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四章 电泳分离技术

第十四章 电泳分离技术


• 支持介质:电渗作用,吸附作用
• 温度
影响泳动度的因素
1.电场强度 是指每厘米场强度越高,则带电颗粒泳动越快。根据电场 强度的不同,电泳可分为两种。
(1)常压(100~500 V)电泳 其电场强度为2~10 V/cm。 分离时间较长,从数小时到数十小时,适合于分离蛋白质 等大分子物质。 (2)高压(2000~10000 V)电泳 其电场强度为50~200V/ cm,电泳时间很短,有时只需几分钟。多用于分离氨基酸、 多肽、核苷酸、糖类等小分子物质。
相同,带电颗粒电泳时仅具有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
2.不连续系统: 缓冲液离子成分、pH、凝胶浓度、电位梯度不连 续,带电颗粒电泳时具有浓缩效应、电荷效应、分子 筛效应。
电泳作用效应
分子筛效应:分子量或分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
蛋白质通过一定孔径分离胶时,受阻滞的程度不
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迁移率,这就是分子筛效应。
SDS (Sodium dodecyl sulfate)
十二烷基磺酸钠
凝胶的浓度和交联度
凝胶浓度: T(Acr和Bis总浓度)=(a+b)/m.100% 交联百分比: C(交联剂的百分比)=b/(a+b).100% a:Acr浓度;b: Bis浓度;m:缓冲液体积
凝胶的浓度和交联度
浓度和交联剂浓度决定胶的物理状 态及分子筛的孔径的大小
(一)、泳动度u
(迁移率):
带电质点在单位强度电场下的泳动速度
u:泳动度or泳动率(cm/
伏·秒or分)
d:泳动距离:cm t:电泳时间:秒/分
U:电压:常压(100—500v)
高压(500—10000v)仅需几分钟
V:泳动速度:cm/秒or分
E:电场强度:伏特/cm
l:支持场的长度
(有效长度)
不同分子在同一电场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泳动度
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基本操作
1、配制缓冲液贮备液 2、水平型琼脂糖凝胶制备 3、样品的制备与点样 4、电泳 5、染色 6、样品回收
紫外
+
-
水平板式电泳槽
垂直板式电泳槽




在凝胶电泳中,一般加入溴化乙锭(EB)-ethidium bromide染色,此时,核酸分子在紫外 光下发出荧光,肉眼能看到约50ng DNA所形成
● 不连续胶有聚焦样品的作用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三种物理效应
⑴样品浓缩效应 ⑵分子筛效应 ⑶电荷效应
三种物理效率使样品分离效果好,分辨率高
(1)样品浓缩效应:由凝胶系统的不连续性产生。
①凝胶孔径不连续性
②缓冲液离子成份的不连续性
③pH的不连续性
⑴.样品浓缩效应
凝胶孔径的不连续性 分离胶为小孔胶。 样品胶及浓缩胶为大孔胶;
2 1 2 CH2=CH-CO-NH2
Acrylamide 有毒性!
TEMED (catalyst):四乙基乙二胺 帮助传递自由基的催化剂
核黄素-TEMED系统与过硫酸铵-TEMED系统
■ 联丙烯酰胺单体聚合过程: 聚 合 反 应
交联剂造成分枝
聚合反应 free radical
Bis
交錯连結
Bis
第十四章 电泳分离技术
一、电泳技术概述
1937年,瑞典科学家Tiselius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电 泳仪,建立了移界电泳法,并于1948年荣获诺贝尔奖。
20世纪50年代,许多科学家着手改进电泳仪,寻找合适的 电泳支持介质,先后找到滤纸、醋酸纤维素薄膜、淀粉及 琼脂作为支持物。 60年代,Davis等科学家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电泳支 持物,在此基础上发展了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电 聚焦电泳、双向电泳和印迹转移电泳等技术。这些技术具 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分辨率高等优点。
■ 凝胶的聚合反应:
Ammonium persulfate (free radical initiator)过硫酸铵
(O4S-SO4 )
2-
2 SO4
1 1
自由基的生成者 Acrylamide (monomer) Bis(acrylamide) (bridge)
交联使聚合产生分枝:甲叉丙烯酰胺
凝胶的基本單位:丙烯酰胺
• 只能起到部分分离的作用,如将浓度对距离作图,则得出一 个个台阶状的图形; • 等速电泳(isotachophoresis) • 在电泳达成平衡后,各区带相随,分成清晰的界面,以等速 移动。按浓度对距离作图也是台阶状,但不同于上述移界电 泳,它的区带没有重叠,而是分别保持; • 等电聚焦 (isoelectricfocusing)
电泳技术概述
70年以来,电泳技术围绕制胶、电泳、染色三个技术 环节,不断改进,以实现下列目标: 1、提高分辨率及灵敏度。 2、简化操作,缩短电泳时间。 3、扩大应用范围。
目前,电泳技术已成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以及与其密 切相关的医学、农、林、牧、渔、制药及某些工业分析中 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
电泳是指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向着与其 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 电泳技术指利用电泳现象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分 析的技术。
蛋白质分子在不同pH下的解离状态
NH3+ P COOH P COONH3+ P COONH2
pH<pI
pH=pI
pH> pI
pH>pI 分子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 pH<pI分子带正电荷,在电场中向负极移动;
的条带。
核酸构型与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的关系: 共价闭环
超螺旋结构DNA>直线DNA >双链环状DNA
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早在1959年由 Raymends和 Weintraub.L建立。1964年, 此法进一步从理论和实验技术上得到改进并推 广应用。由于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灵活性,目 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 和分析。
分子量小,阻力小,移动快;分子量大,阻
力大,移动慢。
电荷效应:电荷量不同,迁移率不同。
㈠、凝胶电泳
琼脂糖凝胶电泳 凝胶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1、琼脂糖凝胶电泳
琼脂糖是从海藻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线状高 聚物,是由 D— 半乳糖和 3 、 6— 脱水 —L— 半 乳糖结合的链状多糖。
琼脂糖
一般浓缩胶:2-5%,a:b=20 分离胶:7-10%,a:b=40 标准胶浓度:7%
在浓度为7.5% 的凝胶中,大多数生物体 内的蛋白质能得到满意的分离效果。因 此,把浓度为7.5% 凝胶称为标准胶。
对于一个未知样品,常用7.5%的标准胶 或4%-10% 的凝胶梯度来测试,而后选出 适宜的凝胶浓度。
• 由多种具有不同等电点的载体两性电解质在电场中自动形成 pH梯度。被分离物则各自移动到其等电点而聚成很窄的区带, 分辨率很高。
混合
分立
稳态 时毗邻
移界
区带
等速
稳态 时分立静 止 等电聚焦
pH
AB
ABC
AB
B
B A B A
A B C
9
A
CBA
8 7 6
+
根据操作方式分类
1.连续系统: 缓冲液的离子成分、PH、凝胶浓度、电位梯度都
影响泳动度的因素
4.电渗 电泳缓冲液相对于固体支持物的移动称电渗。 如纸电泳时,滤纸吸附OH-带负电荷,与纸接触的 缓冲液带正电荷向负极移动。
影响泳动度的因素
5.温度 电泳时会产生焦耳热,使介质黏度下降, 分子运动加快,迁移率增加,同时温度过高会使 样品中的生物大分子变性失活。 因此电泳时,要控制电压或电流,也可安装冷却 散热装置。 6.支持物 要求是均匀,吸附力和电渗小,机械 性能好,便于染色或紫外光下检测,故最好透明, 无紫外吸收。
泳动度
泳动度与带电颗粒所带净电荷的数量、颗粒大 小和形状有关。
被分离的球形分子在电场中所受的力(F)为:
F = E Q 式中 E:电场强度,即每厘米支持物的电位 降;Q为被分离物所带净电荷。
(二)、影响电泳速度的因素
• 样品本身:带电量,分子大小,形状
• 电场强度:电压
• 缓冲液:成分, pH ,离子强度
三、电泳的分类
按形状分类:U型管电泳、柱状电泳、平 板电泳;
按载体分类:滤纸电泳、琼脂电泳、聚丙 烯酰胺电泳、自由电泳;
按分离原理分类
• 移界电泳(moving boundary EP) 不同的离子成分在均一的缓冲液系统中分离成独立的区带, 可以用染色等方法显示出来,如果用光密度计扫描可得出— 个个互相分离的峰; • 区带电泳(zone EP)
蛋白质进入pH8.9的同一孔径的分离胶后,分子小且为球 状的蛋白质分子所受阻力小,移动快,走在前面;反之, 则阻力大,移动慢,走在后面,从而通过凝胶的分子筛 作用将各种蛋白质分成各自的区带。
这种分子筛效应不同于柱层析中的分子筛效应,后者是 大分子先从凝胶颗粒间的缝隙流出,小分子后流出。
端点自由基 可再延续
丙烯酰胺 甲叉双丙烯酰胺
聚丙烯酰胺凝胶具 有一定的网状结构。 如果形成的孔径大小 接近于所分离样品分 子的平均半径,样品 分子在通过凝胶孔洞 时,所受到的阻力就 会和样品分子的大小 及形状有关。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优点
①在一定浓度时,凝胶透明,有弹性,机械性能好;
②化学性能稳定,与被分离物不发生化学反应; ③对pH和温度变化较稳定;
④几乎无电渗作用;
⑤样品不易扩散,其灵敏度可达10-6g; ⑥凝胶孔径可通过选择单体及交联剂的浓度调节; ⑦分辨率高; PAGE应用范围广,可用于蛋白质、酶、核酸等生物分子的 分离、定性、定量及少量的制备,还可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等电点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