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原则是人们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原则是由人们根据对其客观事物运动内在规律的认识面制定的,科学的原则即使人们对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反映。

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对了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运动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他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些本质联系在运动训练活动中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影响或者决定着运动训练的进程。

运动训练规律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

运动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应该深刻认识训练规律,严格遵循运动训练规律去组织自己的训练活动,才有可能取得训练工作的成功;而任何违背运动训练规律的认识和做法,够必然会受到运动训练规律的惩罚,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

运动训练实践是一个充满多层次、多方面、多变化的对立统一矛盾范畴,以及不断分析、认识与解决矛盾的活动过程。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既对立又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法杖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9页)。

列宁说:“对立统一,是有条件的,一时的,暂存的,相对的”(《列宁选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06页)。

训练实践中,充满着许多矛盾,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基本规律,提炼出来的解决这些矛盾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基本思想与要求。

对应于运动训练活动中时时会遇到的诸多矛盾,指导运动训练实践重要的运动训练原则主要有: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共同组成五对范畴。

这是人们在运动训练实践基础上高度提炼概括的科学成果。

第一节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一、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释义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是指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可使训练更好的结合专项的特点和转向竞技比赛的需要,提高运动训练的专项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争取获得满意的竞技比赛成绩。

比赛成绩是体现运动员竞技准备效果的体现,是衡量运动员竞技水平高低最重要的尺度和标准。

不论训练中运动员所达到的水平有多高,如果在此赛中不能表现出来,就不能转化为运动成绩。

一切训练行为都是为了成功地参加比赛而组织实施的。

在运动训练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包括训练内容的确定、训练负荷的把握、参赛心里的历练、竞技状态的调控等,都要时刻记住这一重要的基本原则,从竞技需要决定着训练的行为,训练的设计和实施则影响着比赛的成败。

二、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科学基础(一)训练目标的导向性与训练内容的趋向性目标是人们行为的终点,对于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服务于既定目标的实现,训练活动也是一样。

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是成功地参加比赛,实现预期的比赛结果。

因此,一切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及训练负荷与节奏的安排都应该围绕着成功比赛的需要而组织实施。

人们根据所设定的运动训练目标去选择运动训练的内容,训练的内容都是服务于特定的任务和目标的。

选择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就会发展不同的运动能力,只有按照专项竞技的需要去选择训练的内容,才有可能使得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们只有按照专项的竞技的需要去选则选练的内容,才有可能使得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

(二)竞技需要的特异性与训练行为的专项性不同的运动项目有着不同的竞技特点,要求运动员具有不同的竞技能力结构。

构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体能、竟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在不同项目竞技能力结构中的作用又都是不同的(表4-1),必须全面、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竞技能力结构的特点,才能做到准确地选择与专项竞技需要的相符合的训练内容、手段及制定相对应的运动负荷方案,幸而有效的组织运动训练活动。

针对专项竞技的需要组织训练,会明显提高训练工作的效果,使教练员和运动员付出德 辛勤劳动和成果在专项比赛中得到充分的战线;而如果对专项竞技的需要考虑的不够准确或者不够充分,将会给训练工作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会事倍功半,花费巨大的精力却难以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

表4-1 不同项群各竞技能力基础条件的作用000决定性作用 00重要作用 0基础作用(依田麦久,1997)现代运动竞赛中的竞争性和对抗性日益激烈,促使人们把提高专项比赛能力的任务和为提高这一能力的准想训练放在首要的位置,运动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及负荷都表现出鲜明的专项化趋向。

儿童、少年的早起基础阶段的训练也应以未来高水平专项竞技的需要为导向,为专项提高水平竞技阶段的训练和参赛打基础条件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 技心能主导类 技战能主导类 速度性 速度力量性耐力性 表现难美性 表现准确性 隔网对抗性 同场对抗性 格斗对抗性 形态 00 00000 00 00 00 00 000 机能 000 00000 00 00 00 00 00 素质 000 000000 0 0 000 000 000 技术 00 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战术 0 0000 0 0 000 000 000 心理 00 0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智能 00 00 0000 00 00 00 000下良好的基础,将早期基础阶段的训练与优秀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有机的衔接起来。

(三)竞技能力的层次性与训练手段的选择性在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中,竞技能力各要素间的关系是分层次的。

核心的竞技能力则由项目的特征决定。

只有抓住密切适应羡慕特征需要的训练内容进行重点训练,才能使个体竞争能力的结构域发展更加符合比赛的需要。

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必须要以核心经济能力的发展为优先,合理有效地选择提高这些能力的训练手段。

三、贯彻经济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一)科学设立长远的和阶段的训练目标科学设立长远的和阶段的训练目标,是组织好训练活动的终于好依据。

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应首先对运动员的先是状态做出科学的诊断,对运动员的训练条件做出全名的分析,对运动员的发育潜力和训练潜力做出客观的评价,进而确定经过艰苦的努力有较大的概率可于实现的训练目标。

然后据此全面安排好该训练过程的训练和比赛工作。

(二)依据专项能力结构特点确定训练的内容每个运动项目由于其转向的特异性,决定了其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差异性。

因此,对所有从事的运动项目的特点做出正确的分析,是选择是以训练内容和手段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

举重选手必须有巨大的力量,射击选手应保持稳定的情绪,乒乓球选手需要快速的反应与机能灵活的战术意识和战术能力,排球选手则需要与同伴默契配合的合作精神。

对不同专项竞技特点和运动员技能结构特点和运动员技能力结构特点的分析,是我们确定不同项目训练负荷内容的重要的基础。

(三)围绕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选择训练的方法和手段训练方法和手段必须根据所选定的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的要求予以选择和应用,才能个收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如跳跃选手应主要应用发展爆发力的方法和手段,乒乓球选手基本技术训练时常常采用多球训练法等。

(四)根据比赛特点安排训练负荷训练负荷的数量和强度的安排都要考虑到专项比赛的特点和需要。

马拉松跑、铁人三项的运动员的训练课上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负荷、有足够的负荷时间,大负荷的专项训练课时应不短于比赛持续时间的两倍;而跳远、投掷等比赛中一次试跳、试掷用时很短的项目,运动员的专项训练课时就不必一定要求很长的时间,在训练中应更加关注练习的强度。

体操、跳水、花样滑冰等项目,在专项训练中则特别要注意不断发展和提高动作技术的难度和质量。

第二节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一、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释义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是指,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规律,系统持续的、周期性地、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这一原则主要强调训练过程的系统性和竞技状态变化的周期性规律,从竞技能力的提高和巩固,以及重大赛赛的安排上,都要求根据训练结构中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人体运动能力发展规律,有序且持续地进行训练,周期性地安排训练。

一个优秀运动员完整的竞技生涯大体须经历4个阶段:即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训练阶段、高水平的最佳竞技训练阶段和竞技保持训练阶段。

各个阶段依次相连、有机衔接,运动员通过这些阶段的持续训练直至终结运动寿命;二在长达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运动训练过程中,又是不断地在各种时间跨度里,周期性地演示着负荷—恢复;分解—综合;训练—竞赛的有机联系。

二、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一)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系统的持续训练是去的理想训练效果的必要条件,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必须通过有机体自身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各部肌肉乃至每个细胞的变化,一点一点的去实现。

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不仅涉及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同时又受先天、后天因素的影响。

因此人体机能的适应性改造(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造),不是在短期内所能奏效的。

而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必须通过人体内部的适应性改变才能实现。

适合人体生物适应规律的训练,能够使运动员在生物学方面发生有益的变化,这就需要较长的时间。

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其机头组织内毛细血管的变化,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

二集体球队几名选手之间配合完成某些特定的战术行动,也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多次练习,使运动员彼此之间建立起相互协调和默契的关系,同时又课通过同胖之间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去理会他的战术意图,而后完成高度协调的战术配合。

因此,从人体生物适应的角度来看,运动员应持续的承受负荷,进行系统的训练。

(二)竞技能力的形成的连续性与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运动员在负荷作用下所提高的竞技能力,无论是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还是心理能力的变化,都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

当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二出现间断或停顿的时候,已获得的训练效应也会消退以致完全丧失。

比如体能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力量、速度及耐力等素质的改变,训练一旦停止,运动素质消退得很快,特别是通过强化的力量训练手段所取得的训练效应消退得更快。

又如在训练中所获得的技能的提高,表明在运动员神经系统的有关中枢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暂时性联系,这种神经联系可支配运动器官、骨骼和肌肉完成相应的动作。

只有经常地反复强化这种暂时联系,才能够使动作的各个环节协调配合并避免技能的逐渐消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