势及步态:常见的异常步态。
(4)感觉系统。
感觉的分类及检查方法:特殊感觉,浅、深感觉,复合感觉。
浅、深感觉的传导通路,节段支配及周围性支配。
(5)反射:反射的组成。
反射的种类及检查方法。
反射障碍:深、浅反射障碍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
(6)高级神经活动简要讲授意识障碍与大脑各叶损害的症状(包括失语)。
3. 神经系统疾病史采集。
(自主学习)4.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腰椎穿刺及脑脊液检查,CT、MRI、DSA、EEG、Eps、EMG、TCD等。
(自主学习)5.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原则:定位诊断,定性诊断。
(自主学习)(二)见习课:1. 见习内容:掌握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
掌握神经系统检查。
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原则。
2. 见习目的及要求:(1)掌握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症状与体征。
(2)掌握神经系统检查。
(3)熟悉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原则。
第三章周围神经病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一、掌握:1. 周围神经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2. 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表现。
二、熟悉:1. 变性、脱髓鞘和再生。
2. 周围神经病的临床分类:单神经病、多数性单神经病、多发性神经病。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0.5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周围神经病,变性、脱髓鞘和再生,单神经病、多数性单神经病、多发性神经病。
二、主要教学内容:1. 周围神经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2. 周围神经病的临床表现。
3. 变性、脱髓鞘和再生。
4. 周围神经病的临床分类:单神经病、多数性单神经病、多发性神经病。
第二节三叉神经痛目的要求:掌握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0.5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三叉神经痛,扳机点,痛性抽搐。
二、主要教学内容:1. 病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2. 临床表现:多见于中年以后,表现为三叉神经一支或二支分布区内的突发的短暂反复发作性剧痛,而无三叉神经损害的阳性体征。
3. 诊断和鉴别诊断:要与症状性三叉神经痛相鉴别。
4. 药物可用酰胺咪嗪、苯妥英钠、氯硝安定等。
还可行封闭治疗或手术治疗。
第三节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目的要求:一、掌握: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二、熟悉: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
三、了解: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0.5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贝尔现象,Hunt综合症。
二、主要教学内容:1. 病因:尚未完全阐明,面神经缺血、水肿、脱髓鞘等。
可能与受凉、急性病毒感染有关。
2.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
呈单侧面神经周围性麻痹的症状和体征。
3. 诊断和鉴别诊断:与继发性面神经麻痹,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
4. 治疗:急性期使用皮质类固醇,理疗以及神经营养药物进行治疗。
恢复期加强面肌训练、针灸。
第四节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目的要求:一、了解: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二、熟悉: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临床表现。
三、掌握: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0.5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AIDP,Miller-Fisher综合症,蛋白细胞分离。
二、主要教学内容:1.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
2. 病因:一般认为属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3. 临床表现: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对称性周围性瘫痪,末梢型感觉障碍,可有双侧面瘫和球麻痹,本病常有脑脊液的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4. 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断要点。
本病主要与急性脊髓灰质炎,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周期性瘫痪鉴别。
5. 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瘫痪(包括球麻痹和呼吸肌麻痹)治疗,皮质类固醇的使用。
第四章脊髓疾病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一、熟悉:脊髓的应用解剖和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二、了解:脊髓与脊柱的关系。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0.5学时。
课程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脊髓白质,脊髓灰质,脊髓半切综合症,脊髓横惯性损害。
二、主要教学内容:1. 脊髓的应用解剖生理。
2. 脊髓与脊柱的关系。
3.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
第二节急性脊髓炎目的要求:一、掌握:1. 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
2. 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
二、了解:1. 急性脊髓炎的病因和病理。
2. 急性脊髓炎护理及预后。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0.5学时。
课程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急性脊髓炎,脊髓横惯性损害,脊髓休克。
二、主要教学内容:1. 病因和病理:简述非细菌性急性脊髓炎的一般病因及有关的病理改变。
(自主学习)2. 临床表现:重点讲述横贯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包括急性休克期、恢复期)及脑脊液的特点。
3. 诊断和鉴别诊断:与急性硬膜外脓肿、脊髓压迫症、脊髓出血、视神经脊髓炎等进行鉴别。
(自主学习)4. 治疗及护理:(1)急性期治疗应用皮质类固醇,并处理排尿障碍和呼吸肌麻痹。
(2)防治各种并发症: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褥疮等。
(3)恢复期处理:痉挛状态的处理以及功能锻炼。
第三节脊髓压迫症目的要求一、掌握:1. 脊髓压迫症诊断和鉴别诊断。
2. 脊髓压迫症的治疗原则。
二、熟悉: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
三、了解:脊髓压迫症的病因。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1学时。
课程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脊髓压迫症,不完全性脊髓损害,脊髓半切综合症。
二、主要教学内容:1. 病因:脊柱病变、脊膜病变、脊髓和神经根病变等。
(自主学习)2. 临床表现:神经根症状、传导束型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反射异常,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脊膜刺激症状。
3. 诊断和鉴别诊断:(自主学习)(1)判断脊髓损害是否为压迫性,注意脑脊液动力学改变。
(2)判断受压的节段以及病灶在髓内或髓外。
(3)判断脊髓受压的病因和病变性质。
4. 治疗:病因治疗,对症治疗,瘫痪肢体的治疗。
(自主学习)第五章脑血管疾病目的要求:一、掌握:急性脑血管的预防和治疗原则。
二、熟悉:急性脑血管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三、了解:急性脑血管的分类。
学时安排:理论授课:2学时。
见习:2学时。
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或关键词:willis环,危险因素,TIA,脑梗死,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主要教学内容:(一)理论授课及自主学习:1. 脑的血液供应和主要血管闭塞后的症状。
2. 脑血栓形成的病因(强调脑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高血压),发病机理(动脉管壁病变的附加因素),病理(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临床表现(发病情况、症状和体征,头颅CT发现低密度影),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药物治疗改善脑缺血区血液循环,外科治疗,偏瘫和失语的治疗),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