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例尺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用比例尺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反思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用比例尺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在教学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还可以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直接计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
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样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课后我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
例如:比例尺1:2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
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
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2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进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
2、《比例尺》教学反思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我所教授的《10的认识》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4页的内容。
10是一个特殊的数,由于我们采用的计数法是十进制计数法,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因此10的组成十分重要,也是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进一步认识100以内、万以内以及多位数的基础。
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教具、课件和整节课的设计等等,课后,我再回过头来思考课中的每一个细节时,发现其中有些地方处理得不错,有些地方就需要改进。
这节课我力图通过愉快的情景启发学生初步来认识10。
在上课时的导入部分,我选用了小朋友喜欢的数字人物课件引人入胜,让学生帮0和1想出办法对付横行霸道的9,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
在这样的问题情境里,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接着我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主体图,说一说画面上有什么物体是表示10的,还让学生动口用10说一句话,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并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
在教学10的组成这部分内容中,我注意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
在10的分与合活动中,学生可以用摆小棒的方法,也可以用1~9排列组合的办法,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不摆,直接用类推的办法都可以。
允许学生用自己不同的方法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过程。
虽然我打破了传统陈旧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但是在二人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及评价等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时,做得还不够,收放得不够自如,似乎有点担心一年级小朋友没有完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很好地完成某些教学环节,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很多的担心是不必要的,一个成功的好老师就是要在教学上敢于突破和创新,我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今后我也会努力地朝这个方向去做。
3、《比例尺》教学反思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教材安排了通过例1,例二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
而在实际的学情中,有大部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知道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竖式的写法还很模糊这一现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这样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学生不会感兴趣,于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1、突出积变化的规律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复习,我在教学中却将当它是新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
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多少倍,积就会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
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0.3×2,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2、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58.6×6时,学生不再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这么写,部分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了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将58.6扩大10倍,计算的是586乘6了,所以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而不是小数乘法了,最后还得将积缩小10倍。
3、突出小数的位数的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判断小数的位数后选择了两题让学生计算,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的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不足之处:1.老师落实不到位,比如学生在处理第一个练习时58.6时,我只是× 6让学生自己说出了自己计算的方法,没有让学生用笔标一标末位的数。
由于“末位”一词没强调死很多学生都被学习整数乘法时是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减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所迷惑了。
2.在学生说成了结果是351.6时我应该在问一句:为什么小数点点在了6的前面?这样或许就更能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3.学生在总结收获时说用整数计算简便,由于时间关系我没能来得及纠正。
其实不是为了计算简便才把它看成整数的,而是这里是应用的一种转化的思想,这是一种方法。
4.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导致的课的环节处理不到位,时间安排不合理。
还有个别的小环节,比如在老师领着学生订正完第一道题适时应该让学生同位之间互相说说做题的方法总之,每一次讲完,磨课后都会有收获,也希望自己的课堂会随着自己的努力而更上一层楼!最后勉励自己: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4、《比例尺》教学反思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本学期我担任高三两个班数学教学任务,任务比较重也比较特殊,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自身的数学基础不足。
学生进入职高,绝大多数数学成绩较差。
比如简单的异分母加减、因式分解、负数的加减运算等等都存在着严重的漏洞。
第二,学生自身水平的差异也很大,如一个班级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各个阶段都有而且是“三教九流”分九类的情况。
给我们因材施教带来了巨大的问题。
第三,由于我们学校高二段学生不学数学,中间断了一年。
学生重新再学数学很不适应。
知识几乎全部忘记完了,这给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
这个问题希望学校重视,并能够尽快解决,不然想在一年之内给学生的数学成绩提高是不大现实的问题。
教学实施的方案:自己也多年担任高三的数学教学工作,因此在开学初时我就制定了自己的的教学计划,一方面,三轮复习关键第一轮,第一轮的复习关键在于基础,基础的关键在于对公式的运用。
所以第一重点放在对公式的简单运用以及对公式的记忆方面。
这方面我争取在每堂课的前五分钟解决上一节课的公式问题。
以抽查的方式随机的对全班的5名同学做简单的公式记忆与简单的公式应用。
学生对于公式的不熟悉失分很大,因此这一环节必须重视。
另一方面,学生的不自觉给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学生一般不会主动的去完成作业,需要在上课给学生做题,这样一来教学就不可能完成三轮教学任务。
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成为高三教学的另一大课题,所以放学以后再自学半小时成为高三必备的条件。
还有就是试卷分析,试卷分析占了很大的时间。
一份试卷一般要求两节课时分析,课时不够。
希望学校考虑到我们学校高二不设数学课,需要增加数学课时不然复习时间来不及,也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自己存在不足。
第一,对于学生作业的完成量不足,学生需要从题目中吸取经验。
第二,教学安排上过快,部分学生不适应。
第三,对于学生的作业检查不够,学生的完成质量不高。
第四,自身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教学的规范,包括语言规范,提问规范等。
5、《比例尺》教学反思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比例尺》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湘潭到武汉,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
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1、什么叫比例尺?2、怎样求比例尺?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
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6、《用比例尺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在教学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还可以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直接计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
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样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课后我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
例如:比例尺1:2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
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