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物流管理太仓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研究江泽民同志于1986 年5月《在勒哈佛、墨尔本、大阪、旧金山、上海友好港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欢迎词》上曾说过一段非常深刻的话:“港口和城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利用天然河流,创造出一代一代的人类文明。
世界发展到今天的时代,港口如何依托城市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而城市经济又怎样利用港口门户走向世界,港为城用,城以港兴,应该是我们在世界经济新的挑战面前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
”2005年由博鳌亚洲论坛、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辽宁省政府等共同主办的“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高层论”,以及2006年举办的首届“中国港口城市市长国际高峰论坛”把港城经济关系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 港口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发展德国学者高兹发表了他的著作《海港区位论》,高兹运用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思想和方法,以港口与腹地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提出了海港建设最优区位的决定因素是良好的腹地。
他对腹地范围、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的活力是港口发展的动力和支撑,同时也对港口与腹地相结合都在整体区域中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迈克尔.顿夫德(2007)在《区域发展:港口工业综合体》中指出:港口工业的发展程度反映出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要大力发展临港工业,以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爱德华(Eduardo A.Haddad)、杰弗罩(Geoffrey J.D.Hewings)、东尼奥多斯桑托斯(Raul Antonio dos Santos)(2007)在《港口效率与区域发展》中提出了港口的交通运输网络出现任何拥塞和中断都可能影响整个腹地经济。
从这个意义上说,港口对于腹地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玲玲(2010)港口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种互动关系。
一方面,港口发展离不开所处区域,只有区域经济发展了,港口才会得真正的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应充分和用港口的优势,促使其经济增长。
港口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是通过港城的互动关系体现的,港城互动,港口城市成长为区域经济中心:然后,港口通过港口城市的中心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邓焕彬(2009)选取港口吞吐量代表港口发展水平的指标,港口所在城市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代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运用计量经济学面板数据模型探讨2000~2007年沿海25个港口衡量港城发展相互促进的定量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港口吞吐量与港口所在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拟合度达0.998.1.1 港口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徐继琴(1997)较早提出了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首先表现为港口建设促进港口城市成长和城市中心职能的增强,然后是港口通过港口城市的中心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港口城市在港口和临港工业具备相当规模之后,关键是发展第三产业,以增强城市的物流中心和生产中心能力。
刘秉镰(2002)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港口对城市的作用渠道与内在机理。
“建港兴城、以港兴城、港为城用、港以城兴”,这是世界范围内港口城市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
王海平(2002)以天津港和天津市为案例,研究了港口与港城之间的经济关系,对港口城市如何利用港口促进城市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港城互动的理沦分析,并通过港航产业的关联效应量化分析,具体阐述了港航产业对城市经济的贡献。
陈洪波(2010)港口的形成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是港口城市形成的先行条件。
港口具有创建和发展大都市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能通过海陆交通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吸纳和集聚各种生产要素,直接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
在非港口地区相比,优越的交通区位,大范围、大规模的集散功能,拓展市场,促进了运输规模经济和聚集效益的实现,引起企业、产业以及人口纷纷向港口聚集,城市用地规模快速扩展,城市经济总量快速扩大。
1.2 城市经济对港口发展的促进作用曹虹宇(2008)在港口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发展又为港口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使港口的货物种类发生变化,也使港口的功能、服务范围、生产特点和地位作用相应发生变化。
城市经济活动的扩张、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高、集疏运网络的完善,为港口及相关港航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港口由人流、物流运输方式换装的单一功能,到拓展运输功能、发展物流业、临港工业,逐步形成面向海洋,以信息化、生态化为主的综合流通枢纽和海洋经济基地,形成海内外两个辐射面的海洋经济综合流通网带,港口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提升。
陈航等(2010)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业品竞争力的提升,使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不断增加,货物种类不断发生变化。
随着运输货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港口运输货物由一般散杂货物向大宗干液散货、集装箱专业化方向发展,运输效率大幅提高,港口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陈洪波(2010)一般而言,城市越是发展,其经济越是发达,对外经济联系越是频繁,对港口的运输需求量也就越大,由此推动港口规模扩大和结构演进。
此外,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可以为港口开发提供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港、宁波港后来居上,建成东方大港,与城市经济有利支撑密切相关。
腹地城市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港口生产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2 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的矛盾与问题宋德驰(2004)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港口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多年累积的矛盾和问题正在凸显出来,主要是:(1)忽视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潮流,只重视单个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而未能关注港口群体对大区域经济整体推进的协同效应。
(2)强调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而未能全面认识港口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负面作用,而经济发展同生态问题、自然资源的矛盾正在加剧。
高宗祺、叶文虎等(2009)长期以来“港兴城兴,港衰城衰”的发展思想成为个港口城市的发展与规划理念,以致我国沿海城市大量兴建港口设施和出台促进港口业发展的政策,导致城市间港口群的竞争加剧,资源重置配置。
3港口与城市经济关系互动发展途径高宗祺、叶文虎等(2009)可持续发展应该是港口功能发挥与腹地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最好结果,港口功能的调整、腹地经济的发展以及地区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三者应加以统筹考虑。
当前我国港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探索港口与城市发展差异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依循经济发展中心转移调整港口城市发展战略。
刘梦平(2010)提高港口实力从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做好港口详细、切实可行的规划,其次要提升港口的功能;不但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学习先进的港口管理体制;最后要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提高货物的装卸效率。
为形成港口创造良好的金融和口岸环境。
港口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是万能的,港口具有合理的经济规模性,应适度控制港口发展规模。
陈航等(2010)港口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必须落实到产业形成的发展之中。
产业链、空间链是实现港城经济互动的主要途径。
刘秉镰(2002)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港口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途径进一步发挥。
一是利用港口的基础设施功能发挥产业优势,产生的直接经济贡献;二是通过港口服务功能,发挥环境优势,吸收国际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集中,为城市的集聚与扩张奠定基础;三是通过港航业关联作用,发挥结构优势,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进而向服务型城市迈进;四是利用港口物流功能,逐渐形成物流、人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合为一体、相互吸引的良性循环,促进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
参考文献[1] 刘秉镰.港城关系机理[J].港口经济,2002(3).[2] 王海平,刘秉镰.现代化港口城市的内涵与特征——兼论港口经济[J].港口经济.2000(1).[3] 曹虹宇.上海港城互动发展与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4] 刘梦平,白兴兰.港口:城市发展的推助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0(12).[5] 杨吾扬,梁进社.高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6] 宋德驰.树立科学的港口发展观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新发展[J].集装箱化,2004(5).[7] 高宗祺,叶文虎等.港口城市发展战略初步研究——兼评“港兴城兴,港衰城衰”的发展思想[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2).[8] 陈航等.港口和城市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9] 陈洪波.科学发展观与现代化港口城市[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0] 邓焕彬,朱善庆.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吞吐量与地区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中国港口,2009(2).[11] 王春娟.港口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研究——以曹妃甸港为例[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09.[12] 王玲玲.探究港口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J].观察管理,2010(3).[13] 李洪英,胡求光.宁波市港口与城市的协调发展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1(3).[14] Michael Dunford and Godfrey Yeung, Regional development: port—industrial complexes, 2007[15] Eduardo A.Haddad(University of Sao Paulo,Brazil and REAL, University of 11linois, USA); Geoffrey J.D.Hewings(REAL, University of Illinois,USA): Raul Antonio dos Santos(University of Sao Paulo, Brazil)Port Efficiency and Development, 2007[16] Delaware River Port Authority. The Value of Ton of Cargo to the Area Economy PhiladelphiaPort Area.Philadephia.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