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工程施工图说明

道路工程施工图说明

施工图设计说明一、概况酒埠江风景区位于湘赣交界,处于长株潭(北)、炎帝陵(南)、衡山(西)、井冈山(东)四个旅游区的十字架上,区位优势明显。

景区规划总面积88公顷,位于湖南省经济十强县攸县的东部。

北距株洲120公里,距长沙160公里,西距南岳90公里,东与江西萍乡市交界,106国道、醴茶铁路纵横境内,景区对外交通非常便捷。

根据《湖南攸县酒仙湖景区概念性规划(2009-2020)》,酒仙湖景区总规划面积78.46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11.2平方公里(水位高162米时),规划形成“一心七区”的结构,总体以生态为基调,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享受自然;以水韵为活力,亲水、近水、玩水、赏水;以文化为灵魂,留存历史、探寻历史。

本次实施酒埠江旅游区通景道路工程位于酒仙湖景区范围内,道路连接入口综合片区(游客服务中心)与酒仙湖片区。

道路北起长游客服务中心入口处(1号隧道终点),向南延伸经2号隧道,终至于规划游览车停车场,路线总体呈南北走向,全长1372.347m。

二、设计依据1、《湖南攸县酒仙湖景区概念性规划(2009-2020)》2、《攸县酒埠江景区游客中心地块与环湖游线修建性规划暨建筑景观方案设计》3、《攸县酒埠江景区水云桥及1号隧道、2号隧道工程地质勘查报告》三、采用的规范、规程及工程验收标准(一)设计规范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3、《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5、《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7、《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51038-2015;8、《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二)施工及验收规范《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 1-2008;四、工程范围及设计内容(一)工程范围本工程施工范围为:北起长游客服务中心入口处(1号隧道终点),向南延伸经2号隧道,终至于规划游览车停车场,路线总体呈南北走向,全长1248.917m,设计范围不包括2号隧道(桩号K0+461.114-K0+731.114),实际施工长度为978.917m。

(二)设计内容本次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照明工程。

五、道路现状及建设条件(一)道路现状本次设计道路为新建道路,道路周边现状道路主要有S339省道。

镇区段(1号隧道下穿处)地质馆内部段(设计终点处)(二)建设条件1、地形地貌道路沿线主要为农田、山地及林地,并经过2个水塘(深度2-4m),2号隧道需由地质馆停车场下山体穿过。

农田树林水塘六、设计概要(一)主要技术标准及采用的技术指标表项目单位规范值本次设计采用值城市道路等级城市支路城市支路道路红线宽度m 10计算行车速度Km/h 40、30、20 20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 BZZ-100 车道宽度m机动车道3.5、3.25非机动车道≥2.5机非混行4.0建筑净空机非混行车道m≥4.5 ≥4.5 设施带——抗震要求地震烈度6度,加速度a<0.05g,可不考虑抗震设防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m 70 70 设超高的最小半径一般值m 40 50 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极限值m 20 未设置平曲线最小长度m 40 45.875 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700圆曲线最小长度m 20 21.383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 20 20最大纵坡限制值% 8.0 5.0纵坡坡段最小长度m 60 38.917(终点)凸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 150 600凹型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 400 700路面类型水泥路面或沥青路面沥青路面(二)平面设计坐标采用酒埠江当地坐标系,高程采用黄海高程系。

1、线位总体描述酒埠江旅游区通景道路工程为城市支路,设计速度20km/h,道路交通功能重要。

道路北起长游客服务中心入口处(1号隧道终点),向南延伸经2号隧道,终至于规划游览车停车场,路线总体呈南北走向,全长1248.917m。

(1)道路线位道路起点坐标为(X=3011909.464、Y=457807.735),终点坐标为(X=3010807.428,Y=458266.37)。

道路全长1.249Km,全线共设曲线9处,最大曲线半径为260m,最小曲线半径为50m。

平面设计满足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要求。

(三)纵断设计本次道路纵断面设计,道路的竖向标高总体参照控规竖向标高进行控制,同时考虑道路最小填土高度、桥梁防洪、通航标高、市政排水和工程经济等方面需求等综合考虑进行控制。

道路纵坡最大5.0%,最小2.0%,最小坡长38.917m,最大坡长440.58m;最小凸竖曲线半径为600m,最小凹竖曲线半径为700m。

纵断面设计满足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要求。

(四)、横断面设计道路路基宽度为10m,道路标准断面布置为:1.0m(设施带)+8.0 m(车行道) +1.0m(设施带)=10.0。

路拱横坡:车行道、设施带道路拱横坡采用直线型路拱,横坡坡度2.0%,坡向外侧。

设施带侧石与车行道同高,采用花岗岩材质,抗压强度不小于120MPa;(五)路基设计1、路基形式本次工程中路基断面形式有全填方路基、全挖方路基和半填半挖路基。

2、路基宽度及边坡坡率路堤:路基填土高度在8m 以内(含8m),边坡采用1:1.5;当路基填土高度大于8m 时,路基边坡采用折线形,自路床顶以下8m 范围内,边坡采用1:1.5,每级边坡设置2米宽的平台。

路堑:本次设计因缺少道路开挖地段地勘报告,路基挖方边坡暂定为:每级边坡8m ,一级边坡采用1:0.75,二级边坡采用1:1;每级边坡设置2米宽的平台,在挖方边坡坡脚处设置2m 宽的碎落台,并设平台水沟,距离坡顶至少5m 处设坡顶截水沟。

3、路基压实标准及压实度路基强度采用重型压实标准,路基顶面土基设计回弹模量应不小于35MPa 。

路基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路基填料的选择应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的有关要求办理,路基填料强度要求见下表:路基填料强度指标4、地基表层处理本路段填方较多,表层主要为种植土或人工填土,路基填筑前先对地表进行清表处理,然后再采用素土分层回填压实,清表厚度0.3m ,详见特殊路基处理工程数量表。

平地(地面坡度为0~1:10)填土前须填前碾压;地面坡度为1:10~1:5时须填前挖松再碾压;地面坡度大于1:5时须填前挖台阶。

填挖交界处必须挖宽2m 高1m 的台阶,零填地段必须超挖回填,填挖交界处路基下必须清除较松散的覆盖土,防止该处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降。

5、特殊路基设计 1)水塘段路基设计路基侵占水塘地段,本次设计道路所占得鱼塘淤泥深度暂按1m 处理,鱼塘段淤泥处理采用换填法。

对于水塘段,路基填筑前应先设置编织袋围堰将塘内集水抽干,清除塘底淤泥,清淤至原状土,若地下水位较高,清除现状淤泥后,地基承载力仍无法满足承载力要求时,在塘底铺设80cm 片石,在片石上加铺一层20cm 厚的天然砂砾,然后按规范要求分层碾压回填至统一标高后,再填筑至设计路床。

当路基侵占整个水塘2/3以上面积时,考虑整个水塘进行处理,路基范围外填筑素土。

2)换填素土方案换填素土方案:换填是通过清除浅层软土后回填力学特性良好的路基填土。

根据地勘报告软弱土主要为:素填土①、植物层②、淤泥③及粉质粘土④。

具体处理方案为:对于一般路基素填土或软土,土层厚度在3m 范围内,先清除软土,然后按规范要求分层回填素土。

详见特殊路基处理工程数量表。

6、路基防护设计本道路沿线地形起伏相对较大。

道路沿线填挖方总体较大,部分路段最大填方高度超过9m,最大挖方高度超过20m。

为避免由于雨水冲刷等原因引起的路基病害,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防护方案。

1)填方路段对于路基填土高度在3m以内的填方边坡,采用喷播植草防护;大于等于3m的填方边坡,采用三维植被网防护;详见边坡防护设计图。

2)挖方路段对于路基挖方高度在3m以内的挖方边坡,采用喷播植草防护;大于等于3m的挖方边坡,采用三维植被网防护;详见边坡防护设计图。

7、路基排水设计1)本次道路设计考虑填、挖方段设置临时图纸边沟及排水沟,多级边坡平台设置平台水沟,在汇水面积较大的路堑边坡坡顶处设置了截水沟,通过排水沟等系统将影响路基范围的水引入道路涵洞或路基外自然水体中。

2)沿线地下水位较高,施工开挖后如发现有可能危及路基稳定的地下水,应采用引流或设置暗沟、渗沟降低水位等措施,将水迅速排出路基以外。

(六)路面设计1、道路自然区划及路基土组道路所处地区按公路自然区划属长江中游平原中湿区(IV3),年平均温度为16.8℃~17.3℃,1月平均温度为3.8—4.7℃,7月平均温度为29℃左右。

年平均降水量1250-1450mm。

雨多集中于3-8月,年平均降雨量1370.1mm。

路基土组为粘性土,土基回弹模量取40Mpa。

2、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1)、路面结构达到临界状态的设计年限为10年2)、路面设计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采用双圆均布垂直荷载作用下多层弹性连续体系理论,以设计弯沉值为路面整体刚度的设计指标,计算路面结构厚度,对基层进行层底弯拉应力验算。

路面设计采用BZZ-100重型标准进行计算,路面竣工后第一年日平均当量轴次为1200次,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上累计当量轴次 : 4.4×10 6(次/车道)3)、路面设计弯沉值为29.8(0.01mm),路基顶面设计弯沉值331.5(0.01mm)。

3、新建路面结构组合设计1)车行道:4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6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18cm 5.5%水泥稳定砂砾17cm 4.0%水泥稳定砂砾15cm 天然砂砾2)设施带路面结构6cm 火烧板花岗岩板砖4cm M10水泥砂浆15cm C15水泥砼垫层≥10cm 天然砂砾4、路面材料组成及技术要求(1)面层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级配及配合比设计,其高温稳定性指标动稳定度上面层不低于1500次/毫米,中、下面层不低于1000次/毫米,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上面层不低于5级,中、下面层不低于4级,沥青混凝土的浸水马歇尔试验(48小时)残留稳定度不低于75%。

材料级配及用油量按规范要求执行。

施工时可结合相似地区市政道路或公路建设的成功经验确定。

1)沥青:鉴于项目区气候特点并综合考虑车流量大、道路功能的要求,道路上、中、下面层沥青均采用A-70#沥青,材料技术性质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下称《沥青施工规范》)表4.2.1-2“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