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0章 含氮小分子的代谢

第10章 含氮小分子的代谢


(二)氨的去向------尿素循环
1. 动物体内氨的来源与去路
来源:內源性氨—代谢产生的氨。主要来自氨基酸的脱氨基作 用;胺类、嘌呤和嘧啶的分解产生少量氨;腺 苷酸脱氨产生(肌肉和中枢神经组织中)。 外源性氨—消化道吸收的一些氨。 机体代谢产生的氨和消化道中吸收的氨进入血液,形成血氨。 去路: 重新利用:形成无毒的谷氨酰胺(储存和转运)。 排出体外:排 氨:许多水生动物;
催化此反应的酶:
L-氨基酸氧化酶:活性弱,作用不大。 D-氨基酸氧化酶:分布广,作用强,但因氨基酸绝大 多数是L-型,作用不大。 L-谷氨酸脱氢酶:变构酶(6聚体),受ATP/ADP调 节,特异性强。NAD为辅酶。
谷氨酸脱氢酶
2. 转氨基作用
在转氨酶(transaminase)的催化下,某一种氨基酸的α-氨基 转移到另一种α-酮酸的酮基上,生成相应的氨基酸和α-酮酸, 这种作用称为转氨基作用(transamination)。
AMP
激酶 ATP ADP
ADP
激酶 ATP ADP
ATP
GMP
激酶 ATP ADP
GDP
激酶
GTP
ATP ADP
51
3)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的特点 (1)嘌呤核苷酸是在磷酸核糖分子上逐步合成的。
(2)IMP的合成需5个ATP,6个高能磷酸键。 (3)AMP或GMP的合成又各需1个ATP(GTP+ATP),
(3)氧化供能 体内蛋白质降解成氨基酸之后,经脱氨基
作用生成的α -酮酸可以直接或间接参加三羧酸循环氧化供能。 但这是蛋白质的次要生理功能。
(二)蛋白质的需要量和营养价值
1. 氮平衡(nitrogen balance) 测定排出氮与摄入氮的相对数量,可以反映体内蛋白质的 代谢概况。测定结果有以下三种情况: (1)氮的总平衡 即摄入的氮量与排出的氮量相等。说明
排尿素:大部分哺乳动物;
排尿酸:卵生动物,包括鸟类和爬行动物。
不同生物排氨的方式不同?
人、猿、灵长类、鸟类、 某些陆生爬行类 、昆虫类 其他哺乳类 硬骨鱼类 两栖类、软骨鱼类 无脊椎海洋生物 尿酸 尿囊酸 尿囊素 尿素 氨
2. 氨的转运
氨的解毒部位主要在肝脏,体内各组织中产生的氨需要被
运输到肝脏进行解毒。主要有以下两种转运方式: 1)谷氨酰胺转运氨的作用 大脑、肌肉等组织产生的氨主要是通过谷氨酰胺向肝或肾 转运。
第一节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与氨基酸代谢
一、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一)饲料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饲料蛋白在动物体内主要有以下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方面的生理功能: (1)维持组织细胞的生长、更新和修补—营养功能。 (2)转变为生物活性分子 饲料蛋白质在进入体内后,还
可用于合成多种具有生理功能的含氮小分子,如儿茶酚胺类激
素、嘌呤、嘧啶、卟啉等以及生物大分子如激素、酶类、抗体 和某些调节蛋白等。
转氨酶:
有多种转氨酶,特异性强;均以磷酸吡哆醛为辅酶;存在 于胞质中。如GOT(AST)及GPT(ALT)等。
3. 联合脱氨基作用
体内大多数的氨基酸脱去氨基,是通过氧化脱氨基作用和 转氨基作用两种方式联合起来进行的,这种作用方式称为联合 脱氨基作用(transdeamination)。
联合脱氨基作用
共3个高能磷酸键。
52
2.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
利用体内游离的嘌呤或嘌呤核苷,经过简单的反应,合
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称为补救合成(或重新利用)途径。
1)参与补救合成的酶
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ade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 APRT)
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 guanine
phosphoribosyl transferase, HGPRT) 腺苷激酶(adenosine kinase)
53
2)合成过程
腺嘌呤 + PRPP 次黄嘌呤 + PRPP
(请参阅第5章 核酸化学)!
生物体内的核苷酸主要包括:嘌呤核苷酸、嘧啶 核苷酸及脱氧核糖核苷酸等。
一、嘌呤核苷酸的代谢
(一)嘌呤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共有2条途径:从头合成途径和补救合成途径。 1. 从头合成途径 以磷酸核糖、AA、一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物质为原 料,经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嘌呤核苷酸的途径。 合成部位:主要在肝脏,其次是小肠粘膜和胸腺 中。反应在细胞质中进行。
食物核蛋白 蛋白质
胃酸
核酸(RNA及DNA)
胰核酸酶
核苷酸
胰、肠核苷酸酶
核苷 碱基
核苷酶
磷酸 戊糖
核苷酸的功能:
1.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
2.核苷酸(ATP)在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3.很多酶的辅酶含有核苷酸(NAD,FAD等);
4.直接参与物质的代谢,如UDPG;
5.酶活性的快速调节,如磷酸化与去磷酸化。 6.环化核苷酸(cAMP、cGMP)在代谢调节和信号转导 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磷酸核糖胺)
H2N-1-R-5´-P
AMP GMP IMP
次黄嘌呤核苷酸
IMP的合成过程:
① 磷酸核糖酰胺转移酶 ② GAR合成酶
③ 转甲酰基酶
④ FGAM合成酶 ⑤ AIR合成酶
47
IMP生成总反应过程
49
2)由IMP生成AMP和GMP
①腺苷酸代琥珀酸合成酶;②腺苷酸代琥珀酸裂解酶。 ③IMP脱氢酶; ④GMP合成酶。
嘌呤碱合成的元素来源:
CO2
甘氨酸
天冬氨酸 甲酰基 (一碳单位)
甲酰基 (一碳单位)
谷氨酰胺 (酰胺基)
1)次黄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5-磷酸核糖) PRPP合成酶
R-5-P
ATP
AMP
(磷酸核糖焦磷酸)
酰胺转 移酶 谷氨酰胺 谷氨酸
PP-1-R-5-P
在Gln、Gly、一碳 单位、CO2及Asp的 逐步参与下,经10 步反应,合成IMP。
谷氨酸脱氢酶
4. 嘌呤核苷酸循环
在骨骼肌和心肌中,由于L-谷氨酸脱氢酶的活性较弱, 难以进行一般的联合脱氨基作用。 而是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 (purine nucleotide cycle)脱去氨基。
嘌呤核苷酸循环
5. 其他方式的脱氨基
1) 脱水脱氨基
2)还原脱氨基
3)水解脱氨基
4)脱巯基脱氨基
氨基酸碳骨架的代谢走向
C3族氨基酸——丙酮酸
C5族氨基酸——a-酮戊二酸
琥珀酰CoA
苯 丙 氨 酸 等
乙延 酰胡 乙索 酸酸
-------
亮氨酸生成乙酰CoA、乙酰乙酸
三、非必需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动物体内合成的非必需氨基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 α-酮酸氨基化
2. 氨基酸之间转变生成
精氨酸的生成
精氨酸的水解
1)氨甲酰磷酸的生成—在线粒体中
氨甲酰磷酸合成酶I(carbamoyl phosphate synthetase I, CPS-I)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内。 N-乙酰谷氨酸(N-acetyl glutamic acid, N-AGA)是其变构激活剂。
2)瓜氨酸的生成—在线粒体中
2)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肌肉可利用丙氨酸将氨运送到肝脏。
丙氨酸-葡萄糖循环
3. 尿素循环
肝脏是哺乳动物合成尿素的主要器官。 尿素循环的总反应式: NH3 + CO2+ 3ATP + Asp +2H2O 尿素 + 延胡索酸 + 2ADP + AMP + PPi + 2Pi 尿素循环共分4步反应: 氨甲酰磷酸的生成 瓜氨酸的生成
第十章 含氮小分子的代谢
本章重点内容
1.掌握氨基酸的一般分解代谢途径及其代谢终产 物的生成。 2.掌握核苷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 3.了解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营养价值和氮平衡的 意义。
4.熟悉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5.了解含氮小分子代谢之间的联系。
含氮小分子:
生物体内所有含氮元素的小分子物质,统称为 含氮小分子。 氨基酸和核苷酸是两类最重要的含氮小分子, 它们分别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由于蛋白质和核酸在体内首先分解成为氨基酸 和核苷酸后再进一步代谢,所以氨基酸和核苷酸的 代谢是蛋白质和核酸分解代谢的中心内容。而有关 蛋白质与核酸的合成代谢将在后面有关章节中详细 讲述。
(四)碳骨架的去向
氨基酸经脱氨基作用之后,可生产不同的产物,其中大部 分是相应的α-酮酸,称为碳骨架。它们的具体代谢途径虽然各 不相同,但都有以下三种去路:
1. 氨基化 生成其相应的氨基酸。这也是动物体内非必需氨基 酸的主要生成方式。 2. 转变成糖和脂类 在动物体内,α-酮酸可转变成糖和脂类。 生糖氨基酸(glucogenic amino acid):丙氨酸、半胱氨 酸、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甲硫氨 酸、缬氨酸、精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脯氨酸和组氨酸; 生酮氨基酸(ketogenic amino acid):亮氨酸和赖氨酸。 生糖兼生酮氨基酸(glucogenic and ketogenic amino acid):色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和异亮氨酸。 3. 氧化供能 α-酮酸是氨基酸分解供能的主要部分。
四、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1. 一碳单位 (One Carbon Unit )及其功能。 提供一碳单位的氨基酸:色氨酸、甘氨酸、丝氨 酸、组氨酸和甲硫氨酸等。
2. 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 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 3. 含硫氨基酸代谢 Met,Cys
4. 肌酸和肌酐的合成
第三节 核苷酸代谢—合成与分解
核酸的消化与吸收:
动物机体中一些胺类的来源及功能
来源 谷氨酸 组氨酸 胺类 γ-氨基丁酸(GABA) 组胺 功能 抑制性神经递质 血管舒张剂,促胃液分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