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南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南阳市2018年春期高中一年级期终质量评估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60分)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周时期,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D.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2.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3.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

这表明这一时期A.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4.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

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

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C.劳动力的商品化已经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普及5.《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

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此处的“市”是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B.地力自治的市镇C.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D.沿街开铺的晓市6.在明代以前,中国商人的经营活动多是单个的、分散的,没有出现具有特色的商人群体,是有“商”而无“帮”的。

明清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这主要是因为,A.小农经济的发展B.商品经济的发展C.对外贸易的活跃 D.商人地位的提高7.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巩固小农经济在政权中的统治地位,从战国时期开始,封建政府推行A.均田制B.重农抑商 C.抑制兼并 D.盐铁官营8. 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被称为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的地名,这些地名的出现是因为A.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B.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侵略和掠夺C.探险家对美洲的探索范围不断扩大 D.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纷纷建立9. 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法案规定:在纺织厂(除了丝绸与饰边的劳动领域),禁止雇佣9 岁以下儿童;9岁至13岁儿童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9小时;13岁至18岁的年轻工人每天工作不超过12小时。

这些由监督员监督实施。

这一法案说明A.工业革命期间童工的待遇得到根本性改善 B.自由主义政策时期存在国家的干预 C.英国建立起完善的工厂保护制度 D.英国建立了最早的社会保障制度10.“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是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它们A.都开始于棉纺织业部门B.与交通工具的革新相关C.体现了科学和技术的真正结合 D.以电力作为主要的能源11.观察右面关于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表格,其反映出的变化特征是A.企业规模保持稳定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C.行业竞争十分激烈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12.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主要在于追求A.实业救国 B.发展资本主义 C.民族独立 D.实现民主政治13.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

它们的共同点是A.属于近代洋务企业 B.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C.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14.请你给下图确定一个主题,这一主题应该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 B.“民族工业的春天”C.“实业救国的浪潮” D.“近代工业的起步”15.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创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其原因不包括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严格限制 B。

辛亥革命后为资本主义扫除一些障碍C. -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实业救国思潮及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16. 1939年,国民政府一方面把西南地区原有的采矿场收归国营,另一方面将华北、华中等地一些矿场内迁的机械充实西南各矿场,扩大采掘能力。

这些措施A.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B.是消极避战保存实力的反映C.调整经济体制促进经济运行 D.是基于长期抗战的战略调整17.下表是I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

根据该表,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B.自然灾害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D.“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予平衡18.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6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国家实行计划经济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企业热衷产品直销19.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

这一变化主要来源予A.兴办农业合作社有利于农民发家致富B.人民公社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C.“大跃进”激发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1993年,中国对第四部宪法的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取代了原宪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的说法。

这说明A.计划经济已经过渡到市场经济 B.社会主义民主的重建与完善C.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法制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21.《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一书认为:“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舞台,那么三十年后中国则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

“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标志性事件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B. APEC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D.中国积极推动朝核会谈22. 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四个城市设置经济特区,其中有一个是在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这个城市是A.广州B.厦门 C.福州 D.深圳23.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

这反映我国当时A.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B.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C.已建成市场经济体制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24. 1905年《时报》报道了一对青年婚礼的流程:“一、来宾入场。

二、新人入场。

三、新人行结婚礼,相对三揖。

四、唱歌奏乐。

五、证人曹君宣读证书。

六、来宾祝词。

七、来宾演说。

八、唱歌散会。

”其反映当时一些地区婚礼A.向近代文明转变B.奢靡之风兴起C.保留了较多传统D.仪式较为繁琐25.电影《喇叭裤飘荡在1983年》以山清水秀的小镇为背景,反映了那一代年轻人的生活与情感世界。

剧中的男主角希望能穿着流行的喇叭裤和暗恋的女孩跳流行的迪斯科。

当时喇叭裤、迪斯科的流行说明了A.当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已完全西化 B.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受到西方影响C.西方国家对中国和平演变已成功D.西方国家对中国展开了文化侵略26.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

”该材料显示,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B.生产相对过剩严重C.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7.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说:“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

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如果此说能够成立,美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A.大力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B.最早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C.确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D.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28.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B.社会贫富差距逐渐变大C.分期付款以及超前消费 D.股票市场投机现象严重29.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整整十年在“滞胀”泥潭中的痛苦挣扎,到1981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

但与此同时.“国家已经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彻底地的向右转”。

此处的美国经济政策‘向右转”是指A.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D.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30. 1996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到2.1%,为30年来最低水平。

1997年5月,美国失业率已降到4.8%,为1973年以来最低水平。

199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达3.2%,继续在西方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

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冷战结束,国防开支减少 B.政府压缩社会福利的开支C.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D.没有出现大规模经济危机31.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本质上“新”在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B.征收固定粮食税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2.“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

”该材料所描述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是A.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建立集体农庄 D.实行义务交售制33.从1933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和农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播种及收获期、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逐级下达给集体农庄,并由机器拖拉机站负责监管集体农庄。

这此措施A.加速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B.为保障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而推行C.表明斯大林模式已正式确立 D.推动了苏联农业的飞速发展34.至1923年秋,(苏联)谷物生产已基本恢复到了战前1913年的水平,进而在私有制农业复兴的基础上,商贩们迅速活跃起来,据估计,私营商贩控制了全国商品零售额的7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