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狂犬病流行现状与防治
伤、擦伤; Ⅲ级: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抓伤,或者 破损皮肤被舔,或者开放性伤口或粘膜被污染。
狂犬病初次暴露后处置
I 级暴露者
无需进行处置
Ⅱ级暴露者
立即处理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确认为Ⅱ级暴露者且免疫功能低下的,或者Ⅱ级暴露位
于头面部者且致伤动物不能确定健康时,按照Ⅲ级暴露 处置
流涎,麻痹。病死率高(接近100%),病程短 等特征可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可去脑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脑 神经细胞胞浆内的包涵体。此外还可以取脑组 织接种小白鼠进行动物试验。 活体检查,国外可用角膜触片,皮肤或组织切 片进行荧光抗体检查来检疫狂犬病。
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
愈合的咬伤伤口或周围感觉异常、麻木发痒、刺
狂犬病的传染源
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携带狂犬病毒:
吸血蝙蝠
野生动物 狐狸、狼、臭鼬、浣熊
犬、猫
近年来学者发现了无症状带病毒的犬和猫
传播途径
通过皮肤粘摸感染:动物咬伤后,唾液中的狂犬病毒经破
损皮肤侵入体内传播;宰杀、剥患畜皮感染;犬舔伤口或肛 门感染;病毒污染物刺伤皮肤感染;护理病人,被其唾液污 染手经伤口感染。 呼吸道感染:通过气溶胶吸入感染。 通过消化感染:吃病畜肉感染或动物间残。食感染,通过口 腔粘摸感染。 先天性感染:孕妇被咬伤2个月后发病,剖腹产,婴儿出现抽 搐口吐白沫,被诊断为狂犬病,认为系垂直感染。狗、牛等 实验动物也有此种实例。
1950-2004年全国狂犬病发病、死亡情况
2009年全国狂犬病疫情分布
重点省份疫情现状
近年来我国狂犬病持续高发的西南地区报告病例数呈继续下降趋 势,其中,四川、云南和重庆比2008年分别下降了40.70%, 32.41%和27.75%;
病例数上升较明显的华北地区除北京外,其余省份报告病例数比
狂犬病致病机理
通过周围神经进入分泌腺体: 在唾液中分离到病毒 进入大脑细胞引起全脑炎 在神经系统中向心性移动
通过肌肉周围神经末梢进入神经系统 病毒在伤口周围肌肉细胞中复制 被动物咬伤而感染病毒
狂犬病临床表现
分为 5 期:
潜伏期 前兆期 急性神经期
昏迷
死亡
潜伏期
潜伏期因为个体差异导致时间差异大。大多数
在3个月以内发病,超过半年者占4%~10%, 超过1年以上者约1%,文献记载最长1例达19 年。平均20-90天。 影响潜伏期长短的因素为 年龄(儿童较短)、伤口部位(头、面部发病较早)、 伤口深浅(深者发病早)、病毒入侵数量及毒株 的毒力、受伤后是否进行了正规的扩创处理和 接种狂犬病疫苗预防等。其他如外伤、受寒、 过度劳累等均可能促使提前发病。
计算剂量不足以浸润注射全部伤口,可用生理盐水将
被动免疫制剂适当稀释到足够体积再进行浸润注射 尚有剩余被动免疫制剂时,应将其注射到远离疫苗注 射部位的肌肉
狂犬病初次暴露后处置
被动免疫制剂注射
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当天未使用被动免疫制剂,接种首针
狂犬病疫苗7天内(含7天)仍可注射被动免疫制剂 不得把被动免疫制剂和狂犬病疫苗注射在同一部位;禁 止用同一注射器注射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 粘膜暴露者,应将被动免疫制剂滴/涂在粘膜上 注射抗狂犬病血清前必须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过敏 试验
2
17 5 7 0.8 1 12
25,000
69,000 68,500 80,000 200,000 635,000 7,762,713
1,085
471 898 4,177 3,205 7,912 2,460
中国建国以来狂犬病报告发病情况
例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50 52 54 56 58 60 62 64 66 68 70 72 74 76 78 80 82 84 86 88 90 92 94 96 98 00 02 04 年 发病数 死亡数
起的人兽共患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表 现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等为主要 特征,是迄今为止人类唯一病死率高达100% 的急性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 治法》将狂犬病列为乙类传染病。
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病毒(RV)的形态和结构 1962年Almeida等发现RV呈子弹状,1970年国 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正式将RV确定为 弹状病毒科(Rhaboviridae) 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 弹状病毒科的命名主要根据病毒形态似子 弹或 杆状。
狂犬病再次暴露后处置
伤口处理
任何一次暴露后均应首先、及时、彻底地进行伤口处理
疫苗接种
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再次暴露者,继续按照原有程序完成
全程接种,不需加大剂量 全程免疫后半年内再次暴露者一般不需要再次免疫 全程免疫后半年到1年内再次暴露者,应于0和3天各接种 1剂疫苗 在1-3年内再次暴露者,应于0、3、7天各接种1剂疫苗 超过3年者应全程接种疫苗
狂犬病初次暴露后处置
疫苗接种
暴露后狂犬病疫苗接种无禁忌症 轻微反应无需特殊处理 反应较重,及时就诊 严重不良反应 ,更换另一种疫苗继续原有程序 。 冻干狂犬病疫苗稀释液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使
用
狂犬病初次暴露后处置
被动免疫制剂注射
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按20IU/公斤体重,抗狂犬
病血清按40IU/公斤体重计算 按计算剂量将被动免疫制剂全部浸润注射到伤口 周围
体,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3~10μm,称Negri body(内基小
体)。多见于狂犬病
病死率
狂犬病的病死率为100% 至今没有被证实有治愈的例子 上世纪70年代曾有3例被认为治愈的病例,但最终被否认, 其理由是:
1、其中2例认为是街毒致病,但无检测到狂犬病毒抗原的证
据,也无典型狂犬病症状;最后确认为由于注射粗制脑 组织和鸡胚疫苗的过敏反应。 2、另一例认为是兽医实验人员实验室气溶胶吸入固定毒所 致,事故前一月已预防接种狂犬病疫苗,不应归于治愈
痛或蚁走感。出现兴奋、烦躁、恐惧,对外界刺 激如风、水、光、声等异常敏感。 “恐水”症状,伴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流涎、 多汗、心律快、血压增高),继而肌肉瘫痪或颅 神经瘫痪(失音、失语、心律不齐)。
诊断标准
实验室检查
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抗原:发病第一周内取唾液、
鼻咽洗液、角膜印片、皮肤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
病例。
1997年全球狂犬病发病情况
35000
India
Pakistan Bangladesh Vietnam Philippines China Sri Lanka
206
Algeria Morocco S. Africa Ethiopia
153
Brazil Mexico Peru Ecuador
宿主与传染源
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对狂犬病毒易感。自然界中主要的易感动 物是犬科与猫科动物,以及翼手类和某些啮齿类动物。
野生动物是狂犬病毒的主要自然贮存宿主,如:南美的吸血 蝙蝠,欧洲与北美的食虫蝙蝠、食果蝙蝠、杂食蝙蝠和食鱼 蝙蝠;野生啮齿类的野鼠、松鼠、鼬鼠等;狼;狐狸等。 患狂犬病的犬是人感染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人被各种动物 咬伤而患狂犬病的比例如下:被犬咬伤者占88%,被猫咬伤 者占4.7%,被狼咬伤者占4%,由于其他野生动物和家畜咬伤 者占3.3%。
昏迷和死亡
现代ICU治疗可延长存活时间
但是
100%死亡
如果一个狂犬病人被治愈,这只能说明是诊断错了。
狂犬病诊断
动物咬伤 + 神经系统症状
可疑病例通过下列方法确诊: • 狂犬病特异性抗原 • 在脑组织中存在Negri 体 •在脑组织或唾液中用细胞培养分离到病毒
死后诊断
结合本病有被病犬咬伤的病史,病畜出现兴奋,
去年略有上升,其中,河北的病例数增加最多,比去年上升了25
例,升幅22.73%;
其余高发省份的病例数与2008年相比,仅广东上升3.45%,广西、 贵州和湖南分别了下降12.90%,6.41%和12.66%;
全国所有报告省份中,海南降幅最明显,为56.60%,发病数由 106例降至46例。
狂犬病暴露定义
60,000
12,000 5,000,000 1,500,000 8,000 10,151 Unknown 62 5,000
455
1,071 3,959 1,474 38 1,827 Unknown 25 102
尼泊尔
巴基斯坦 菲律宾 斯里兰卡 泰国 越南 总计
00
99 03 00 00 03
43
2,490 284 107 48 30 37,272
狂犬病病毒
狂犬病病毒对脂溶剂(肥皂水、氯仿、丙酮等)、乙醇、甲
醛、碘制剂以及季胺类化合物、酸(pH 4以下),碱(pH 10以上)敏感,容易被杀灭;对日光、紫外线和热敏感,病 毒悬液经56℃ 30~60分钟或100℃ 2分钟即失去活力,因此 也易被巴氏消毒法消毒;不易被酚或来苏尔溶液杀灭;对干 燥、反复冻融有一定抵抗力。 在脑组织中室温或4C可持续1-2周。
Ⅲ级暴露者
立即处理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随后接种狂
犬病疫苗
狂犬病初次暴露后处置
伤口处理
彻底冲洗 20%的肥皂水 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冲洗所有咬 伤和抓伤处至少15分钟 ,然后用生理盐水(也可用清水代替)将 伤口洗净,最后用无菌脱脂棉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 。 消毒处理 用2-3%碘酒(碘伏)或75%酒精涂擦伤口 关于缝合 伤口情况允许,应尽量避免缝合 ;确需缝合的,在完成清创消毒 后,应先用抗狂犬病血清或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作伤口周围的浸 润注射,数小时后(不少于2小时)再行缝合和包扎 。 特殊部位的伤口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