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朝政府对日本遣唐使团政策和礼遇论文

唐朝政府对日本遣唐使团政策和礼遇论文

唐朝政府对日本遣唐使团的政策和礼遇摘要:中日文化交流起始于先秦时代,到唐朝时期达到了高峰,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而当时唐朝奉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以海纳百川的气势向世界敞开胸怀,对日本国使节
和留学人员进行了友好的接待和安置,使日本国使团可以在唐朝方便的访问和学习,为当时中日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唐朝日本遣唐使团政策礼遇
中日一衣带水,友谊源远流长。

早在秦汉时代,日本已为中国所知①;汉光武帝朝,两国即有官方往来②;隋朝炀帝时,中日互遣外
交使节,缔结睦邻邦交③;而到了唐代,两国政府与民间的往来达到了高潮。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各种制度都较完善,国家富强,文化繁荣,国威浩荡,声名远播。

而此时的日本正处于大化改新④时期,刚刚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对唐朝日臻完备的封建典章
制度”益加赞叹向往,热狂的试图汲取、模仿。

遣唐使的派遣就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手段”⑤。

本文试图从唐朝政府对使团的接待和安置,使团在华的生活情况和使团回国三个方面,以客观史料为依据,简要的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

关于遣唐使团的派遣,使团的组成和任务,学者多有考察,兹不赘。

⒈使团的接待和安置
遣唐使团到达唐朝口岸以后,一般要向当地官府报告。

官府接报后,一面安排他们食宿,一面向朝廷报告,等候指示。

在接到朝廷的指示以后,官府才会允许他们继续前进,有的去往长安,有的去往唐朝的其他地方。

一般唐朝廷只允许大使以下的成员约50人进京,其他的水手及杂役人员,则留在当地,等待大使和其他人员的归来。

据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圆仁所乘的船快要靠岸时:”遇两潮洄洑。

船卒倾覆。

殆将埋沈。

人人惊怕。

遥见物随涛浮流。

人人咸曰。

若是迎船欤。

疑论之间。

逆风迎来。

终知是船也。

学问僧圆载等已下廿七人。

同迁乘之。

指路发去”。

可以看出当时唐朝对日本使团的友好接待。

圆仁一行刚登岸没多久,七月九日巳时,”海陵镇大使刘勉来慰问使等,赠酒饼。

兼设音声。

相从官健。

亲事八人。

巡检事毕,却归县家”。

二十三日到海陵县东,”县令等迎来西池寺南江桥前。

大使、判官、录事等下船就陆,到寺里宿住,县司等奉钱”。

二十四日,”到宜陵馆,此是寺侍供往还官客之人处”。

即使团所住的地方是专供官方客人所居住的。

最后县府派人将使团送往扬州。

使团一般要经数月才能抵达长安,到时有专门接待住所。

然后使团派使者奉上贡物,接受皇帝所下敕语。

来使到京后,由决策机关三省六部中的礼部⑥制定接待政策,由执行机关九卿三监中的鸿胪寺⑦具体接待。

使团在京最重要的仪式就是接受皇帝的召见。

一般在麟德殿谒见皇帝,并在内廷赐宴、授赏、授爵。

如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
日本国使臣藤原清河一行抵达唐都,受到唐玄宗的接见。

藤原清河是历次遣唐使中卓然超群的一位学者,他气宇轩昂,风采炯逸,深受唐玄宗赏识,当唐玄宗见过遣唐使藤原清河”趋揖自异”后,也由此感叹日本乃”礼义国”。

赞叹他”不辱仪礼国日本之名”,诏授滕原清河为正二品特进。

⒉使团在华的生活情况
日本遣唐使团中,除了官员之外,还包括一些留学僧和留学生。

据日本学者木宫彦泰的《日中文化交流史》记载,日本遣唐使的二百多年间,一共派出了一百四十四名留学生,大部分是学问僧,留学生数量很少。

当时唐朝政府本着”华夷一家”的原则,对来华的使团人员都有很好的待遇。

据唐律,来朝聘问之外蕃来使,其食宿衣着由鸿胪寺负责,”每人给绢二十五匹,四季给时服,定期给口粮”。

日本留学生大都被安排进国子监学习,一经入学,衣食住行等全由掌管蕃国事务的鸿胪寺供给。

这些在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都有详细记载。

由于唐朝佛学发达,寺院遍布全国各地。

留学僧们可以各自到自己感兴趣的寺院拜师学法,唐朝政府也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生活费用。

如道昭、智通、智达等僧人在长安从玄奘学习法相宗,最澄在天台山师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宗,空海在长安青龙寺师从惠果学密教,等等。

另唐朝对客死唐土的外国来使、人员丧葬等也有明确规定。

《唐六典》”若身亡,使主、副及第三等已上官,闻奏。

其丧事所须,所
思量给。

欲还蕃者,则给辇,递至境。

首领第四等已下,不奏闻,但差车牛,送至墓所”。

唐朝还对客死唐土的外国来使、人员赠官。

据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1记载:”入唐副使石川朝臣道益明州身亡。

今有敕。

叙四品位”。

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对外国来使和留学生的友好做法。

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下,这一批批学问僧与留学生在唐刻苦研习,尽力掌握中华文化精髓,自唐返国时,将”所得赐赉,尽市文集,泛
海而归”,携去汉文典籍,成为时尚。

⒊使团回国
唐朝对于日本使团完成使命后回国也非常重视,在中央有相应
的机构发给过所证件,提供返回途中所需的费用,并赐赠信物及给
遣唐使等的告身⑧。

据木宫泰彦先生的研究, 使节离开唐境的过程,中央会派官员将使节送出京都,然后由地方官府负责送其离境,或
者由中央官员直接送至其国。

”事毕后拜辞,唐朝遣监使宣布敕旨,且赠答礼物,设宴饯别。

然后一行率领留学生等由内使监送登程返国,内使有时中途折回,有时随同日本使节来日”⑨。

据《旧唐书·日本传》记载:”元和元年,日本国使判官高阶真人上言:”前件学生,艺业稍成,愿归本国,便请与臣同归”。

宪宗答应了他的请求。

留学生回国时,唐政府有时还赠送大批佛教经典和书籍。

当真备等人归国之时,唐玄宗还特地派遣鸿胪卿为之办理回国
手续,还特地另赐御诗。

唐朝诗人包佶曾将一首题为《送日本国聘
贺使晁臣卿东归》送给日本留学生。

其曰:邻君异域朝周远,积水连天何处道;遥指来从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东,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可以看出这些已不是一般的外交礼仪,而是属于感情交流的范围了。

可见,正是唐朝政府对日本使团的友善政策,为中日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正是中国各层人士对日本留学生的热情接待,友
好相处,为中日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使得日本的留学僧和
留学生可以在唐朝方便的巡礼和仿学,从而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一段令人难忘的佳话。

注释:
①《汉书·地理志》燕地条。

②《后汉书·卷一·光武纪下》。

③木宫泰彦著,陈捷译:《中日交通史》。

④大化改新:是645年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在遣唐留学生的影响和支持下,以”法制完备”的唐代集权制国家为典范,为建立天
皇中心主义的律令制国家而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⑤【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中译本,62页,商务印书馆,1980.
⑥礼部之职能,”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新唐书》卷46)。

其中就有对”贡”进行管理、决策的职能。

⑦鸿胪寺是中央机构里专司接待外宾的具体执行部门,其下属
部门有典客署。

接待使节的工作主要由鸿胪寺典客署负责。

⑧委任官职的文凭。

即官告,或作官诰,授官凭信,似任命状。

⑨【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中译本,90-91页,商务印书馆,1980。

参考文献:
【1】(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 1980
【2】周一良,中西进(日)主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3】王勇《中日关系史考》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4】吴廷璆《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5】(日)堀敏一著韩昇编韩昇刘建英译《隋唐帝国与东亚》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6】(日)砺渡护著韩昇等译《隋唐佛教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相关主题